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征高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征高丽

三征高丽

大业六年(610)隋炀帝要求高丽王高元入朝,因高元拒不从命而决心大举东征。次年二月,炀帝亲赴涿郡 (治今北京市),下诏击高丽,总征各地水陆兵,不论远近,至涿郡集中,又命人造战船、兵车,运送军资粮仗,致使往返于途的常达数十万人,昼夜不绝,死者相籍。大业八年正月,大军113万余人云集于涿郡,三月,诸军围攻辽东,炀帝也亲至辽东。隋军遇到高丽的顽强抵抗,又因贻误战机、士卒疲敝,陆军、水军均遭失败,士兵、役丁死亡大半。七月被迫退兵。失败并未使炀帝接受教训,次年正月,他再次在全国征发军士至涿郡,准备进攻高丽。四月,炀帝再渡辽水(即辽河),督军围攻辽东城,经一个多月仍未攻下。六月,督运军粮的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 (今河南浚县境) 起兵,进围东都洛阳。炀帝闻讯,立即班师,军资器械委积如山,都弃而不顾。杨玄感兵败后,炀帝又于大业十年二月召百官攻伐高丽,接连数日无人敢言,于是下诏三征高丽。三月,炀帝亲至涿郡,七月到怀远镇。高丽因连年战争,损失严重,遣使请和; 而隋军兵士因路途遥远,多不能如期到达,沿途又逃亡不止,兵员严重不足,实际也无力继续战争,只好乘势收兵。三征高丽使军需、兵役、力役的需求急剧膨胀,严重加剧了社会的危机,使统治集团内部迅速分裂,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王朝统治已处于崩溃的边缘。

☚ 西巡河右   宋真宗泰山封禅 ☛
三征高丽

三征高丽Sanzhengaoli

隋炀帝时三次远侵高丽的战争。隋朝时,高丽的势力有所发展,隋统治集团中很多人主张对高丽用兵,借以扬威。大业七年(611)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工作,制造军车5万乘,战船300艘,并调动全国陆军集中涿郡(今北京)。大业八年(612)隋炀帝发动了第一次远侵高丽的战争,将113万多人的陆军分为24军,亲自节度,直指辽东;水军由来䕶儿统帅,从东莱海口(今山东掖县)出发,直指平壤。隋炀帝认为高丽必降,遂严令一切军事进止要奏报待命,至使辽东城久攻不下,隋水军也在平壤城下败绩。隋军无功而还。第二年,炀帝再次征发全国军队,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战争,其间奉命负责督运军粮的大贵族杨玄感利用农民起义的局势,起兵反隋,围攻洛阳,迫使炀帝不得不从辽东退兵,回救洛阳。大业十年(614)隋炀帝第三次出兵高丽时,各地农民起义已有了很大发展,国内局势动荡不安,而高丽也感到困难重重,便派使者与隋讲和,隋军籍此回师。隋炀帝三次远征高丽均未达到目的,隋炀帝最终被迫放弃了征服高丽的企图并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 开凿大运河   赵州桥 ☛

三征高丽

隋统一中国后,高丽王对隋保持着一定距离。隋炀帝以高丽王元不奉诏入朝为由,出兵征伐。第一次在大业八年(612),隋军分水陆两道,陆军由涿郡(北京市西南),出发渡辽水进至辽东城(辽宁辽阳市)下;水军由东莱出发,渡海入㳄水(朝鲜境内大同江),至距平壤六里处。由于遭到高丽军民的抵抗,大败而归。第二次在大业九年,隋军攻陷辽东城后,国内发生了杨玄感叛乱,不得不全军撤退。第三次在大业十年,时国内农民起义此伏彼起,高丽也因久战困弊遣使来降,隋军遂撤。三次战争不仅给高丽人民,也给国内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成为隋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