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师保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师保傅 师保傅shibaofu官职。中国古代辅导、教喻天子、太子和诸侯世子的官员。古代帝王和诸侯国君,为了使自己的家天下的统治能代代相传, 往往在太子或世子一出生就要为之选择老师,使他们与太子、世子相处,以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与影响,使之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自幼为太子、世子选择的老师,称师保傅。他们对太子、世子的教育称师保傅教育。这种教育产生于商周奴隶社会,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成为各朝代皇太子固定的受教育的制度,称师保傅制度。这种制度在我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下有一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早在商周时代,就曾为皇太子设置“三公”、“三少”, 即太师、太傅、太保; 少师、少傅、少保。他们的设置和职责,如贾谊在《新书·保傅》中所述:“古之王者,太子初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三公之职也。于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 曰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燕者也。”保傅之官,因承担教诲君主的重任,选择和任命都十分严格和慎重。保傅之官的职责还不仅限于太子的学前教育,更主要的任务还在学龄期直到扶持、劝诫、教诲于其继位以后。秦代以前,保辅既辅佐君主,又兼教喻太子。秦汉以后,则专为太子另设师、傅、保的正副官职,而与君主的“三公”、“三少”分开。保傅官位显贵,尤其是“三公”官居极品,位在丞相之上,“帝师”与君权的矛盾时有发生。君主不愿受“帝师”制约,便以保傅须有极高的贤德、人才难寻为借口,采取“有其人则授,无其人则缺”的做法,实际上将这类职位虚悬起来,能获得者只是少数权势极大或君主特别喜爱的人。宋以后,保傅之官变成了虚衔而无实职的荣誉称号,用于给现职、退休和死去的官员加封、追赠,以示嘉奖,但对君主、太子的日常教育仍是十分重视的,还是要聘请一些专门学者担任教育的职任,但其地位较太傅要低,不掌行政权力,不会影响君主权力。但保傅制度的传统对整个古代的君主教育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要为太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的传统一直坚持到封建王朝终止。 ☚ 幼学琼林 保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