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希堂法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

即《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十二册。清乾隆十二年刻。高宗弘历得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种墨迹,故将所藏之室名为“三希堂”。后命梁诗正、汪由敦、蒋溥等编次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法书,聚工模勒。因其中有以上三墨迹,故名《三希堂法帖》。为最著名的汇刻丛帖。刻石今存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

☚ 快雪堂法帖   兰亭八柱 ☛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原为养心殿温室,因藏有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墨迹三种,皆属稀世珍品,故得名“三希堂”。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 三件珍品和内府收藏的魏、晋至明历代法书及编入《石渠宝笈》的历代法书珍品中的一部分,被刊成丛帖,称为《三希堂法帖》,也叫《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此帖钩摹精良,字字传神,既可供学书临摹之用,又是了解、欣赏祖国书法艺术的重要文献。

☚ 一笔之法   入木三分 ☛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

清高宗弘历得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极为珍视,专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并命名该处为三希堂。乾隆十二年(1747),将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法书模勒上石,其中有以上三种王氏墨迹,故名三希堂法帖。《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书致” 山阴” 的一封信札,书法甚负盛名,且古已有摹本,流传甚广,然现在所见者并非王氏真迹,只是原件墨迹久佚,而临摹者功力极佳,不失其风骨气韵,故仍受研究者、欣赏者的宝爱。《快雪时晴帖》入清宫前,先后经宋之绍兴内府、贾似道,元之张德谦、张晏,明之冯铨、吴廷、王近世等鉴藏。帖上留有历代鉴赏者的题跋及收藏者的印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是王羲之第七子献之的作品,书法古拙肥厚,自然生动,自明清之后被认为是王献之的名作。帖上有清高宗弘历的题跋,历经宋代宣和内府、绍兴内府,清代乾隆内府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伯远帖》是甚珣传世书法孤本,也是二王书法系统的墨迹原件。结字严谨,疏密有致,笔法削劲挺拔,骨力毕现,险峻中不失端肃,稳健中又兼妍媚,体现了晋人书法艺术的风格及造诣。《伯远帖》经宋代宣和内府、绍兴内府,明之董其昌,清代乾隆内府收藏,清亡后流落香港,后赎归国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淳化秘阁法帖   3、雕塑 ☛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

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共32卷,为历代丛帖。清乾隆8年(1743),将内府所藏魏、晋至明历朝法书,命梁诗正等编次,乾隆15年(1750)刊成。清高宗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墨迹三种,名其所藏之室为 “三希堂”。此帖包括以上三种墨迹,故名。收存之富,为历代法帖之首。但鉴裁欠精,伪书颇多。附有清·陈焯等奉敕编释文16卷,可供参考。石今在北海公园。光绪年间有石印本,1984年北京日报出版社有影印本。

☚ 快雪堂法帖   书品 ☛

三希堂法帖

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汇刻丛帖。清高宗弘历因征得《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三种晋代书法珍品,遂名其所藏之室为“三希堂”。乾隆十二年(1747年)出内府所藏历代法书墨迹,命梁诗正等人选编摹刻。所收法书极多,刻工精良,堪称历代法帖之冠。石存今北京北海公园。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

清代汇刻丛帖,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清高宗弘历因征得王羲之《快雪时睛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3件珍稀墨迹,名其所藏之室为“三希堂”。清乾隆十二年(1747)出内府蒋溥所藏魏、晋至明历朝法书,敕梁诗正等主持选编,宋璋等四人摹刻而成。乾隆十五年(1750)编成。因此帖包含上述3件墨迹,故名。共32卷,所收历代书法名家共134人,340余帖,共495石。卷帙之富,为历来法帖之冠。摹刻精良,传拓亦多,影响深远。乾隆二十年(1755)又出内府所藏褚遂良等墨迹,命人编成《三希堂续帖》。道光初,原石上下两端增刻万字花边。故可以此辨别拓本之先后。此帖历代竞相传拓流传甚广。原石今在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有石印本行世。

☚ 文征明西苑诗   篆刻、印章 ☛
三希堂法帖

三希堂法帖

历代丛帖。32卷。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出内府所藏魏、晋至明历朝法书,敕梁诗正等编次,乾隆十五年(1750年)刊成。清高宗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墨迹3种,名其所藏之室为“三希堂”。卷帙之富,为历来法帖之冠。《停云》、《戏鸿》、《快雪》诸名帖所刻者,此帖亦多有之。虽以所收极富,但失於鉴裁,故伪书颇多。此帖的问世,为后世保存了极为珍贵的书法真迹。它的流传为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研究魏晋至明代千余年来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

☚ 三盗芭蕉扇   干舞 ☛

三希堂法帖

全稱《三希堂石渠寳笈法帖》。三十二卷。清高宗敕刻,梁詩正等奉旨校刊,編次入石。自魏鍾繇迄于明人董其昌,俱以内府所藏歷代名人真迹上石。凡刻石四百九十五塊,規模之巨誠古今法帖之冠也。乾隆十二年(1747)竣工。首載當年臘月御筆序,末有梁詩正、蔣溥、汪由敦、嵇璜速署跋。帖以希世珍寳“三希”而得名。初拓濃墨本謂之“烏金拓”,惟賜大臣及勤仕南書房之翰林達官,流傳殊少。此帖無愧帝王巨製,摹、刻、拓三手,俱天下之良工,紙、墨亦極精良。拓本之善,洵為民間所不及。然其鎸刻僅限内府秘藏帖,未能網羅更多天下名迹,編次者之鑒别亦非至善至美,不免為人責難。如〈薦季直表〉為唐人書,所謂〈王羲之千字文〉亦係偽托等等。道光十九年 (1839)加刻花邊,以淡墨拓,其後石漸損,後拓往往無花邊。花邊俗稱 “龍邊”。抗戰時曾加跋重拓。日本中村氏書道博物館珍藏有兩本。原石尚存,嵌于北京城内北海瓊華島西麓閱古樓壁間。為防竊拓損石,光緒(1875——1892)初年嘗以蠟封存。其釋本有《三希帖石渠寳笈釋文》十六卷。參閱本辭典所附《帖目别表》。又錫山 (今無錫市)秦氏有《秦氏撰橅希堂法帖》六卷,雖去原拓甚遠,亦猶有可觀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