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利枢纽又称三峡工程。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是治理开发长江的关键性世纪工程。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56%。水库总库容450.4亿m3,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m3。大坝长2335 m,最大坝高181 m。枢纽最大泄洪能力为93530 m3/s。左、右岸电站分别安装单机容量70万kW水轮发电机组14台及12台。永久船闸为双线5级连续船闸,单级船闸闸室长280 m,宽34 m,水深5 m,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t。升船机承船箱有效尺寸为120m×18 m×4 m。一次可通过一艘3000 t级客货轮或1500 t级船队。施工期间设临时船闸,闸室长240 m,宽24 m,水深4 m,满足施工期通航要求。工程效益:❶防洪。防御长江上游百年一遇洪水,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提高,减轻长江中下游洪水威胁。 ❷发电。三峡水电站装机1820万kW,年发电量846.8亿kW·h,每年约可替代原煤4000万~5000万t。并可取得300万~400万kW的联网错峰效益,相当于节约了一座大火电厂和一个年产1000万t原煤的煤矿。 ❸航运。使万吨级船队直航重庆。改善宜昌至重庆660 km的航道,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目前的1000万t提高到5000万t,长江年运量提高4倍,并可使运输成本降低35%~37%。同时,宜昌下游枯水季最小流量可由目前的3000 m3/s提高到5000 m3/s以上,将改善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节航运条件。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的结果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1993年1月三峡工程委员会成立。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开工典礼在三峡库区举行。1997年11月8日15时30分大江截流成功,一期工程结束,二期工程开始。设计总工期17年,其中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施工5年,二期工程施工6年,三期工程施工6年。2003年6月16日永久船闸试通航,7月10日第1台发电机组并网发电,计划2009年工程建成。1984年国家科委将“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列为“七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三峡工程重新论证期间,成立了由生态、环境、水利等55位国内著名专家组成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专家组,经过近两年的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提出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的论证报告》。《报告》于1992年2月由国家环境保护局主持通过了终审,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