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句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三句半 三句半曲艺的一种。解放后新兴起来的表演样式。一般由四人表演,演员手执锣、钹,一人一句,随说随打,四句为一段,句式为“七、七、七、三”或“五、五、五、二”,故称“三句半”。它短小精悍,内容诙谐,易于掌握,深受群众欢迎。三句半的渊源,据说来自宋代张寿所擅长的“瘸腿诗”,其句式结构为“五、五、五、二”,合于“三句半”的形式特点。 ☚ 刀花山歌 土特产传说 ☛ 三句半 三句半韵诵类曲艺。是一种长起而短结的滑稽诗体。四句一组,前三句整齐划一,后一句多由二字(或一个字) 组成,为“五五五二”的形式。如明·郎瑛《七修类稿》记一首嘲讽官府祈雨的诗:“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源于古代流行的民间“十七字诗”。据说这一形式由宋代“说诨话”的名家张山人 (张寿) 首创。宋·洪迈 《夷坚志》“张山人诗”条记:“张山人自山东入京师,以十七字作诗,著名于元祐、绍圣间,至今仍能道之。其词虽俚,然多颖脱,含讥讽”。其后,多在讲笑话中穿插运用。建国后,发展为演出曲艺。形式还可有“七七七三”等形式,多组连用,主在抒情表意,无故事情节。演出者或二人,或四人,并以简单打击乐器伴奏。 ☚ 山东快书 对口词 ☛ 三句半 三句半因表演词仅三句和一个短语而得名。表演者为四人,前三人每人说或唱一句,第四人则念诵归纳前三句内容的字词或短语,反复循环至结束。演员自击锣、鼓、钹、碰铃等打击乐器以加强气氛,还可不断变换队形。擅长表现滑稽风趣的内容。在群众业余文艺活动中颇流行,常用来表现群众身边的生活,表扬好人好事,鞭挞坏人坏事,或宣传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形式灵活简便。 ☚ 二人转 山东快书 ☛ 三句半 三句半又名十七字谣。全省大部分地区有流布。最早是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后间常在群众业余性文艺演出中出现。三句半由韵文写成。其第一、二、三句五字 (也有七字的),第四句为二字 (或三字),称半句。多由四人表演,有时也可由一人或两人表演。可念可唱。前三句作铺垫,最后一个半句,类似相声中的 “抖包袱”,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奇制胜,往往收到较好的语言艺术效果。 ☚ 九子鞭 干龙船 ☛ 三句半 三句半曲艺曲种。流行于全国各地。一组表演词仅三句和一个短语而得名。表演者为四人,前三人每人说或唱一句,第四人则念诵归纳前三句内容的词或短语,反复循环至结束。演员自击锣、鼓、钹、碰铃等打击乐器以加强气氛,还可不断变换队形。擅长表现滑稽风趣的内容。在群众业余文艺活动中颇流行,常用来表现群众身边的生活,表扬好人好事,鞭挞坏人坏事,或宣传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形式灵活简便。 ☚ 人体艺术 三弦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