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色学说英国物理学家杨(T.Young)1801年提出后为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L.F.V.Helmholtz)所发展的一种颜色视觉学说。基于一切颜色都可由红、绿、蓝混合而得的事实,该学说假定视网膜中存在三种不同感光物质,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光波。当三种光波孤立地作用于视网膜时,产生单色的红、绿或蓝的感觉;当它们以不同强度的比例作用于视网膜时,将根据色混合规律产生不同的颜色;当各波长的强度相同时,产生白色或其他无彩色的感觉。 三原色学说trichromacy theory是由Young (1809)和Helmholtz (1824)提出,用来解释色觉产生原理的假说。该学说设想在视网膜中存在分别对700nm(红)、540nm(绿)和450nm (蓝)的光线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感光色素。当这三种光线或在其范围内的其他波长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时,可使三种视锥细胞不同比例地兴奋,从而引起各种色觉。70年代以来,该学说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