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历史沿革和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安庆历史悠久。市郊出土的张四墩新石器时代遗址证实,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安庆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2000多年前,安庆为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商周时,安庆辖境属扬州之域。“安庆”之称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寓意“平安吉庆”。东晋诗人郭璞赞曰“此地宜城”,故又名“宜城”。乾隆二十五年,安庆始为安徽省府所在地,其后170余年,省、府、县同治安庆城。1949年4月成立安庆市人民政府,受安庆专署领导。1951年8月,安庆市改为省辖市。1965年5月,改专署辖市。1979年11月改省辖市。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安庆市和安庆地区,实行地市合并,组建新的安庆市。
历史文化 安庆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市区有迎江寺、振风塔、陈独秀墓、大湖和大龙山风景区等;辖县有天柱山、小孤山、司空山、花亭湖、古雷池、孔雀台、文庙等。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的有张四墩新石器时代遗址、迎江寺和振风塔、熊成基起义会议旧址等28处。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的振风塔,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塔”之誉;位于潜山县的天柱山,古称南岳,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安庆教育、文化昌盛。光绪二十四年(1898),安徽巡抚邓华熙在安庆创办求是学堂。1912年,陈独秀在该校基础上筹办了安徽大学。1928年,正式设立安徽省立大学,此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学府。1913年3月,安庆市创办了全省第一座图书馆。安庆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报纸百种以上。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过陈独秀主编的《安徽俗话报》等十几种民主报刊和《黎明周报》、《新建设》等多种革命进步报刊。安庆历代人才辈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生于安庆市北门“后营”,现安葬在城北郊林场。被树为“宋画第一”的著名画家李公麟,明代科学家左光斗,明代状元刘若宰,明代大学士方以智,清代书法篆刻家邓石如,享誉华夏文坛的“桐城派”文学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戴名世,京剧鼻祖程长庚,现代著名小说家张恨水,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杰出的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杰出的外交家黄镇,均出生、成长于安庆这方土地。毛泽东1958年两次视察安庆,陈毅、胡耀邦等曾来安庆视察。
安庆是近代文明进入安徽的最早城市之一。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开安庆为通商口岸。本世纪30年代,安庆与芜湖、蚌埠、屯溪并称为安徽“四大市场”之一,当时有外国洋行和公司几十所,商店1000多家,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商业城市。安庆工业起步于1861年,当年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是全国最早的近代机械工业,次年建造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台机动船。安庆在安徽最早创办邮政局(1875)、电报局(1875)、电厂(1907)和自来水厂(1910)。抗日战争以后的十几年间,安庆民族工商业趋于凋败,经济日渐衰落。1949年,工业总产值221.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6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