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鼎足比喻政治力量三方面分立的局势。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 “想三分鼎足已定。曹操占了中原,孙仲谋占了江东,刘玄德占了西蜀。” ●《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曰: “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与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县: 同“悬”。参: 同 “叁” ,三。鼎: 古代炊具。多用青铜铸成,一般为圆形,两耳三足。蒯通: 原名蒯彻,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故称。秦末楚汉争雄之时,蒯通建议韩信背汉割据一方,与刘邦、项羽二雄并存,以形成三分天下之势。 三分鼎足(同)三足鼎立 鼎足之势 各种局势 各种局势政治局势:政局(~不稳) 清明的政局:光天 战争局势:战局 边疆局势:边局 世界局势:世局 整个局势:大势 大局(顾全~) 全局(纵观~) 目前局势:现局 已经形成的局势:成局 前所未有的局势:创局 胜利的局势:胜局(~已定) 对峙抗拒的局势:抵局 三方势力对立的局势:鼎(鼎足;鼎分;鼎立;鼎峙;鼎三脚;鼎足分;鼎三分;鼎足而三;鼎足之势;鼎足而立;鼎足三分;鼎分三足;鼎分之势;三足鼎立;三分鼎足;势成鼎足) 变幻动荡的局势:风云 动荡不定的局势:狂澜 变易无常的局势:风云气 纷乱的局势:荆棘(~裁途) 奢靡衰败的局势:齐梁 艰难的局势:时艰(蒿目~) 危险的局势:危局 危难的局势:难局 接近灭亡的局势:危亡 失败的局势:败局 牢固而不可动摇的局势或形势:不拔之势 ☚ 局势 局势不稳定 ☛ 三分鼎足sān fēn dǐng zú【解义】鼎:古代的炊具,多为三足两耳。比喻三分天下,就像鼎的三足并立。 【用法】多用于形势。 【例句】三国时期,魏、蜀、吴~,其中魏的实力最强。 三分鼎足《辞源》源云:楚汉相争时,蒯通劝韩信说:“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见《史记·九二·淮阴侯传》。《后汉书·二二·窦螎传》:“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 按,此语所源不错。此语他型,诸本迭有补逸。江苏版《成语词典》云:也作“鼎足三分”。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汉家王气已将终,鼎足三分各自雄。”河南版《汉语成语大词典》云:也作“三分鼎峙”、“鼎足而三”。《梁书·侯景传》:“为君计者,莫若割地两和,三分鼎峙。”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又此语也作“三家鼎立”、“三方鼎峙”。《三国志·吴志·陆凯传》上疏:“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三国志·蜀志·郤正传》《释讥》:“今三方鼎峙,九有未乂。” 三分鼎足sān fēn dǐng zú形容三分天下,如同鼎的三足一样并立对峙。《史记·淮阴侯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汉书·窦融传》:“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 三分鼎足秦朝刚被灭亡,楚汉开始相争。长期的兵荒马乱,无辜百姓深受其害,日夜盼望战争早日结束。 韩信是汉王刘邦的得力大将。汉王四年,韩信统率大军荡平了齐国,派人去向汉王请求说:“齐国是个屡降屡叛的国家,如果不暂立一个代理王来镇压它,形势肯定不稳。希望让我暂代齐王,这对当前局势较为有利。” 汉王当时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处境不利,迫于无奈,只得同意韩信为齐王。 这时候,楚王项羽看到韩信的军事天才,担心汉王有韩信的帮助,地盘日益扩大,会与自己长期抗衡,就派说客武涉去游说韩信,要他跟楚王联合,反抗汉王。武涉对韩信晓以利害,说:“楚王如果被消灭,那么汉王接下去就要来收拾您了。您现在忠于刘邦,帮着他对付楚王,这是很不明智的。不如跟楚王联合,楚王决不亏待。” 韩信拒绝了武涉的劝告。 韩信手下有个谋士,名叫蒯通,是齐国人。他也认为天下大势,韩信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于是他就用“相人术”来劝说韩信。 他对韩信说:“一个人的贵贱,看骨骼形相;喜忧,看脸上气色;成败,看他的性情和决断大事的能力,用这三条来看相,保险万无一失。” 韩信说:“那就请你为我看看相吧。” 蒯通望着韩信,良久,又让韩信转过身去。想了一会,说道:“您的面相,将来最高不过封侯,而且还有性命危险;从您的背影看来,将来却是贵不可言。” 韩信问:“此话怎讲?” 蒯通趁此分析天下形势。他说:“楚汉相争,旷日持久,百姓怨恨。如不是最圣贤的人,断不能平息这场战争。你如果帮助汉王得了天下,将来不过封侯;而如果背汉王自立,您就可以跟楚汉三分天下,像鼎的三足一样相互维持。这样,刘、项谁也不敢先动手。以您的雄才大略,去阻止楚汉的争斗,这样做顺应了百姓的愿望,谁不感念您的恩德?天下诸侯,一定会相率到您齐国来朝拜了。天赐良机,切莫错过,否则,您不叛汉王,将来定受其害,望您深思!” 韩信听了,虽然心动,但犹豫不决。想到自己投靠了刘邦,才有今天的地位,刘邦也未必过河拆桥,亏待我韩信。因此,不忍心背叛刘邦,落个不义之名。便不听蒯通的建议。 不久,刘邦在固陵跟项王交战,打了败仗。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招约韩信到垓下参与会战。项羽兵败,自刎而死。刘邦虽封韩信为淮阴侯,到底还是乘他不备,夺取了他的军权。最终,韩信被刘邦之妻吕后诱杀。 后来,“三分鼎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 三足鼎立sān zú dǐng lì三分鼎足 鼎足之势 san fen ding zu ding zu zhi shi 【三足鼎立】 象鼎的三条腿那样站着。比喻三方并立对峙的局势。 【三分鼎足】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对峙。源出同下。也作“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三方并立,互相抗衡。源出《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例﹞ 咱们为什么不可以齐心协力呢?不应该搞过去那种三足鼎立嘛! (张天民:《创业》) 汉家王气已将终,鼎足三分各自雄。(元·无名氏:《隔江斗智》) 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三分鼎足sān fēn dǐnɡ zú像鼎一样地三足分立。 ❶ 比喻竞争的三方势均力敌。 ❷ 多指三分天下的局势。鼎: 古代的青铜食器,三足。也作“鼎足三分”、“鼎分三足”、“三分鼎立”、“三分鼎峙”、“三足鼎立”。 三分鼎足sān fēn dǐnɡ zú见“鼎足三分”。 三分鼎足sān fēn dǐng zú【解义】 鼎:古代的炊具,多为三足两耳。比喻三分天下,就像鼎的三足并立。 【用法】 多用于形势。 【例句】 三国时期,魏、蜀、吴~,其中魏的实力最强。 三分鼎足san fen ding zu参见380页“三足鼎立”。 三分鼎足sānfēn-dǐngzú见“鼎足三分”。《后汉书·窦融传》:“欲~,连衡合从,亦宜以时定。” 三分鼎足sān fēn dǐng zú鼎:古代烹煮器具,三足两耳。形容三分天下,各自为治的局面。也作“三分鼎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