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元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元里

三元里

清诗篇名。七古。张维屏作。见《鸦片战争文学集》。这首共三十三句,二百二十四字的长诗,开篇伊始即以“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的撼人声势,统领全篇,点明诗题并交代事件发生的场景和过程。1840年,英国侵略军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次年五月,侵略军占领广州附近的泥城和四方炮台,清靖逆将军奕山请降,签订了屈辱的《广州条约》,激起了人民强烈的爱国义愤。当英军四出骚扰掳掠之时,广州近郊三元里附近的乡民高举“平英团”大旗,自动组织起来与英军展开激战,前后持续三天,围歼英军甚多。这次抗英斗争,拉开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此诗以高昂的爱国激情,歌颂了广州人民同仇敌忾的斗争精神。作者紧紧围绕三元里斗争的正义性和群众性这一主旨,把万千民众放在全诗的中心来写。其中“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等即是典型例句。另一方面也写到敌人的色厉内荏,恐惧惊慌的心理。笔墨淋漓,豪情酣畅,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则以冷峻的问句鞭挞了清王朝媚颜事敌的可耻行径。这是一首叙事诗,首尾贯注,一气呵成。语言质朴平易。明白中见简括,晓畅中呈劲健,不事雕琢,挥洒自如,炽热的感情以淡语出之。诗中四句一换韵,读来铿锵有力,扣人心弦。清人林昌彝在《射鹰楼诗话》中称誉张维屏诗“清新婉丽,体物浏亮……有据鞍顾盼之概。”以此印证,确为至论。

☚ 夜坐   寰海十章 ☛

《三元里》

 七言古诗。张维屏作。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鸦片战争,第二年,又大举进攻广州,清统治者与侵略者签订屈辱投降的《广州和约》,广州近郊乡民组成“平英团”在三元里一带与英侵略者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大败英军,结果清统治者反替英军解围,强迫人民解散。诗中歌颂了三元里人民痛击侵略者的英勇气概,描绘了英军遭到沉重打击后的丑态,对清统治者腐败无能与屈膝投降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诗人愤怒地质问:“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悠悠逝?”语言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迈之气与爱国热情。

历代诗词精品之《三元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三元里

 

张维屏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家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烂,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夷兵所恃唯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春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悠然逝。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在中国近代史上,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光辉的一页。1841年5月,正当清廷代表奕山向英军求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广州和约》,议定七日内向英方缴纳六百万元赎城费时,广州城北郊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人民却自发组织平英团,奋起给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揭开了近代史上人民群众大规模武装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序幕。本篇即纪其事。
 前十二句写牛栏冈之战——这是一次有准备、有统一部署的战斗。前此英军曾到三元里一带搔扰,激起民愤,附近一百零三乡的人民随即联合组团,共同拟定了复仇计划。1841年5月30日,数百名英军在三元里村外的牛栏冈被愤怒的村民围住,平英团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分进合击,以歼英军。作者在叙述中注意选取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即举弱以示其强的写法。一曰“不待鼓声群作气”——按古代打仗进军时,擂鼓为号兼鼓舞士气,此却反其意而谓不待鼓声,更见民众斗志之高昂。二曰“妇女齐心亦健儿”,则健儿如何,可以推知。三曰“犁锄在手皆兵器”,不及大刀长矛,可见乡民本皆从事生产的和平居民,是使用落后的武器与携带现代化武器的英军搏斗,可见是被迫反抗,当具有何等巨大的勇气。
 诗人原注:“夷打死仗则用黑旗。适有执神庙七星旗者,夷惊曰‘打死仗者(即敢死队)至矣。’”旗乃平英团头领从村北三元古庙(北帝庙)中取来作令旗的三星旗——旗为三角形,黑底白边,三星相连。当时即约定“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以上描写有全景,有细部,简明扼要,绘声绘色。
 紧接八句写作战借助了有利气侯条件。当日下午一时左右,睛明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下起倾盆大雨。英军的枪炮全部湿透,不能施放,完全丧失战斗力。而牛栏冈一带全是水田,又是丘陵地带,下雨后遍地泥泞,英军寸步难行。平英团天时、地利、人和兼备,大获全胜。
 以下四句写英军少校毕霞被击毙,“擒贼先擒王”,此以典型事例概括辉煌战果。英人高鼻深目,乡民呼为鬼子。据传在战斗中,平英团战士颜浩长奋勇向前,用长矛把毕霞刺死,斩其首级。《左传·文公十一年》载鲁国武士富父终甥以戈刺杀长狄首领侨如;《汉书·陈汤传》载陈汤等攻入康居国,杀死匈奴郅支单于,悬首长安十日以示众,此处并用二事,信手拈来,十分贴切。
 最后八句写战果之断送。牛栏冈被围英军被歼,而逃回四方炮台的英军,包括英军司令卧乌古与英驻华全权代表义律,也被随后赶到的义军团团围住。翌日,卧乌古遣人威胁广州知府余保纯,余怕和议破产,遂带人到阵前,用恐吓欺骗软硬兼施将乡民解散,网开一面,为侵略军解了围。诗人不禁回顾历史上解决民族危机,向有和战两种方略,前者如春秋晋大夫魏绛力主允许山戎求和,于晋国有利;后者如秦国军歌《无衣》高扬万众一心之士气,以打败敌人。作者认为,当时天下统一,民心向战,与魏绛和戎时晋国的情况不同,然而清廷代表,却放弃打击侵略者的有利时机,在抗英战斗获胜的情况下,反而向敌人示弱。同时作者对清廷像孱弱的宋室一样,与敌人签订屈辱的广州和约,一并表示愤慨。
 本篇如实记载、热情歌颂了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的爱国行动,与此同时,对清廷奉行的投降政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正反比照,意蕴极为丰富。在写作上一是妙于剪裁,采用了详略结合的铺叙手法,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注意典型细节的描写,著墨不多而给人印象深刻。二是运用对比手法,民众的无畏与清廷的怯懦,爱国与卖国,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歌颂和批判的双重主题。

古典文学作品《三元里》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三元里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2〕。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3〕。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4〕。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5〕。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6〕,高者岗阜愁颠挤〔7〕。中有夷酋貌尤丑〔8〕,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长狄喉〔9〕,十日犹悬郅支首〔10〕。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11〕。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悠然逝。魏绛和戎且解忧〔12〕,风人慷慨赋同仇〔13〕。如何全盛金瓯日〔14〕,却类金缯岁币谋〔15〕
 
 〔1〕本诗真实地反映了三元里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和斗争精神。 三元里在广州北郊。 张维屏(公元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广东番禺县人。道光二年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等职,后辞官归隐。 1830年曾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在北京结“宣南诗社”,与黄培芳、谭敬昭并称为岭南三大家。 著有《张南山集》、《国朝诗人征略》。
 〔2〕“不待”句:古代作战,用击鼓为号,振作士气,催促前进。 这句意为不需击鼓而人民群众的士气就很振作。
 〔3〕“什队”句:十队百队的义军从四面八方沿溪傍山而来。 什,十。
 〔4〕“黑旗”句:作者自注:“夷打死仗则用黑旗,适有执神庙七星旗者,夷惊曰:‘打死仗者至矣’。”这句意为敌人看到我方的指挥旗,惊惧万状,以为无法逃生了。
 〔5〕“人心”句:意为人心齐的地方,老天也加以保佑。
 〔6〕田塍(cheng):田间小路。踯躅:徘徊不前,行走困难。
 〔7〕岗阜:小丘。颠挤:跌倒。
 〔8〕夷酋:指敌军首领。
 〔9〕“一戈”句:𢰦,捣,撞。长狄,古时北方的一个部族。《左传·文公十一年》:“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𢰦其喉以戈,杀之。”这里指在三元里的战斗中,英侵略军军官伯麦和毕霞被我击毙。
 〔10〕“十日”句:郅支,汉代匈奴的一个单于。《汉书·陈汤传》载,陈汤等围郅支单于于康居击杀郅支,割下他的头,将军许嘉认为“宜悬十日乃埋之”。这里用郅支单于事代指英军官,极写人民对英侵略军首领的痛恨。
 〔11〕歼:歼灭。厥:其。渠魁:大头目。
 〔12〕“魏绛”句:《左传·襄公四年》载:山戎(春秋时一部族)向晋国求和,晋国大臣魏绛力主和戎。于是晋使魏绛与诸戎订盟。这句讽刺琦善、奕山等投降派为了暂且解除自己的忧虑,竟向敌人屈膝求和。
 〔13〕“风人”句:风人,即诗人。古代太史陈诗以观民风,故后人常称诗人为风人。同仇,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句意为我要慷慨赋诗,表示同仇敌忾。
 〔14〕金瓯:古时的一种金属盆、盅类酒器。常以之喻国家疆土完整、巩固。《南史·朱异传》载,齐武帝说:“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15〕类:似。缯:丝织品的总称。金缯岁币谋:宋代统治者对辽、西夏和金等统治者的骚扰,采取屈膝求和政策,每年向他们输送大量银两和丝织品。这里借指奕山等投降派与英侵略军订立屈辱的卖国条约,答应给英方赎城费六百万两。
 
 诗中,作者突出了这场抗击侵略斗争的群众性和正义性,并表达了作者自己同仇敌忾、慷慨激昂的义愤。全诗层次分明,语言通俗形象,饱含爱国激情。

乐府诗《三元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三元里

 

张维屏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奚山。众夷相视忽变色, “黑旗死仗难生还。”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三元里》是清代诗人张维屏所作的新题乐府诗。这首诗以一八四一年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为题材,再现了历史的真实,热情歌颂三元里人民的英勇业绩,严厉地斥责投降派的投降卖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八四一年五月,英侵略军攻占四方炮台,包围广州城,投降派奕山等吓破了胆,屈辱地签订城下之盟,答应给英军赎城费六百万元。因此激起了人民的爱国义愤, 自发地起来抵抗英军。五月三十日上午,广州三元里附近一百零三乡的民众来攻打四方炮台,英军千余人迎战,三元里的民众按计划退到三元里附近,一声呼喊,伏兵涌出,将英军团团围住,一场漂亮伏击战打响了。“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诗的开头,就以三元里民众伏击英军的呼喊声领起,十分有力。紧接着诗人叙述了乡民组织起来杀敌的原因和威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素被认为是一盘散沙的老百姓实际是深明大义的,他们目睹了英军的残暴,义愤填膺,勇敢地拿起武器,去和“强徒”——凶狠的侵略者作殊死的斗争。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老百姓深知保卫家园的重要性,他们奋勇向前,根本用不着鼓声来激励士气,甚至连妇女也上阵杀敌: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一队队乡民沿溪攀岭,纷纷赶到三元里参战,你看:“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本来是纯朴憨厚的农夫,现在组织起来,旗帜鲜明,进退有序,被包围的英军眼见无法突出重围,无不惊慌失措。忽然,英军看到乡民中飘扬着黑色的七星旗,惊呼: “打死仗者至矣!”因为当时英人风俗以执黑旗表示以死决战。
 我们知道,鸦片战争时期,英侵略军凭借其船坚枪利轰开了清王朝的国门。现在,手持农具、刀枪的乡民要战胜洋枪洋炮武装起来的侵略者,自然是困难重重。可是,突然晴空下起了暴雨,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侵略军的火枪火炮因火药被暴雨淋湿而无法使用,胜负的天平已开始向三元里民众一边倾斜。“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田塍(cheng),即稻田畦;踯躅(zhizhu), 难于行进的样子。由于天降暴雨,道路泥泞,英军更是苦不堪言,有的陷在稻田里行步艰难,束手待毙;有的在山坡上挤来挤去,一不留神就会滚下去送死。
 在激烈的厮杀中,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的镜头,来表现三元里人民战斗的英勇。“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一戈已樁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夷酋”,指被民众击毙的英军军官伯麦和毕霞。“长狄”,古北狄之一种, 《左传》文公十一年: “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樁(樁chong,即“冲”)其喉以戈,杀之。”“郅支”,汉元帝时匈奴的一个单于。 《汉书·陈汤传》中说:陈汤等攻破康居城,郅支单于受伤而死,他的头被割下,汉车骑将军许嘉、右将军王商认为“宜悬十日乃埋之”。这里, “长狄”和“郅支”,均指英军头目伯麦和毕霞。古诗云: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英军现已面临灭顶之灾,不仅被诱入三元里伏击圈的千余名英军被紧紧包围,后来的援军亦陷入重围。 “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首真易事。”“歼厥渠首”,语见《尚书·胤征》,厥,其;渠,大。渠首,即首恶、罪魁,指英军头目。这时,英军已溃不成军,三元里民众即将大获全胜。可惜的是,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枯鱼,语见《庄子·外物》这里以失水的枯鱼比喻被围英军的困境。正当英军陷入绝境之时,英军头目义律慌忙向广州城中清朝官府求救,投降派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用欺骗威胁手段解散群众,英军才得以逃出重围。所以诗人愤怒地斥责投降派:正是由于奕山一流的投降卖国,才使象枯鱼一样奄奄待毙的英军得以逃脱惩罚,冲出包围。
 诗的最后,诗人引用历史典故,严厉地斥责投降派的卖国行为:“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魏绛,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曾向晋悼公言和戎五利,使晋国重新获得霸主地位。这里,诗人讽刺清王朝一味的主和妥协,而危机却日甚一日。 “风人”即诗人, 《诗经》有十五国风,主要是民间歌谣,《秦风·无衣》说:“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风人慷慨赋同仇”一句借《无衣》诗意,热情歌颂三元里民众的抗英斗争。 “金瓯”,借指国家,语出《南史·朱异传》中齐武帝语: “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金缯岁币”,北宋时,每年向契丹、西夏、女真输绢(缯)纳币以求和。一八四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靖逆将军”奕山与英军订立卖国投降的休战条约,答应给英方六百万赎城费。因此,诗人在《三元里》一诗中对清政府的妥协卖国行为给以严厉痛斥,痛斥投降派一味地割地赔款,弄得金瓯残缺,社稷难保。
 综观全诗,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体现了诗人关心社会现实,力图拯救国家民族的进步思想,加上全诗通俗晓畅,音频和谐流转,是清代乐府诗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三元里

位于广东广州市北。村口有三元里庙,是1841年广州人民抗英斗争的平英团旧址。1841年5月30日大败英国侵略军于牛栏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有三元里抗英斗争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


三元里

在今广东省广州市西北郊。因附近有三元庙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广州人民在三元庙集会,举起“平英团”大旗,进行抗英斗争。解放后修建抗英斗争纪念碑、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