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坚持不懈地进行农业基本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坚持不懈地进行农业基本建设

三、坚持不懈地进行农业基本建设

安徽地处淮河中游、长江下游,历史上洪涝旱灾害频仍,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和社会安定。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就成为发展农业的重中之重。1950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并设治淮委员会。全省即掀起了以治淮为重点,以根除水害、发展水利为目标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一是治理淮河,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❶防洪。50年代初期,长江、淮河流域发生较大洪灾,治理淮河先从防洪入手,开始在大别山区兴建四大山谷水库以削减洪峰,在淮河中段兴建行蓄洪区,沿淮、沿江则全面加固堤防。
❷治旱除涝。50年代中后期,淮北平原旱涝交替发生,有的年份洪水过后又出现大的内涝,促使在治洪同时逐步加强治涝治旱,采取疏浚河流、兴建涵闸、拦河筑坝等工程措施。“大跃进”年代提出“淮北河网化”口号后,由于忽视工程质量、设计不当,使得治理未能兼收蓄、排之效,河道之上节节拦水造成泄水不畅,60年代后期,不得不把重点转向防洪除涝。
❸“蓄泄兼筹”。经过反复实践,淮北平原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治淮初期制定的“蓄泄兼筹”方针的正确性,为根除内涝,发展灌溉,自60年代末,开始在淮北平原先后开挖了新汴河、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三个阶段分步实施结果,基本上根除了淮河的水患,为淮河流域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兴建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自50年代开始,安徽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结合兴建山谷水库陆续配套建设了淠史杭、花凉亭和陈村灌区;进入70年代,淮北平原连续偏旱,地表水不足,为解决抗旱发展了大面积的井灌区,改变了单纯依赖地表水的局面。巢湖及沿江是安徽另一水患易发地区,自50年代开始,安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修,加固了无为大堤和同马大堤,兴建了几十座涵闸和排灌站。80年代,又进行了巢湖综合治理,基本上解除了沿江及巢湖水患,改善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为治理滁河水患及发展江淮丘陵区的灌溉,70年代,开始兴建驷马山引江工程。三是建设稳产高产商品粮基地。安徽自“六五”计划时期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商品粮基地建设,至1993年已建商品粮基地县30个,一批商品粮基地县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80年代,开始实施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淮北灌溉农业项目,内容包括开沟挖渠、改良土壤、造林绿化、良种繁育和农技推广等,大面积改造中低产田,续建了淠史杭及巢湖灌区。农业基本建设使安徽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观,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安徽省在筹集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时,一是争取国家支持,二是省内各级财政增加投入,三是积极利用外资,四是发动广大农民投劳,有效地解决了投入资金不足的困难。

☚ 二、坚决贯彻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四、坚持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
000031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