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京气象学院
南京气象学院是中国气象局所属的以气象学科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60年1月1日中央教育部正式批准建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0年9月,首届新生入学,学制五年,借读于南京大学,与南大气象系学生合并上课,由学院派教师担任各课程辅导。1960年11月29日,学院地址选定在南京市浦口区盘城集(今盘城镇)以南、龙王山以北地段内。1961年4月新校址破土动工。1960年冬,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央气象局将该院原来的天气与动力气象系和大气物理系合并为气象系,下设天气动力气象专业和大气物理专业。将原来的农业气象系和气候系合并为农业气象系,下设农业气象专业和气候专业。1962年4月再次进行专业调整,撤销了大气物理专业。1963年5月14日,教育部批准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独立建院,更名为南京气象学院。5月14日定为南京气象学院校庆日。至1963年秋,学院建设已初具规模,1963年8月原借读于南京大学的60级学生全部返院上课。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院的各项工作遭到严重破坏,停止招生和上课时间达4年之久。1972年恢复招生,至1977年共培养了5届三年制学生。
1978年2月,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本科生入学,学制改为4年。同年2月17日,学院批准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78年,恢复大气物理系,同年秋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10月9日,首届研究生班正式开学。1981年,国家开始实行学位制度,其中天气动力学、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等5个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学位。1994年,天气动力学专业经批准有权授予博士学位。1994年,经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教委批准招收外国留学生。
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培养了大批的气象现代化高级人才。同时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为其他部门培养急需人才。学院在完成国家和地方计划招生任务的前提下,还把继续教育作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了成人教育中心。不仅为各省气象台站在职职工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条件,而且为江苏的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学院还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1993年,世界气象组织批准在南京气象学院建立 “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学院先后成功地举办了五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班,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5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150多名气象科技人员参加了培训,受到派出人员国家和地区的高度评价,也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高度评价。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国际培训班。
学院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训高级气象科技人才的同时,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工作。1978年以来,学院共完成科研课题400多项,其中有70多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根据国家教委科学技术中心对1991—1993年全国1 000多所大学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评估排名,本院名列37位(因有并列,前37位共有67所学院)。其中由章其嘉教授主持完成的“北半球大气环流长期演变规律的研究及其在长期降水预告中的应用”、朱乾根教授主持完成的“低空急流与暴雨”以及与有关单位联合完成的 “华南前汛期暴雨实验成因及预报研究”、“水稻寒露风危害规律分析分期预报和防御措施的研究”、“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中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研究”、“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等10多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同时在山地气候、山区气候要素分布规律、推算方法以及气候形成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有关地表辐射平衡各分量计算方法及青藏高原地面辐射平衡、热平衡的气候学计算的研究达到国际同类的先进水平,在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和区划、作物产量农业气象预报、作物生长模拟及产量预报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南京气象学院内设院长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人事处、外事办公室、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图书馆、离退休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委宣传部、工会、团委、气象学系、应用气象系、大气物理学系、基础科学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社会科学系、成人教育中心、研究生部、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象培训中心、气象科学研究所、气象台等行政机构和学科。
至1995年9月,全院各类在校生3 115人,其中博士生4人、硕士生117人、本科生1 371人、普通专科生853人、成人专科生424人、函授生199人、各类进修生147人。全院教职工编制为684人,其中教师300人,在职教授20人、副教授70多人,讲师120人。
全院占地面积为24公顷,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20多个,并建有相当省级气象台、农业气象试验站以及天气气候自动化实验室和计算中心。1985年以来,先后利用二期世界银行贷款从国外引进了大型电子计算机、多卜勒天气雷达系统、人工气候箱、电化教学系统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设备。图书馆藏书38万册,国内外各类期刊1 000多种。此外,还建有标准田径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大礼堂、多功能综合食堂等体育文化和生活设施。
单位地址:南京市浦口区盘城新街114号
邮政编码:2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