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农村经济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有效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保证规划的顺利完成。
——把家庭承包经营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长期坚持下去;通过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家庭经营同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联系起来,大力支持发展贸工农、产供销、种养加相结合的现代化农业企业组织,走规模化、基地化、企业化的道路。
——政府对农业生产实行保护政策。建立主要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和储备制度,加强农业生产的信息指导; 建立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减少由于市场波动给农民带来损失。各级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尤其要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快耕地、水资源、森林、草地、水(海)资源等农业资源和保护农民利益的立法工作。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搞好农村城镇建设。农村城镇建设,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把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迁移,新办乡镇企业尽可能在规划好的工业小区内,适当集中,增强城镇的城市化功能,加快建设配套的住房,工业小区标准厂房和基础设施,增强城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接纳能力。
——努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建设产地、销地的农产品贸易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批发市场市场体系,形成多渠道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有目的地发展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保鲜、贮藏、运输企业,特别是畜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的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促进农产品和运输标准化、规范化。
——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要从目前的30%—40%逐步提高到50%以上。围绕改善农、林、畜、水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重点研究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多抗性的动植物新品种,及农产品的保鲜、储运和深加工技术,饲料、农药、农机、农肥等支农工业技术,发展以生物工程为主的农业高新技术,科学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依靠科技教育兴农,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形成县、镇、管理区、示范户四级农科教育结合的推广网络。
——水利建设重点整治大江大河,高标准加固现有大中型水利设施,加快干支流梯级开发,建设 一批具有防洪、发电、供水、灌溉、船运、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骨干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和水源保障。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林业巩固提高绿化达标成果,加强中幼林抚育和水源涵养林管理,整治和防止水土流失。加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管理,做好省内一些有特殊经济价值和农作物野生亲缘物种的保护。
——要抓住机遇,大胆利用国际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加速外向型农村经济的发展。全省农村要全方位开放,珠江三角洲和沿海等乡镇企业基础雄厚的地方,坚持高起点、大规模、借助外资与国外技术,建立相对集中的对外加工出口企业群,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山区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势,以开放促发展,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内引外联,发挥土地、劳力和农村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的乡镇企业和农业。
——增加各个渠道对农业的投入,不同层次的农业投入形成合理分工,省、市、县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大型水利灌溉设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大型商品基地,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和大型农产品流通设施; 区域内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商品生产主要依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