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农业学大寨运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农业学大寨运动

三、农业学大寨运动

1964年2月,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
1965年11月,省委批转《史琳琪、侯景域、马乘风同志关于参观大寨等地的报告》,提出:“要把大寨革命精神学深学透,充分发扬敢于改天换地,艰苦奋斗,坚持不懈,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学习盂县革命化的领导方法,树立自己的典型,总结自己的经验,把外学大寨,内赶本地先进单位结合起来,广泛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各地结合社教,普遍学习了大寨的基本经验,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开展了农田基本建设。1966年下半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使“农业学大寨”受到冲击,而陷于停顿。
1968年,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提出深入持久地开展革命大批判,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从此,1964年开展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又重新开始。1970年1月23日,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命名榆树县光明公社小乡生产队为“苦战奋斗的红旗生产队”。小乡生产队座落在榆树县一个偏僻的穷山沟,劳力弱,土地薄,牲畜少,吃粮食靠返销。1962年建立生产队以后,在女共产党员齐殿云的带领下,社员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年翻身,粮食平均亩产由50多公斤,增加到200多公斤,达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黄河以北地区的指标。以后连年丰产,亩产达到250公斤以上,跨过了“黄河”。省里把小乡生产队作为“农业学大寨”的样板来推广,号召全省农业战线和各条战线向小乡学习。
1970年10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召开第十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国务院召开的北方农业会议精神,部署农业学大寨,提出了“学大寨,赶小乡,誓把县县变昔阳”的行动口号,要求粮食生产“三年跨纲要,‘五年翻一番’”,此后,吉林省农业学大寨运动,就在上“纲要”,过“黄河”这种硬指标要求下开展起来。省里还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分批到大寨参观。1974年,陈永贵来吉林省在全省四级干部会上作报告,大寨大队干部郭凤莲等在会上介绍经验,学大寨成了吉林省农村工作的中心。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吉林省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受到了“左”的干扰和破坏。把学大寨和批判修正主义挂起钩来,批判所谓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批判所谓的“右倾”保守和“稳当保险”,并把学不学大寨,说成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大是大非问题。在这种政治压力下,吉林省农村在“学大寨”的口号下,走上了歧路。如人为的制造“阶级斗争”,有些地方,通过所谓发动群众,揭阶级斗争盖子,批判“右倾”思想,清理阶级队伍,深挖所谓“五种人”掌权的问题(即所谓的坏人、蜕化变质分子、热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老好人和思想停留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人),整了群众,打击了一大批好干部,损害了人民内部的团结。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鼓吹由以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过渡到以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即所谓“穷过渡”,妨碍生产力的发展。极力推广大寨大队“一心为公劳动,自报公议工分”的劳动管理经验,在评工记分中,强调“突出政治”,批判“工分挂帅”搞平均主义,严重地挫伤了社员群众劳动的积极性。把社员的自留地,家庭副业,社队工副业等,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阻碍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如,追求生产高指标;不分条件一律修梯田;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种田强求一致,搞形式主义,干了一些无效劳动,有的劳动甚至是有害的。
然而,也要看到,在学大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某些措施,客观上还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如发动群众营造防护林,搞水土保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大搞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等,都是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的,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各地加强了对农业的支援,支农工业也发展比较快,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到1975年全省农村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6万台,比1965年增加2.6倍;小型拖拉机拥有量达到9 331台,比1965年增加273倍;机耕面积在达到1 816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65年的11.2%,增加到29.5%;有效灌溉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65年的5.4 %;增加到1975年的13.3%;平均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由1965年的1.15公斤,增加到1975年的9.85公斤;平均每亩地用电量,由1965年的1.5千瓦时,增加到1975年的10.3千瓦时。
1972年,在农村重申了“文化大革命”前制定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六十条”),强调了坚持按劳分配的制度;传达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并根据这个指示精神,拟定了一些具体规定,部分地纠正了评工记分和口粮分配方面的平均主义倾向;同时,继续实行1965年开始执行的“粮食征购任务一定三年”的政策,针对生产队发展和地区间,社队间存在的不平衡现象,适当调整征购基数。这些做法,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从1970年到1975年6年间,除1972年受灾减产外,其它年份粮食产量,均高于700万吨,1975年达到906万吨。“三五”计划时期,年平均产量达到621万吨,“四五计划”时期,年平均产量达到763万吨,均高于“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的水平。

☚ 二、“四清”运动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
000168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