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民公社建立到 “文化大革命”前的农村经济
3年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现和三大改造完成之后,由于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农村经济受到挫折。
1958年宁夏农业总的形势是较好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均获得了丰收,粮食总产达到6. 95亿公斤,比1957年增长24.1%。但随着盲目冒进而来的高指标、浮夸风,给宁夏农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1958年宁夏的夏粮总产仅为2. 3亿公斤,宣布的却为4.49亿公斤;秋粮收获季节,浮夸风更盛,中卫县先声农业社的水稻亩产竟高达3 027.5公斤,盐池县秋作物比1957年翻了4番。这种粮食产量“放卫星”与实际产量相差甚远的浮夸,不但造成了1958年粮食的高征购和1959年更高指标的提出,而且造成1959年“少种多收、停止开荒”的决策失误。1958年农业“大跃进”的另一个负面,是不切实际地大搞水肥土的群众运动。早在1957年冬季,固原地区就宣布10万农民兴修水地2.67万公顷,并提出第二年再修8万公顷水地。1958年秋季开始,宁夏山川30多万人投入积肥并突击深翻土地,11月下旬宣布,自治区深翻1尺以上的有18万公顷。显然,这个数字是被大大地夸大了。积肥造肥多为以土制肥,“黄土搬家”;不适当地深翻地打乱了耕作层。
在“大跃进”的高潮中,伴随着“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在农村又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9月开始,只用了短短40多天,全自治区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在农业技术基础落后,刚刚实现了合作化,物质极不丰富的条件下,要求农民“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后残余。在分配方面,人民公社改变高级社的评工记分按劳分配办法,搞平均主义分配。人民公社化后,紧接着开展大炼钢铁运动、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农业大会战,在农村普遍建立公共食堂,严重违背客观实际,挫伤了农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1959年,提出继续“跃进”,在错误估计农业形势的思想指导下,又决定停止开荒,少种多收,造成了1959年的粮食严重减产,导致了1960—1962年3年经济困难。从1959年开始,农村出现粮食紧张,普遍发生了饥荒,农村经济出现了倒退。同1957年相比,1962年农业总产值减少13.7%,粮食减产13.7%,油料减产81. 2%,大牲畜存栏减少23.4%,零售物价总指数却上涨19.8%。
1961—1963年,根据中央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初步调整。在农村调整了公社管理体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解散了公共食堂,强调了按劳分配;开放了集市贸易,重新划给社员自留地等。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要求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农业的地位得到了加强,“山川并重,重点抓川”的农业发展战略方针初步形成,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出现了较好的形势。1965年自治区农业总产值达到48 514万元,比1962年的31 069万元增长了56. 1%,其中:农业增长52.2%,牧业增长77. 1%,林业增长74.8%,副业增长56.4%,渔业增长7. 7%;粮食总产达到8.09亿公斤,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 大家畜、生猪、羊只存栏数均超过了1957年的水平,分别比1962年增长33.6%、89.1%和31.4%,实现了3年调整的预期目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造成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不正常状况基本得到了恢复。这一阶段,大抓粮食对稳定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起到了保证作用,但由于过分突出“以粮为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种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