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七音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七音略》

又称《七音谱》。清张祥晋撰。书成于清末,刊于1936年。共分3卷,第一卷《自序篇》阐述他的语音学观点;第二卷有《音声通论》、《七音》、《四声》、《反切要诀》及《音模切韵详总图》,后者为表现语音系统的等韵图;第三卷则为《音模分图》、《韵样统音》、《俗音旁论》等篇。作者实际将18个声母加上呼的因素(介音)分成44音位40音模(有四个音位是虚位、无音模),这是声介合一的声母。又分韵母为13大类,名叫韵样。声调为上平、下平、上仄、去仄四声、入声字派入舒声。书中的韵图叫《四十四音位四十音模开合切韵详总图》,很有新意。

七音略

七音略

音韵学书名。南宋郑樵著。收在郑樵所著《通志》内,所以全称为《通志·七音略》。此书与《镜韵》同出一源,是现存最早的韵图之一。全书分四十三图,每图标明“内转”和“外转”,一图称为一转。图中横列二十三行,统括三十六字母,与《韵镜》同。韵目的排列次序,如以“覃”“谈”诸韵列于“阳”“唐”之前,更近于隋唐时期的韵书。《七音略》用宫、商、角、徵、羽、半徵、半商来代表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等七音的发音部位;用“重中重”“重中轻”表示开口图,用“轻中轻”“轻中重”表示合口图;还用平、上、去、入标明四声,与《韵镜》不同。

☚ 韵镜   四声等子 ☛

七音略

等韵学书。南宋郑樵著。收在《通志》中。与《韵镜》同源,是现存最早的等韵图之一。全书将《广韵》二百零六韵分为四十三图,每一图都标明“内转”或“外转”,以“重”、“轻”字样代表“开”、“合”。列图次序按《切韵》系统的韵次。横行先分平上去入四声,再在各声调中分四等。纵列二十三行以统括三十六字母,又以羽、徵、角、商、宫、半徵、半商来代表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对内外转的划分,《七音略》与《韵镜》略有不同。如十三图哈皆齐祭夬,《七音略》为内转,而《韵镜》为外转;二十九图麻韵,《七音略》为外转,《韵镜》为内转等等。此书是研究中古音系和等韵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七音略

207 七音略

音韵学书。南宋郑樵著。在《通志》内,为今存最早的等韵书之一。原序说:“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郑樵依据《七音韵鉴》(可能是唐代中亚或印度和尚所作)修订成此书。全书分成43个韵图,称为“内外转图”(参见“内外转”),其中内转韵19图,外转韵24图。列图次序大体上依《切韵》韵次。每图按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 (用羽、徵、角、商、宫、半徵、半商七音表示)的顺序,将36字母分成23个直行,其中重唇与轻唇同行,舌头与舌上同行,齿头与正齿同行,以其处于互补地位。横行分四声,每声分四等,即每个横行可以有16个字音(有些是有音无字),所以43个图可以容纳206个韵部。可供查读反切用。在该书韵图中查找古代韵书或经史诸子注疏中反切上下字的位置,用横推直看法,就可以确定被切字的正确读音。与《韵镜》同出一源,在开合、内外、归等各方面各有正误,可以互相订正。反映了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和语音系统的全貌,是研究隋唐韵书反切和汉语中古音系的重要资料。

☚ 集韵   广韵 ☛
七音略

七音略

(南宋)郑樵著。此书在《通志》内。与《韵镜》同出一源,为今存最早的等韵书之一。分43图,每图标明“内转”或“外转”,纵列23行,统括三十六字母。

☚ 四声等子   近代音 ☛

七音略

等韵学书。南宋郑樵著。在《通志》内,全称《通志·七音略》。与《韵镜》同一体系。全书也分43图。图中标明36字母,兼用宫、商、角、徵、羽、半徵、半商七音来标明声母的发音部位。又以“重、轻”表开合,每图标内转、外转与《韵镜》略异,共分206韵,以覃咸盐添谈衔严凡八韵列在阳唐韵之前,又与《韵镜》不同。为研究中古音的重要资料。

七音略

一卷。南宋郑樵编,收在他所著的《通志》内,故全称为《通志·七音略》。郑樵生平见“尔雅注”。《七音略》据郑樵序文说是参考《七音韵鉴》编成的,《七音韵鉴》的作者已无考,可能与《韵镜》同出一源。《七音略》与《韵镜》内容与形式都是基本相同的,它也分四十三图。图中标明三十六字母。声母的发音部位改用宫、商、角、徵、羽、半徵、半商,以代替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与《韵镜》不同。三十六字母也列为二十三行,“帮”与“非”,“端”与 “知”,“精”与 “照”等并列一行,与 《韵镜》相同。《七音略》也分二百零六韵,与《韵镜》相同,但韵序有一些区别,它在三十一转(图)以后把覃、咸、盐、添、谈、衔、严、凡八韵列在阳、唐韵之前,而《韵镜》是把它们列在侵韵之后。有人认为,《七音略》把覃谈等列于阳唐之前,是沿用陆法言《切韵》和孙愐《唐韵》的旧次,而《韵镜》则是根据李舟《切韵》的韵次。两书所标内外转基本一致,唯四图不同:
 《韵镜》 《七音略》
 外转十三 内转十三
 内转二十九 外转二十九
 内转三十一 外转三十四
 外转三十四 内转三十七
两书该四图的不同互有正误,《韵镜》二十九图作“内转”是错误的,应如《七音略》作“外转”。《七音略》的十三图、三十七图作“内转”,三十四图作“外转”都是错误的,《韵镜》是对的,后来的《四声等子》等与《韵镜》一致。两书划分开合略有不同,《七音略》不标“开”“合”,而标以“轻”、“重”等字,大致可以认为:“重中重”、“重中重(内重)”、“重中重(内轻)”、“重中轻 (内重)”、“重中轻”等相当于开口; “轻中轻”、“轻中轻(内轻)”、“轻中重”、“轻中重(内轻)”等相当于合口。两书开合不同的有四图:
 《韵镜》 《七音略》
 二十六图宵韵合口 二十六图开口
 二十七图歌韵合口 二十七图开口
 三十八图侵韵合口 四十一图开口
 四十图谈衔严盐韵合口 三十二图开口
应认为《七音略》把这四图确定为开口是正确的。《韵镜》把二、三、四、十二图定为“开合”是乖于体例的,《七音略》则改 “开合” 一类为 “开”或 “合”。《韵镜》第二图“冬”“钟”韵系,《七音略》定为合口;第三图“江”韵系,《七音略》定为开口;第四图“支”韵系,《七音略》定为开口; 第十二图“模”“虞”韵系,《七音略》定为合口。《七音略》所改是比较合理的。《韵镜》、《七音略》都以入声韵承阳声韵,但入声“铎”“药”两韵,《七音略》既承阳声韵,见于三十四图唐、阳韵系;又承阴声韵,见于二十五图豪、肴、霄、萧韵系。这是后来韵图入声兼承阴阳的开端,是中古入声韵尾消变的开始。在韵图的列字上,《七音略》与《韵镜》略有不同,两书各有正误。李新魁《汉语等韵学》说:“第七转澄纽去声的 ‘坠’字,《七音略》列于四等地位,误;《韵镜》入三等,是。同转中的见纽字‘媿’、溪纽字 ‘喟’、群纽字 ‘匱’ (都是去声字)列于四等,误; 《韵镜》入三等,是。同转上声之见纽字‘癸’、群纽字 ‘揆’,《七音略》列在去声一等,《韵镜》则列入上声四等,后者是。同转去声见纽‘季’字、群纽 ‘悸’ 字,《七音略》列在入声一等,误;《韵镜》列在去声四等,不误。这些很可能是《七音略》刊刻时的差错,不一定是原来作图时如此(《七音略》误刻之处不少,这里不能遍举)。反过来,有些字在《韵镜》中是列错了的,《七音略》却正确无误。如第五转上声穿纽字 ‘揣’,《韵镜》列于三等,误;《七音略》列二等,是。第十一转中的平声喻纽字‘余’,《韵镜》列于三等,误;《七音略》列于四等,不误。总之,两书互有得失。但全面来衡量,《七音略》的列字较《韵镜》为优。”《七音略》刊于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前后。今传世最古者为元三山郡庠于至治二年(1322年)所刊,另有明陈宗夔等校刊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及浙江局本等。罗常培有《通志七音略研究》一文,原载前中央研究院《史语集刊》第五本第四分(1935年),后收入《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是文对《七音略》的分析非常全面。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