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教(一) 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间伦理规范。《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孔颖达疏。”七教,即父子一,兄弟二,夫妇三,君臣四,长幼五,朋友六,宾客七也。” 《荀子·大略》:“修六礼,明七教。” (二) 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道德规范。《孔子家语·王言解》:“曾子问:‘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 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按,《大戴礼记·王言》“尊齿”作“顺齿”,“廉让”作“强果”。 七教 七教指封建社会的七种道德伦理规范。有两种解释: ❶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七种伦理规范。《礼记·王制》:“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 ❷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七种道德规范。《孔子家语·王言解》:“曾子问:‘敢问何为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历代封建王朝均以七教作为保证社会结构稳定和国家秩序安定的道德伦理规范,故大力加以提倡和宣扬。 ☚ 五教 修齐治平 ☛ 七教儒学提倡的七种伦理关系的教化。七种伦理关系指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妇关系、君臣关系、长幼关系、朋友关系和宾客关系。相应的七种伦理要求为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和廉让。认为“明七教以兴民德”(《礼记·王制》),统治者可以不劳而治。又认为统治者以身作则在这七个方面做出表率,具有影响社会风气的重大作用。“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弟,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孔子家语·王言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