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七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七情

人的七种情绪。《礼记·礼运》:“何谓~?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七情seven modes of emotions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的总称。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百病始生”等篇。七情失节偏胜, 属内伤性病因。凡精神刺激过度, 机体气血又有余或不足者, 其情志变化易超出正常生理活动的范围, 引起气血脏腑的病变。《黄帝内经·素问》载有“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该书“阴阳应象大论”还指出: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 恐伤肾。动物的情志虽然低级简单,七情表现不够明显,但在突然或强烈的精神刺激下,例如失仔、斗殴、遇猛兽攻击或听到异常音响时, 其情志变化也会偏盛而引起气机逆乱、血行失常、脏腑功能紊乱, 轻则生产性能下降, 重则发生惊泻、惊恐、尿失禁、思仔不食等。因此, 了解动物七情, 对诊治疾病和管理群养动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七情

❶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素问·举痛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如《灵枢·本神》: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❷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即: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神农本草经》)。详见各条。

七情

儒家用指人的七种道德情感。《礼记·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宋儒程颐认为,“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颜子所好何学论》)。明王守仁认为七情是人心所有,“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著。七情有著,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传习录》)。

七情

❶七种致病因素:喜、怒、忧、思、悲、恐、惊。
❷七种药物配伍方法: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单行,一味药物单独应用。相须,功能相同的药物配合应用。相使,功能不同的药物配合使用,以提高疗效。相畏,用一种药物去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烈性。相恶,一种药物能拮抗另一种药物的疗效。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相反,两种药物之间有配伍禁忌。

七情

七情

中医名词。
❶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的总称。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若七情过度,则可导致疾病。例如过喜、狂怒、深忧、久思、极悲、大恐、暴惊,都会引起气机不循常道,破坏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七情与脏腑有一定的配属关系,在引起疾病方面,一般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但实际上七情所伤并不局限于所配属的脏腑,如思、忧、悲、恐、怒皆可伤脾。七情所致病症的表现不一,而以神志病变为多,如癫狂、痴呆、失眠、健忘、脏躁等。由情志失常又可导致心悸、眩晕、心痛、中风、出血、脘腹胁痛、月经不调、阳痿等,乃至癌瘤诸病。七情致病,按中医理论,可以采用精神治疗法。《内经》中有一种古老的五行制胜疗法,即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悲胜怒。《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后暴喜伤心,其岳父掴其面而使其狂乱的心志恢复正常,即属于以情制情治例。后世精神疗法亦不拘于五行制胜,多用不同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有害的情志刺激。
❷指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情况: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单行。

☚ 津液   元气 ☛

七情

❶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总称。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若情志变化过于突然、强烈或持久,则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❷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七情

人的七种情感。《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弗学而能。”佛学以喜、怒、忧、惧、爱、憎、欲为七情。

七情

七情

(参见七情五志)此指内伤性疾病的病因之一,即内伤七情,属精神性致病因素。致病特点:
❶与精神刺激有关。当精神刺激因素太强烈、太突然,或长期持续不解,超越了人体心神的适应、调控限度时,就会使七情失度,而成为病因。如《儒林外史》所说的范进中举而疯癫的故事,就是精神刺激来得太突然、剧烈所致。 他屡试不中,突闻中举消息,暴喜伤心,喜则气缓,使心气涣散不收,神不守舍,而发为疯病。 《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精神刺激因素长期、持久不解所致。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涌,而致吐血而亡。
❷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由外而内的伤害人体,而是直接损伤内脏,如《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由于心主神明,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情志所伤首伤心神,《灵枢· 口问》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灵枢·本神》说:“怵惕思虑则伤神。”由心神而波及他脏,而又有选择性伤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❸导致气机失调,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❹影响疾病预后。 在疾病过程中,若心情不好,悲观失望,又可加重脏腑功能和气机失调,使病情恶化;若心情乐观,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积极配合医者的治疗,则疾病可向好转和痊愈的方向转化。
❺身心病状俱见。 七情致病既见脏腑身形的症状,亦见情志异常的症状,如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既见胸胁胀满疼痛等身形症状,又见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的情志症状。
❻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脏病变为多见。

☚ 六淫   饮食劳倦 ☛

七情qī qíng

❶人的七种情志变化。《叶选医衡·七情考》:“世之所谓七情者,即《内经》之五志也。五志之外,尚余者二,总之曰喜、怒、忧、思、悲、恐、惊。然情有七,无非出于五脏。”
❷引申为与外感六气相对应的内在情志变化造成的致病因素。《赤水玄珠·凡例》:“妇人脏腑经络,七情六气,感与男子无以异,治法亦然。”

七情qīqínɡ

❶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或持久, 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素问·举痛论》: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灵枢·本神》: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❷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神农本草经》)。详各条。

七情

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喜则意气和畅,营卫舒调。怒是遇事气愤不平,勃然情绪激动的表现。忧是思想上的焦虑和情志沉郁的状态,常见闷闷不乐。思是指在集中精神,运用智慧,考虑问题时的精神状态。悲是由于精神拂逆烦恼而产生的痛苦情绪。恐是一种精神极度紧张所引起的胆怯表现。惊是猝然遇到非常事变而精神上突然紧张的表现,如突然遇到危急而产生的骇惧状态。人的情志是在接受外界环境各种刺激后,或在内脏病变的基础上产生的反应。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故常言道:“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过于持久,超越了常度,则将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此时,七情便成为致病因子,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例如过于喜会使神气耗散,如《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过于怒,则往往耗伤阴血,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暴怒伤阴”之说。忧愁太过,则伤肺脾而使气机不利,故《灵枢·本神》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忧愁不解则伤意”。过于悲,则伤及内脏,如《素问·痿论》说:“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举痛论》又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过于恐惧则伤脾肾,故有“恐伤肾”、“恐则脾气乘矣”等论述。大惊致病多表现为内动心神而气乱不定,如《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凡此七情内伤,均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内伤七情可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种种病理状态,或即时发病表现为精神失常,或不立即发病为精神病,而使脏腑受损,削弱正气,给外邪入侵以可乘之隙。后者往往更为重要而易被医家所忽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是非常复杂的,兹分三个方面分述:
精神、情绪与意志对内脏活动的影响
在生理情况下,神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如《灵枢·天年》说:“何者为神?歧伯曰: 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显然,只有当形与神都具备了才能成为人。又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歧伯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可见只有形没有神则死。又说:“和喜怒而安居处,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上古天真论》亦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说明神在正常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有神则生,无神则死,守神则不病,这个基本观点是贯穿在整个中医学基础理论始终的。
精神活动超出了常度,情绪过于激动,则可以影响内脏的功能而导致病理变化。如《灵枢·百病始生》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之所以会引起这些病理反应,是因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这是由于七情所伤而导致气的功能紊乱后产生的一系列病变。《灵枢·本神》说:“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不同的情绪刺激,将伤及不同的脏腑,将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故《百病始生)》说:“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本神》又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䐃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天,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虽然五脏各有所伤,但当以心为主宰,《口问》曾明确指出: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种以“心为十二官之主”的论点是正确的,因为它确切地反映了神明,即精神活动,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深刻影响。至于不同情志影响不同脏腑的具体内容与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与发展,而在中医理论中很早就指出这些联系是难能可贵的。
脏腑活动异常可以引起精神、情志与意志的改变
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因此,情志致病与脏腑功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生理状态及病理状态都是如此。如《宣明五气》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这是五脏精气乘一脏之虚而相并后引起的情志变化。《灵枢·本神》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这是说由于肝气虚怯,肝血不足,就会产生恐惧情绪,肝气实则容易发怒,俗称:“肝经火旺”。又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这是气血异常可以影响情志活动。张仲景《伤寒论》中亦有“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宜抵当汤下之”的条文。邪客于经络也可以产生情志的变化,如《素问·缪刺论》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则可见“无故善怒。”若“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则为“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有时可见“善悲惊不乐”。如邪客于手少阳之络,则可见心烦等表现。《灵枢·淫邪发梦》还讨论了脏腑活动与梦境的关系。这些内容充分反映了中医理论的丰富多采。篇中说:“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 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 阴阳俱盛,则梦相杀。甚饥则梦取; 甚饱则梦予。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 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 客于胞䐈则梦溲便。”以上所述具体梦境, 有些则与事实不一定完全一致,这是因为梦的形成因素比较复杂,并不完全决定于内脏当时之活动,但《内经》明确指出了梦境形成与脏腑之功能、属性,与气血之盛衰等情况有关。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可取的。
精神、情绪、意志与临床诊疗之关系
中医四诊,以望诊为先,首先应望病人之精神状态。《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一般认为精神受损伤者,症虽轻而预后不佳; 精神无损者,症虽重而尚不足虑。此外,如精神不振、健忘、嗜眠、心烦不安,夜不安寐,怔忡惊惕,恐恐然如人将捕之等神志不安症状,按脏象学说分析此等症状,则各有所归,或属心脾,或属肝肾等等,都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中医理论一向强调病人精神与意志对诊疗的重要作用,不仅诊断应从望神入手,治疗也应以治神为本。《针解篇》说:“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这是指针刺时医生以目凝视病人,引导其精神专一,集中至病所,可容易得气而获得较好的疗效。故《灵枢·本神》又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强调作病人的思想工作,《师传》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从而解除其思想顾虑,促进疾病的向愈。
中医学早在二千余年前对精神、情志与疾病诊疗之关系已有如此详尽而精辟的论述,后世各家医案中也不乏内伤七情所致病例之治验报道。这确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近些年来,人们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对这个问题作过一些探讨。现代心理学认为: 那些能够满足需要或适合社会要求的对象,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愉快、喜爱等等。反之,那些不能满足需要或不适合社会要求的对象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忿怒,仇恨等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就能提高人的生活活力,增强人的体力,精力,驱使人去活动; 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降低人的生活活力,减低人的精力。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也均参与了这种过程。当一个人在得到沉重打击的消息时,可能会在其整个机体上产生巨大的改变,如心脏血管的痉挛,胆管的痉挛,肝脏胆液的充积,甚至呆若木鸡。目前认为大脑额叶,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海马回与意志、情绪的关系比较密切。丘脑下部神经分泌信息是通过垂体门脉系输送到垂体前叶的。这样,便通过激素的作用进一步调整或改变着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反应。已有实验材料证明: 精神活动与行为的改变,可以引起激素的改变; 反之激素的改变也可以引起精神与行为的改变。在妇女中并不少见的所谓“经前期紧张症”和“更年期综合征”便是最常见的实例。此外,神经介质与内感受器也是参与这个过程的。今后如果能对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不同情绪所引起的具体生理反应与病理变化的本质作深入的研究将是很有价值的。这将有利于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人类疾病与动物疾病的根本区别。而且将为医学科学研究、哲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作出贡献。

☚ 外因性损伤   饮食不节 ☛
七情

七情

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构成舆论情感的成分。《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即人的七情是天赋的。《礼记注疏》认为:“七情好恶不定,故云治。”主张圣人以治七情。佛教以喜、怒、忧、惧、爱、憎、欲为七情。韩愈认为七情“接予物而生”(《原性》),与五性均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上品之情,合乎中道;中品之情,有过有不及,下品之情则过甚。李翱认为七情惑性,应去情复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各种感情参与舆论活动。

☚ 一言堂   人民代表大会舆论制度 ☛

七情qi qing

❶seven human emotions
❷seven emotional factors

七情

the seven emotions:joy,anger,sorrow,fear,love,hatred,desire

七情qī qíng

seven emotions

七情

七情seven emotions

(1)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之总称,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属正常生理活动。作为致病因素,精神活动过度强烈和持久,可引起脏腑气血的功能失调而致病。《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人既要有正常的七情活动和心理宣泄,但切忌过激的情感发作,宜保持心理平衡。(2)指药物配伍的七种不同作用,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等,也称七情(见《神农本草经》)。(3)指儒家学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或心理作用(见《礼记·礼运》)。又,佛教以喜、怒、忧、惧、爱、憎、欲为七情。

☚ 七发   七伤 ☛
七情

七情

中国古代将情划分为七种的观点。《荀子·正名》分为喜、怒、哀、乐、爱、恶、欲;《礼记·礼运》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

☚ 六情   七情六欲 ☛
000015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