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七、文物古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七、文物古迹

七、文物古迹

河南地处华夏腹地,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万年至2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沿太行、伏牛等山脉东侧的浅山区劳动、生息和繁衍后代。到距今七八千年时,已脱离了野外穴居、猎取野生的“菇毛饮血”的生活方式,进入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这就是裴李岗文化的先民们。距今五六千年前后,裴李岗文化“后裔”——仰韶文化先民们在河南地区的活动范围更广,从豫北安阳、濮阳到豫南信阳、南阳,从豫西三门峡到豫东的西部就发现有300余处聚落遗址,广袤的中州大地已开拓成农业经济区。河南的龙山文化是由仰韶文化直接发展过来的,这时候的聚落遗址已遍布全省。约距今四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登封阳城建都,揭开了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序幕。自此,历史上曾有二十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成千上万处历史文化遗迹和数以百万计的馆藏文物,使河南成为全国的文物大省。
1.南召人及动物化石出土地点。位于南召县云阳镇西北约3.5公里的杏花山脚下。在杏花山之东有一条鸡河,河两岸形成三级阶地,化石就分布在鸡河右岸第二阶地的沉积物中。人牙化石于1978年9月发现,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南阳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发掘,在第五层(最下层)褐黄色砂质粘土层中又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收集和发掘出的哺乳动物化石共22种。经鉴定,猿人牙齿化石的地质年代为更新世中期(约四五十万年前)与“北京猿人”接近。
2.裴李岗遗址。位于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裴李岗村西台地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7年春和1978年春,开封地区文管会与新郑县文管会对该遗址进行试掘。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先后发掘面积3 000多平方米,发现墓葬114座,陶窑1座,灰坑22个,出土各种器物400余件。
经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3个木炭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分别为距今7 145±480年、9 300±1 000年。据此判定距今约8 000年左右。这是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因此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3.仰韶村遗址。位于渑池县7.5公里仰韶村南台地上。遗址东北至南长900米,西北至东南长300米,面积约30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1921年在遗址中心区进行发掘,而后发表文章,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层中发现有圆形和椭圆形窖穴,出土有石斧、石铲、石刀、石凿、石饼、石网坠、石弹丸、石犁形器、刮削器和砍砸器等。多数如磨制,也有打制、琢制和打磨兼制。出土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器形有鼎、灶、釜、甑、钵、盆、碗、壶、罐、瓮、小口尖底瓶和器盖等,饰有线纹、弦纹、划纹和附加堆纹。龙山文化层内,发现3座圆形房基和1座方形房基,30多个圆、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窖穴。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石锛、石锤、石镞、石饼、石弹丸、砍砸器、刮削器、石纺轮、砺石和研磨器等。
4.庙底沟遗址。位于陕县老城南关青龙涧南岸西庙底村,面积24万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房基2座,窖穴169个,残墓1座。该遗址的仰韶文化层上面是龙山文化层,有明显的过渡文化特点,证明龙山文化是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起来的。这一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关系,在考古学上有重要价值。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在豫西、晋南以及关中部分地区有一定代表性,称之为“庙底沟类型”。
5.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县西南9公里洛河南。遗址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寨后村和辛庄5个村,面积375万平方米。1957年发现。遗址内涵介于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岗期商代文化之间。
特别重要的是在遗址中部发现两处规模较大的宫殿建筑夯土台基。一处略呈方形,面积1万平方米,在台基北部正中有一长方形殿址,根据柱洞的排列,可以看出是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殿堂。围绕殿堂和庭院周围有廊房。另一处位于上述宫殿东北150米处,台基上有围墙、大门、殿堂、廊房和庭院。遗址中还发现一批商代早期墓葬,其中有6座形制较大,均为长方竖穴,墓底铺朱砂,遗有漆棺残皮。出土有铜爵、铜戈、铜戚、玉璋、玉铖、陶觚、陶盆、漆豆、漆简形器、石磨和松绿石装饰品等。还发现有窖穴、烧陶窖及铸铜的坩埚、陶范、铜渣和制造骨器的骨料。
6.王城岗古城。位于登封县东南13公里告城镇王城上。现存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岗顶最高处比周围平地高2~4米。是一处以龙山文化晚期为主,兼有裴李岗文化和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遗址。
嵩山一带是夏族先公建立夏王朝的活动区域,即“嵩阳城”、“禹都阳城”。河南文物考古部门从1975年起,开始对王城岗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城堡遗址两座。城内残留着与城墙同期的夯土、奠基坑、窖穴和灰坑等。文化层内包含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另有蚌刀、蚌镞和陶纺轮等。
7.郑州商代城址。位于郑州老城之下,面积25平方公里。在郑州老城外东北白家庄发现商代城墙。其范围自白家庄西侧向南与老城东墙相连,由白家庄西侧向西,穿过紫荆山到杜岭街北端折向南与老城西墙相接;南城墙为老城南墙,连成一个南北长方形,周长近7公里。城垣是用板筑法分段分层夯筑,夯土层布满密集圆形尖底和圆形圜底夯窝。在平夯和斜夯的接缝处,有近于垂直的板筑地面,有横列木板痕迹。城墙现存最高9米,最低的1米,其中大部分城墙被掩埋在地面之下。战国及其以后各代曾利用商代城墙并加修补。
8.安阳殷墟。殷墟是商代晚期盘庚帝辛历经30王、273年的都城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附近的洹水两岸,面积24平方公里。遗迹的分布为:洹南以小屯的王宫遗址为中心,东南1.5公里处发现青铜铸造作坊遗址;高楼庄的后岗发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商文化层叠压关系;梅园庄、孝民屯和北辛庄一带发现平墓区、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洹北武官村和侯家庄一带发现殷王陵和贵族墓葬,大司空村发现平民墓和制骨作坊遗址。殷墟对研究商代后期奴隶制社会的历史有很大意义。
9.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城关芦岗上,西临汝水故道,东邻蔡塘遗址,洪河由芦岗北面折向东南。城址略呈南北长方形,周长10.5公里。城墙缺口较多,有的是城门遗址。城内中部有一阶式土台,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蔡国宫殿区。台上发现不少古井及陶排水管道。城内西南隅出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有编钟、鼎、壶、剑、戈和车马饰等。传说城内还有李斯故宅、李斯坑和李斯井等遗迹。故城西北1公里有蔡侯墓。蔡国城是西周一春秋时期的名城,建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封其弟为蔡叔于此。
10.洛阳汉魏故城。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偃师和孟津毗连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汉更始三年(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始筑城为都。其后又有3朝在此建都,即曹魏46年、西晋52年、北魏42年。在此期间有兴有废,但重修扩建而不衰。汉魏洛阳城建筑规模宏大,是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隋唐时期,另建新城,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勘测得知该城址犹在。
11.洛阳隋唐故城。位于洛阳市区偏东。南对龙门、北依邙山、东逾瀍水、西至涧河,洛水横贯其间。城址分外郭、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圆壁城和曜仪城,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外郭城内街道,在洛河以南已探出南北街12条,河以北探出南北街4条和东西街3条。这些街道纵横交叉,组成里坊。在外郭的西北部有皇城、宫城、曜仪城、圆壁城、东城和含嘉仓城,皇城与宫城左右两墙之间形成夹城的形状。
洛阳的隋唐故城创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称东都,隋建都15年,唐建都40余年,五代后也建都在此,是我国封建盛世著名的都城。
12.开封东京城。位于开封城关,包括外城、阙城和宫城3重。外城,宋称罗城或新城,俗称“卧牛城”,因是土堤,又称土城,周围24公里又388米。
阙城,即宋内城,又名里城或名旧城,其范围相当现代开封城,周围10公里又285米。唐汴州节度使李勉重筑。宋屡有增修。
宫城,即宋朝大内,又名皇城,位于阙城西北周围2.5公里。宋皇宫先为唐代汴州节度使衙署,后梁改为建昌宫,后晋改为大宁宫,后周加以营建,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扩充皇城东北一带,并按洛阳宫殿图样修建。该城始建于战国时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5年),唐建中二年(781年)汴州节度使李勉重筑。五代梁、晋、汉、周相继在此建都,对城墙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筑。继而北宋在此建都168年,曾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使东京城宏伟壮观,举世闻名。金也曾都此,又扩建了内城。
13.太昊陵。太昊陵是太昊伏羲氏的陵园,位于淮阳县北1.5公里蔡河滨。原占地58.3公顷。陵园坐北面南,是集陵墓和陵庙为一体的文物群。其南有伏羲画八卦的画卦台遗迹。陵墓在陵园后部,周围有环墙和紫荆城,冢高约20米,周长150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冢前树立高大石碑1通: “太昊伏羲之墓”,传为宋代苏轼兄妹所书。冢上有檀古柏,苍翠峥嵘。陵后有蓍草园。蓍草丛生,相传伏羲曾揲蓍画卦,故称神蓍。
14.颛顼帝喾陵。俗称二帝陵,是传说中高阳氏和高辛之陵墓,位于内黄县南30公里三杨庄村西北1 500米土岗上。原被沙土埋没,1986年清理出来。陵坐落在土岗之阳一处仰韶文化遗址上,四周有围墙,称紫荆城。元时青砖砌成,南墙上嵌有元天二年(1329年)石碑1通,上刻“颛顼帝陵”4字,还有明嘉靖年间石碑1通,上刻“颛顼陵”3字。陵南200米是陵庙,前有山门,东西各有厢房3间,最后是大殿。在庙院和大殿内树元明清朝御制石碑165多块。
15.鹿楼冶铁遗址。位于鹤壁市东南3公里鹿楼村北后故县村西和小庄村东南的河岸台地间。系汉代遗址开掘发现铁范152件,种类有铁板范、双柄范、犁铧范、锸范、斧范、镞范、镰范等;有铁器成品4 043件,种类有铁砧、铁锤、铁钎、鼓风管、六角缸、圆缸、凹形缸、齿轮、夹刃斧、铁夯、铁凿、铁锛、铁犁铧、铁鏊、铁炉、铁灯、铁叉、铁环、铁锅以及铁制车马具等。铁器中有铭文者400多件。这处遗址的发现和大量铁器出土,对研究中国冶铸史有重要价值。
16.钧台窑址。位于禹县老城北门内钧台周围。窑室并列双乳状火膛,东火膛有直径22厘米的圆形气孔,西火膛有窑门,上设烟囱,在窑室后壁中间和两角处还有3个扇面形烟囱。此种瓷窑在烧造过程中可以利用氧化焰转还原焰,对复杂的钧釉窑变有特殊作用。出土瓷器种类有钧瓷、汝瓷、影青瓷、天目瓷和白地黑花瓷。在窑址内发现一件用钧瓷泥制的《宣和元宝》钱模。证明此窑在北宋徽宗时期仍很兴盛,是东京附近的一处大型官窑。钧窑在烧瓷工艺上熟练地掌握了窑变技术,利用铜和铁等金属元素呈色不同的特点,成功地烧出了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和鹦鹉绿等釉色,对中国陶瓷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17.清凉寺窑址。位于宝丰县西38公里清凉寺村南河高台地上。1987年10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开始发掘,发现大量遗迹和瓷器。北宋时宝丰属汝州,故清凉寺窑称汝窑,因该窑生产宫廷用瓷,又称汝官窑。汝瓷为北宋五大名瓷之首,与钧、官、哥、定瓷齐名。据《宋史》和清道光《宝丰县志》载,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年),青岭集(今大营镇)烧窑业极盛,曾设巡检司专管。
18.白马寺。位于洛阳老城东12公里。坐北朝南,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内地营建的第一座寺院,素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唐宋金元明和清历经修葺,现有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上的毗卢阁等。两侧有门头室、云水堂、祖堂、客堂、禅堂和清凉台上的腾兰殿及方丈院等百余间。白马寺在佛教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少林寺。少林寺位于登封县西北13公里少室山阴五乳峰下,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拳法的发祥地。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西域沙门跋陀首创少林寺,传播小乘佛教。跋陀之后,古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常游化嵩洛之间,主持少林寺传播大乘佛教,后人称他为“禅宗初祖”。称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少林寺历经兴衰,至唐初,因寺僧协助李唐政权有功,得到李世民封赏,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此后历代均有修缮。1928年,军阀混战中石友三焚毁了少林寺的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和钟楼。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拔款重修。
20.相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坐北向南。此处原为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创建建国寺,后毁于大火。唐延和元年(712年)睿宗李旦为纪念他由相位登上皇位,赐建“大相国寺”寺额。宋元明清和近代,历毁历修。尚有山门、钟亭、二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东阁及厢房等,多为清代建筑。
21.太清宫。始名老子庙,位于鹿邑县东5公里。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聃(李耳)的祠庙,据清《鹿邑县志》载:“尊老子为始祖,起建殿宇“如帝者居”。唐乾封元年(666年)建紫极宫,唐天宝二年(743年)改称太清宫,唐光宅元年(684年)尊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建洞霄宫,规模相当宏大。唐末遭兵燹,宋元明清历经兴衰,仅存有清代建筑太极殿、三圣母殿和娃娃殿。另有铁柱1根、古柏3株、碑刻12通。
22.五龙口古水利工程。位于济源县东北16公里沁水口。秦代在此曾修建一条渠,曹魏、唐、元等代均在此开渠修堰,明代相继造成5条河,灌溉济源、沁阳、孟县、武陟和温县等5县耕地,遂称“五龙口”。有4条渠今仍使用,现有明代开凿的永利渠闸,上建有三公祠,祠内造像为建渠有功的史公纪言、石公应嵩和涂公修造,清嘉庆年间所建。三公祠旁有清代石碑4通。该古水利工程及石刻均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3.伯灵翁戏楼。俗称“花戏楼”,位于禹县西南30公里神堂镇。楼建在高大的砖砌台基上,台基中央辟有洞门,兼作伯灵翁庙大门。戏楼3间,歇山式建筑,楼檐下斗拱,玲珑秀丽,拱身浮雕或透雕精美图案。额枋与平板枋上透雕山水、人物、云龙和花卉等,皆为清代河南地方建筑手法。它是河南现存规模较大、雕刻较精、保存较好的古代戏楼。
24.邓城叶氏旧宅。位于商水县西北16公里邓城寨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坐北向南,面积1 980平方米。3进院落,有平房17间,楼房70间,均硬山灰瓦顶。前檐构件均饰木雕花卉,楼角饰砖雕花卉、人物。该宅院具有中原地区典型四合院建筑特点。
25.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公里伊河两崖。这里青山对峙,伊水北流,犹如天然门阙,故称“伊阙”。龙门石窟密布于伊阙两崖峭壁上面,南北蔓延1 000余米。石窟开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和隋唐诸朝,连续营造长达400多年。此后,五代、宋初虽有雕凿,但为数甚少。据统计两山尚存佛龛2 100多个,佛塔40余座,人像10多尊。其中最大的造像卢舍那佛高达17.14米,而最小的则仅有2厘米。主要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莲花洞、药方洞、潜溪寺、敬善寺、奉先寺、万佛洞和看经寺等。
石窟中的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 600余品,既是造像年代的重要佐证,又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作品。其中驰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初褚遂良书《伊阙佛龛之碑》,都是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另外,唐代僧人开凿的“新罗像龛”、中亚古国吐火僧人宝隆造像铭龛以及唐代3次出使印度的王玄策造像龛等,反映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26.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位于兰考县东北36.5公里宋庄西南。明弘治八年(1495年)立。汉白玉凿成。此碑是纪念堵塞黄灌决口工程竣工而立。主要内容记载明弘治二至八年(1489—1495年)开封以东、山东西南、江苏西北交界处这一段黄河决口泛滥的情况和进行治理经过。碑文与“明史河渠一”之记载可互为补充。
27.夏言渡河词碑。位于获嘉县南35公里亢村。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圆首,龟趺。高3.6米,宽1.35米,厚0.65米。夏言填词并书丹。夏言(1482—1548年),字公瑾,贵溪(今江西贵溪县)人。明嘉靖期间后任武英殿大学士,嘉靖十八年,他陪同嘉靖皇帝(朱厚)南巡渡黄河之日填词,以记黄河之壮丽景象与渡河之盛况。
28.“开归陈汝四府水利图碑”。原在永城县西1.5公里道口村东马河南岸隋堤上,现存商丘博物馆。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刻。碑长1.62米,宽0.88米,厚0.22米。左文右图,基本完好。左边刻开封、归德(今商丘)、陈州(今淮阳)、汝宁(今平舆) 4府36县河渠图。它包括西起密县,东至永城,北抵黄河,南达新蔡,广袤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主要河道和沟渠,均注明发源、流向及工程的长宽和深度,绘制甚详,及发水时疏浚河道的实况图。右边是河南巡抚胡宝瑔前往灾地视察积潦受患之田,提出疏浚方法。胡宝瑔为了给后人治水树立典范,就把此次所开河道、沟渠深广度合绘一图,镌之以石,以资借鉴。
29.“荒年志碑”。“荒年志碑”发现于内黄县西南17公里王尉村天王殿中,后移置于内黄县城西南18公里井店乡政府院内。碑文原刊刻较浅,后经内黄县文教局请匠人加深。碑高1.85米,宽0.7米,厚0.2米。碑文题为“荒年志”,楷书,10行。无撰书者姓名及立碑年月,据碑文语气为清顺治初年所刻。碑文较详细地记述了明崇祯十二至二十七年(1639—1644年)当地灾害频仍、兵祸连年、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的情况。
30.“重修陈村石桥序碑”。“重修陈村石桥序碑”位于渑池县西北约4公里陈村学校内。清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立。高1.4米,宽0.62米,厚0.11米。额题楷字“皇清”2字,碑文楷书,5行,行31字,范金相撰,范鹤林书。碑石完好,文字清晰。碑文记述因地震陈村桥倒塌,村人按耕地之多少出资修桥的情况。
所述地震,震中在山西平陆县,震级为5.25级,裂隙为6~7度。但是地震专著和历史文献中未载渑池受到此次地震破坏之情况。另外,可证山西《永县志》、陕西《平民县志》中关于永济、朝邑在道光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发生地震的记载是正确的,《中国地震目录》以为是道光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地震,有误。
31.“马老师传艺德教碑”。“马老师传艺德教碑”在新野县城郊张营村白龙庙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立。高1.79米,宽0.73米,厚0.15米。额题“万世芳规”4字。碑文楷书,9行,计300余字。首行题曰: “马老师传艺德教碑”。文后有受业徒弟57人姓名。此碑是木屐工匠马虎云去世30多年后,他的徒弟为表示对马老师的尊敬与怀念而筹资刻立的。碑文简述了中国木屐的起源和用途,赞颂马虎云制屐的技艺和传授技艺的高尚品德,称赞他“以其术公于人,不以其术私于己”的精神。
32.“防旱碑”。“防旱碑”原在偃师县西南28公里马村马氏家庙里,后该村兴修水利时将其镶嵌在渠槽上。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立。楷书,首行题曰:“防旱碑记”,马鸣銮撰,董桂芳书。文字清晰。碑文记述了光绪二年(1876年)九月九日至四年三月三日18个月间缺雨少雪,土地干旱,终成凶年的悲惨情景。
33.耕织图刻石。清光绪八年(1882年)刻,原嵌在博爱县南7.5公里邬庄一农家墙壁上。现保存在博爱县文化馆。该图用4块长2米、宽0.3米的青石板雕刻而成画面20幅,每幅边框饰蝙蝠和卷云纹。内容分两组,每组10幅。第一组描绘的是种收稻子的全过程:运苗、插秧、灌溉、收割、运稻、装袋、运粮和庆丰年。在运粮的袋子上刻有“光绪捌年,孟秋置”8字。第二组描绘的是从播种棉花到织成布的全过程。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充满了生活气息。

☚ (二十四)除夕   第三节 农村卫生 ☛
0000380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