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农业机械
湖南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对农具不断进行创新、改良。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 战国时代, 已普遍使用锄、铲、镢等铁制农具。秦、汉开始, 农具日趋完善。三国时期采用龙骨水车提水。宋代有了风车, 相继出现各种畜力工具。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农具达105种之多。清乾隆七年 (1742年)的《授时通考》, 记录农具近百种, 并配有插图。当代沿用的旧式农具, 在形状、功用上多与两书记载基本相同。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 湖南设立农务局,其农业技术业务包括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优良农具。民国19年 (1930年) 设立的省农事试验场, 规定有改良旧式农具、推广先进农具的业务。但行动甚少,农具改良、创新仍主要在民间进行。民国27年, 省农业改进所设农业工程系, 开始研究试制棉花条播器、五齿中耕器、水稻脱粒器、溜筛等, 并引进江浙一带水稻中耕工具耘荡, 略加改进后, 在攸县、祁阳、芷江、湘潭、常德、湘乡、醴陵、益阳、澧县、桃源、耒阳、沅陵、泸溪、乾城 (今吉首市)、邵阳、零陵16县试用, 共1 035部。因农民使用不习惯和产品质量问题, 未大批推广。民国31年 (1942年) 省水利局拨专款10万元, 研究改良人力戽式吸水机、风力唧筒起水机、改良筒车等三种提水工具, 获得成功, 在部分地区试用。
新中国成立后, 1951年4月, 湖南农具厂设置农具试制组, 研究改良旧式农具和试制新式农具。1953年, 农具厂扩大, 更名建湘机械厂, 农具试制组扩编改为农具改进科。1957年, 农具改进科从建湘机械厂划出, 成立湖南农业机械研究室。
1958年6月, 成立省农业机械研究所。1960年起, 各地、县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 “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 的号召, 先后建立农具 (机)研究所。1964年, 成立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1994年在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内增设省农业工程研究所。90年代, 县级农机所相继改制为农机化技术推广站。至1995年末, 全省有农业机械研究机构13个, 职工512人, 内有科技人员253人, 其中省级48人, 地市级205人。各级农机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一道, 刻苦钻研, 取得科研成果900多项, 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5项, 地厅级以上奖励1 922项。全省鉴定定型、初步定型的农机达到1 700多种, 有400多项得到推广应用。不少旧式农具被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农具所取代, 农副产品加工、农村运输、排灌、耕作等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机研究, 50年代主要是群众性的农具改革。农民通过土地改革, 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改革农具的要求日益迫切, 革新能手应运而生。1952年, 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群众创造发明农具的处理和奖励办法》。1958—1960年, 开展全省性农具改革活动, 涌现出改良农具、新式农具70余种,被评选在全国推广的19种, 为全国推荐的18种, 在全省推广的20种; 其中获1958年全国农具展览会奖励的29项。影响较大的农具革新能手及主要项目有:1950年, 澧县荣市乡农民杨天才创制手推棉花条播器。1954年, 省农业试验总场唐全斌、侯岳武试制成手摇刨丝机。1955年, 湖南农业机械厂试制成功55型人力打稻机。沅江县南竹山乡农民阳希贤, 将旧式水车改为封闭式水车,并先后研制成风力车、畜力水车、中耕器、刨草器、点肥器、水田犁等10多种改良农具, 被评为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 全省、全国农具改革劳动模范。耒阳刘镇南研制出人力步式插秧机。1958年,安化县乐桥公社农民曹文韬试制成脚踏八用加工机, 被评为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醴陵县清水江公社农民贺继生, 创制成功钳夹式木质结构人力插秧机。衡阳地区工具改革小组工人黄振扬等研制出水稻快速割禾器。国营大通湖农场等单位还先后研制成拖拉机下水田作业的角铁一字齿、人字齿、三角齿等型号的铁轮, 以及铁木结构的四铧犁、悬挂式钉齿耙、悬挂式开沟器等配套农具。此阶段群众性的农具改革,对当时的农业技术改造起了促进作用, 部分改良农具一直沿用。但有相当多的农具改革一哄而起, 粗制滥造, 技术不成熟, 浪费很大。
60年代, 以半机械化农机具研究为主。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 “四年小解决, 七年中解决, 十年大解决” 的农业机械化方针、步骤和全国半机械化农具工作会议精神, 全省各级农机研究机构,重点开展农具改良和半机械化农具研究, 兼顾部分排灌机械、加工机械和拖拉机配套农具研究。共取得科研成果60多项, 其中使用效果好、推广数量较大的有以下19种: 排灌机具有五改筒车、80型水轮车、钢管水车、畜力原动机 (又名铁盘牛车)、水轮泵和水轮泵塑料轴承; 耕作、植作、植保、收获机械有55型改良水田犁、水田铁蒲滚、东风-2S型动力插秧机、人力喷雾器、T-737型人力打稻机; 加工机具有湘新式揉茶机、沅江2号苎麻剥麻机、N200型和N400型碾米机、卧式液压榨油机、动力薯类磨浆机;拖拉机配套机具有62B型铁轮、水田星齿耙等。
70年代至今, 以机械化农机具研究为主。1972年, 省委召开农业机械化会议提出: 实现农业机械化, 农机科研必须走在前面, 加速进程; 要加强省地县之间的协作和联系; 要将重大项目纳入省科研和新产品试制计划, 组织攻关。1973年, 全省农机科技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 “四五”期间各类农机研究的主攻方向, 并制订1974—1980年农机化科研发展规划。1975年7月, 省科技局、农机局、机械局在宜章联合召开有500多人参加的小拖拉机、小动力配套农具现场经验交流会。会议强调要把农机化科研的重点放在“两小配套, 一机多能” 上。自此, 湖南农机化科研转向以小型农机研究为主。
80年代初期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为农机化研究开辟了广阔领域。特别是从1984年起, 各农机化科研单位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试行对外有偿合同制、对内课题承包责任制, 给科研工作带来了活力。南县农机研究所利用旧动力插秧机改制成水田耕整机, 简称“动动插头”, 在耒阳插秧机厂、沅江市草尾拖拉机修配厂等单位先后生产了1L-3系列水田耕整机。1981—1990年共取得农机科研成果200多项。其中推广数量大、经济效益好的有: 水田耕整机、165F3、175F1型柴油机、机滚船、737型动力打稻机、薯类淀粉加工设备、池塘增氧机、农用挂机(桨)、NF400型分离式碾米机、高效节能喷灌泵、人力真空井泵、9SJ-300型饲料加工机组等。
进入90年代, 农机化科研主要面向市场进行研究开发, 取得了新的突破。1990—1995年, 每年有10多项农机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5年来, 研究开发了化肥深施器、谷物烘干机、清洁米加工成套设备等一系列节本增效的农机新产品, 特别是水稻生产栽插、收获机械设备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技术难度较大的水稻直播机、小型水稻联合收割机、工厂化育秧设施等项目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