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丁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丁零dīng líng即 “丁灵”,古民族名,汉时为匈奴属国,游牧于我国北部、西北部。李端《雨雪曲》: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李涉《六叹》:汉臣一没丁零塞,牧羊西过阴沙外。 丁零dīnglíng〈象声〉铃声:上课铃丁零丁零地响。 丁零dīnglíng拟声词。形容轻声或小金属的撞击声。 丁零;玎玲◉ 丁零dīnɡlínɡ 拟声 形容铃声或金属小物体的碰撞声。〈例〉~作声/ 铃声~/ 卖凉粉的小贩,将一对小酒盅似的铜器迭在掌中互击作响,~有声。〈近〉叮当/ 叮咚。 象声词 象声词叭(叭叭;哔叭) 叮(叮当;叮冬;叮铃当) 叽(叽咕;叽嘎;叽叽嘎嘎;叽叽喳喳;叽哩咕噜) 吱(吱吱;吱喽;吱哑;吱呀呀) 呕(呕呕;呕鸦;呕轧) 呼 呜(呜呜;呜嘟嘟;呜哩哇啦) 吷 吧(吧吧) 咕(咕冬;咕嘟;咕隆;咕噜咕噜) 咔(咔嚓) 呱(呱呱;呱哒) 呦 咝(咝咝) 哐(哐啷;叮哐) 哇(哇哇;哇啦) 哑(哑哑;咿哑) 冬(冬冬呛) 咣(咣当) 哒(哒哒;嘀哒;吧哒;呱哒哒) 哗(哗哗;哗啦啦) 咿(咿呦;咿轧;咿呀) 咯(咯吱;咯巴;咯噔;咯嘣;咯嚓)哧(哧哧;扑哧;哧溜溜) 唔(唔咿) 唧(唧喳;当~;唧哩喳啦)啄(啄啄) 啪(啪啦;啪嚓;啪嗒;噼啪) 啯(啯啯) 啷(当啷)唰(唰唰) 嗒(嗒嗒;呱嗒;吧嗒) 喇(哇喇) 嗖(嗖嗖) 喤(~的一声) 喀(喀哒;喀嗒) 嘟(嘟嘟) 嗡(嗡嗡) 嘁(嘁嚓)嘎(嘎嘎) 嘡(嘡嘡) 嗵(嗵嗵;扑嗵) 嘣 噶 噗(~的一声) 噔(噔噔) 嚗 嘭 嚓(啪~) 乒 乓 当(当啷;丁零当啷) 铛钩(钩辀) 铿(钟声~) 锵(锵锵) 咈(咈咈) 锽(锽锽)鍧 欻(~的一声) 镗 梆(梆梆) 玎(玎当) 訇(軿訇) 东(丁东) 怦 砰(砰礚) 軯 輷(輘輷) 辚 霍(霍霍;霍嚓;霍索;霍落;霍绰;霍铎) 霅 轧(轧轧;鸦轧) 划(划划;划然)欻(欻拉) 霹雳 霹拍 沙沙 角角 登登(格~) 析析 索索 啦啦 通通(扑通通) 荷荷(荷荷洛洛) 隆隆 策策 簌簌(扑簌簌)将将 玱玱 哰哰 辟辟 戢戢 腾腾(扑腾腾) 殷殷 摵摵 嘎嘎戛然(~长鸣) 戛戛(笼中~) 飒飒 啯啯 踏踏(踢踢踏踏) 历鹿 骨董 丁玲 丁冬 丁零 东珑(丁玲东珑) 扑通(扑通扑通)扑腾 扑扑 毕剥 哔吧 瑟瑟 格登 嘶嘶 冯冯 琤琤 琮琤 琤瑽 悉索 悉率 悉窣 唏哩哩丝噜噜 突噜噜 几里骨碌 骨里骨冬 呼哩呼啦 窸窸率率 丁丁当当 ☚ 声音 各种声音 ☛ 丁零古族名。远古时期已出现,称作“丁灵”,游牧于大兴安岭以北。商周时,改译为“丁零”,住地扩至贝加尔湖周围。西汉初年,成为匈奴属部。东汉末年,鲜卑强盛,丁零成为其属部,后独立自主。4世纪末5世纪初,自称“敕勒”,因所乘车辆的车轮高大,被称为“高车”;南朝人仍称之为“丁零”,后为柔然征服,成为其属部。从此,以高车的族名活跃于北方,丁零的族名则逐渐消失。 丁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亦作“丁灵”、“钉灵”、“丁令”,此外还有“狄历”、“敕勒”、“铁勒”、“特勒”等音变。春秋战国时期游牧于贝加尔湖、阿尔泰山之间。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前49年两度被匈奴征服,因不堪匈奴的压迫,前72年,联合乌桓、乌孙攻打匈奴;前61年前后,又几次袭击匈奴;公元85年,联合鲜卑、西域各族和南匈奴打败北匈奴,迫其西迁。三国时期,一部分迁至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称西丁零;一部分仍留在贝加尔湖一带游牧,称北丁零。还有部分在东汉时就迁到河西走廊、宁夏一带。南北朝时,又有一部分南迁到今北京、山西、河南、甘肃一带,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一般认为丁零是高车、回纥、回鹘的先民,与今维吾尔族有渊源关系。 丁零亦作“丁灵”、“钉灵”、“丁令”。古族名。北魏时作“狄历”。春秋、战国时分布在东起贝加尔湖北, 西到阿尔泰山北地区。从战国末期(前三世纪末)至西汉黄龙元年(前49),曾被匈奴征服过两次。公元前后, 东部游牧于贝加尔湖之南, 西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俱服属于匈奴。从西汉本始二年至东汉元和二年(前72—公元85), 曾联合乌桓、鲜卑等部夹击匈奴,后又联合鲜卑、西域诸部落共迫北匈奴西迁。东汉时,丁零部分南迁。至南北朝,有一部分丁零人南迁到河北范阳郡(今北京一带)、山西代郡(今代县)以及河南、甘肃等地定居,渐与其他民族融合,留在漠北的大部分丁零人, 《晋书》称“敕勒”,《隋书》作“铁勒”。 丁零 丁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亦作丁令、丁灵、钉灵。北魏时作“狄历”,《晋书》称“敕勒”,《隋书》作铁勒。春秋、战国时分布在东起北海(贝加尔湖)北,西至阿尔泰山北地区。公元前200年左右,役属于匈奴。从西汉本始二年至东汉元和二年(前72—公元85),曾联合乌桓、鲜卑等部反抗匈奴统治,后又联合鲜卑、西域诸部落共迫北匈奴西迁。据《魏略》记载,三国时,丁零留居贝加尔湖者称北丁零,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者称西丁零。南北朝时,有一部分丁零人南迁到河北范阳郡(今北京一带)、山西代郡(今代县)以及河南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定居,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史学界一般认为,丁零是高车、回纥、回鹘的先民,和今维吾尔族有渊源关系。 ☚ 屠各 坚昆 ☛ 丁零 118 丁零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亦作丁灵、丁令、钉灵,而铁勒、敕勒、狄勒是其异译。春秋战国时期分布于东起北海(今贝加尔湖)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域。三国时有北丁零游牧于北海之南,西丁零游牧于阿尔泰山。还有一部分迁到今甘肃、宁夏一带游牧。两晋南北朝时,在今山西、河北境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渐与其他民族融合。一般认为,丁零是高车、回纥、回鹘的先民,与维吾尔族有渊源关系。 ☚ 九黎 濮 ☛ 丁零 丁零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最早名称为“狄历”,亦作“丁令”、“丁灵”。活动于北海,即今贝加尔湖一带。为中国古代最北边的一个游牧民族。丁零南邻匈奴。冒顿单于统治匈奴时期,丁零及其驻牧的北海一带均为其统辖范围。匈奴且鞮侯单于初立时,释归从前所拘汉使路充国等人,企图与汉和解。汉朝令中郎将苏武携带大量财物馈单于,以求缓和彼此关系。时值匈奴浑邪王姊子缑王与汉降将长水胡人虞常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事败被杀,此事牵连苏武。单于使卫律处治此事。卫律救治引刀自杀未遂的苏武,并将其徙于北海。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以放牧为生,“丁零盗武牛羊”。匈奴壶衍鞮单于即位后,改与汉通好,并释汉使苏武、马宏等归。此后,匈奴与汉时战时和。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汉与乌孙合击匈奴、俘单于父行及嫂、居次 (公主)、名王、犁汙都尉、千长、将以下三万九千余人,牛、羊、马、驼、驴、骡等七十余万头。当年冬,单于统兵击乌孙后返归时,恰值天降大雪,人畜多冻死。丁灵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沉重打击了匈奴。摆脱匈奴役使后,丁零不断对匈奴实行武装进攻,并用匈奴长期欺凌丁零的办法来对付匈奴。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记载:“丁零比三岁人盗匈奴,杀略人民数千,驱马畜去。”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正月,丁零、鲜卑、西域各族及南匈奴,乘“北虏(北匈奴)衰耗,”“党众离畔”,同时发兵夹击。北匈奴从此“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在北匈奴败亡中,“丁零寇其后”起了重要的作用。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族檀石槐在大漠南北建立部落军事联盟,其“兵马甚盛,东西部大人皆归焉。”此时的丁零不仅没归服,而且成了檀石槐的北方劲敌。三国时期,称驻牧于原丁零故地的丁零人为北丁零,称西迁至乌孙以西和康居以北 (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阿尔泰山和塔尔巴哈台一带)的丁零人为西丁零。西丁零“胜兵六万人,随畜牧,出名鼠皮、白昆子青昆子皮。”两晋南北朝时,聚居于今晋冀境内的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他们渐融人于其他民族中。留在漠北的丁零人则融于铁勒或高车族中。 ☚ 匈奴 戎 ☛ 丁零又作“丁灵”、“丁令”、“钉灵”。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汉时分布在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后西迁称西丁零,东汉时部分南迁与当地其他民族融合,是维吾尔族人的祖先。 丁零 丁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称。远古时期即已出现,被译为“丁灵”,游牧于大兴安岭以北。商周时期改译为“丁零”,人畜滋繁,住地扩展至北海周围,经常向商王和周王进贡珍奇畜产品。匈奴兴起时,常与匈奴为敌。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强盛,征服丁零,丁零成为匈奴单于国的属部。西汉中期,匈奴屡为汉军所败,势力大衰,西受乌孙打击,东受鲜卑侵扰,丁零也乘机南下,侵占匈奴北方的牧地。东汉末年,鲜卑强盛,首领檀石槐统一匈奴故地,建立鲜卑汗国,丁零曾被征服,成为鲜卑汗国的属部。檀石槐死后,鲜卑汗国分离,丁零得以独立自主。四世纪末,五世纪初,自称“敕勒”;因为所乘车辆的车轮高大,被称为“高车”,南朝人仍称之为“丁零”,被柔然人征服,成为柔然汗国的属部。从此以高车的族名活跃于北方,丁零的族名逐渐消失。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匈奴郅支单于征服丁零,并曾迫使部分丁零人西迁康居,至魏晋时,属于康居国,史称西丁零。 ☚ 《高昌永康十七年(公元四八二年)残文书》 狄历 ☛ 丁零古族名。亦作丁灵、钉灵、丁令。古音读作“颠连”,自称狄历。其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后正式见于《史记·匈奴传》。一说丁零之历史应追溯至《山海经》所载我国传说时代和商周的鬼方。春秋战国时,分布在东起今贝加尔湖北,西至阿尔泰山以北地区。从战国末期至西汉后期曾两次被匈奴征服。因不堪匈奴掳掠和压迫亦屡起反抗,自西汉本始二年至东汉元和二年(前72—公元85),曾协同乌孙、乌桓、鲜卑等助汉军击败匈奴,迫使北匈奴西迁。三国时,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部分迁至今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接乌孙、车师,西南邻康居,称西丁零,有胜兵6万,随水草游牧。还有一部分在东汉建武时(公元25—56年)就逐渐南迁入塞,游牧于今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一带。两晋南北朝时,在今山西、河北境内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渐与他族融合。4世纪末,中山丁零翟氏曾建立翟魏政权。留驻漠北的大部分丁零,《晋书》称敕勒。又因其车轮高大,《魏书》等称之为高车,隋唐时称铁勒。史学界一般认为丁零与敕勒、铁勒一脉相承,为回纥等先民,与今维吾尔族有渊源关系。参见“敕勒”(1983页)。 丁零古族名。亦作“丁灵”、“丁令”。游牧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汉初为匈奴属国,后与乌孙、鲜卑、乌桓等联合击败匈奴,迫其西迁。东汉时部分南迁,两晋南北朝时,渐与其他民族融合。留在漠北的大部分为铁勒,又称高车、回纥、回鹘。 丁零古族名。后称敕勒、铁勒,又名高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