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芍陂的开凿
芍陂是春秋晚期楚国政治家孙叔敖领导兴修的一项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开东周列国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先河。春秋时期,周室衰微,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都程度不同地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重要位置,春秋晚期,铁制工具的出现,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创造了条件。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以南,是楚国势力东渐江淮的中心地区,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巩固和加强楚国在这一地区的实力对楚国的发展至为重要。
淮河自古是一条难以驯服的大河,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淮河以南的寿春地区属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一年之中以及年与年之间的降雨量变化幅度较大,分布很不均。夏秋之际常常暴雨成灾。一旦少雨,又极易受旱。楚国令尹孙叔敖为解除这一地区的水旱灾害,增强楚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组织民众兴修了芍陂。芍陂利用大别山余脉延伸到淮南地区所形成的西、南、东三面高而北面低的地形特点,汇集周边丘陵流来的水到北部低洼湖沼,以形成陂塘,周围再以土作坝达到蓄水的功效。这不仅大大节省了工程量,而且可操作性强,蓄水量大。为了保证芍陂在干旱年份不致水枯,常年保持充足的水源十分重要。芍陂在设计时西南部紧靠源于大别山的淠水,开沟引淠水入芍陂,被称之为子午渠,以子午渠调节淠水流入芍陂的水量,同时也保证了芍陂的水源。据《水经·肥水注》载,芍陂“周一百二十里许。”陂塘东、北、西三面开闸门五处,各通渠道,具有灌溉泄洪之功用。
芍陂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一项大型蓄水排灌工程凝聚着孙叔敖和无名建筑者们的聪明才智,凝聚着古代江淮儿女的心血汗水。它不仅选址合适,充分地利用了自然地形特点,省时省工,而且将陂塘的蓄水与泄洪功能结合起来考虑,把筑堤、挖渠、修建闸门等配套设施都作了精心的安排,表明2600年前,我国人民已掌握了相当高超的水利工程知识和技术,为后世水利工程的兴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芍陂堤坝坚固厚实,所以自建成至东汉时期,历六百年而史书无修治记载,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芍陂建成后,淮南万项农田在一定程度上得免水旱之患,成为楚国重要的农业区。寿春作为南北交通商业都会的地位得以巩固。寿春也逐渐繁华,战国末年成为楚国最后的都城,汉初又为淮南王府所在地,这些都与芍陂的修建,淮南经济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