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意孤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

词的原意指谢绝别人请托,按照自己主张处理问题。后用指不听劝告,固执己见地行事。艺术大师徐悲鸿撰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一反词的本意,表现了不随人俯仰的高尚艺德。现代书画家多引以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主张。

(文)

☚ 默识   气质俱盛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独断专行;一意孤行

 异 独断专行 做事不考虑别人意见,仅凭个人意志独自决断。
随着权势的增大,奕对那拉氏也不像以前那样尊重了,这对独断专行的那拉氏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何泽福等《西太后的一生·撤销议政王》)他这样独断专行,不是有意败坏自己的威信?(崔巍、钮宇大《爱与恨》)
一意孤行 不听劝告,固执地按自己的意思行事。语义重。
说不定他一片好心劝杜竹斋抑制着吴荪甫一意孤行那番话,杜竹斋竟也已经告诉了荪甫。(茅盾《子夜》十)皇上和杨文弱、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但迫于臣民清议,当不敢公然一意孤行,与虏订城下之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
多形容行事缺乏民主作风,拒绝别人的意见。常作谓语,亦作定语等。
  • 上一篇: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 下一篇:独木难支;孤掌难鸣

“一意孤行”的意思,出处,故事 - 可可诗词网

一意孤行

原谓独行己意,不受干扰,坚持自己的主张。 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行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西汉时期,有个名叫赵禹的人,受到汉武帝的重用。赵禹秉承汉武帝的旨意,用严密的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对汉代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补充和修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典。

赵禹处理问题,总是秉公办理,依法而行,为官十分廉洁。但是,他为人却相当孤傲,无论是担任御史、中大夫还是少府,从来不请客送礼。别的公卿大臣前去拜访他或者请他做客赴宴,他从来不作答谢,为的是断绝好友或宾客之情,以便自己能独立决定问题,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后来,人们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简化成“一意孤行”成语,指不考虑客观条件是否许可,别人的意见是否正确,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含贬义。


“一意孤行”的意思、出处、故事 - 成语大全 - 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一意孤行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张汤》:“(赵)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故事】:汉武帝时有个赵禹,他是张汤的朋友。张汤身为廷尉,赵禹官任少府,他们同为九卿之一。可是二人的性格迥然不同,张汤为人奸诈,赵禹为人忠朴、廉洁、倨傲。赵禹做官以来,门下没有食客。就是公卿大夫去拜访他,他也概不答谢;有事请托他,他也一律谢绝。他的为人就是独立不挠地达成一己的意志。
【意思】:原指谢绝他人请托,坚持己意行事。孤行:独自行事,独断专行。现指拒绝别人意见,独断独行。
【古例】: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皇上和杨文弱、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但迫于臣民请议,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与虏订城下之盟。”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不顾广大人民和一切民主党派的要求,一意孤行地召开一个由国民党反人民集团一手包办的所谓‘国民大会’,在这个会上通过一个实际上维持独裁反对民主的所谓‘宪法’,……中国人民是坚决反对这个方针的。”茅盾《子夜》十:“说不定他一片好心劝杜竹斋抑制着吴荪甫的一意孤行那番话,杜竹斋竟也已经告诉了荪甫!”
  • 上一篇:一以贯之
  • 下一篇:一隅之见

一意孤行

谓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茅盾《子夜》一
○ : “说不定他一片好心劝杜竹斋抑制着吴荪甫的一意孤行那番话,杜竹斋竟也已经告诉了荪甫! ”
●《史记·酷吏列传》: “禹 (赵禹) 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廉倨: 清廉而倨傲。毋: 同 “无” 。西汉赵禹居官清廉倨傲,屏绝一切请托,坚持自己治狱严峻的主张。

一意孤行yīyì-gūxíng

原谓独行己意,不受干扰,坚持自己的主张。 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行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西汉时期,有个名叫赵禹的人,受到汉武帝的重用。赵禹秉承汉武帝的旨意,用严密的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对汉代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补充和修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典。
赵禹处理问题,总是秉公办理,依法而行,为官十分廉洁。但是,他为人却相当孤傲,无论是担任御史、中大夫还是少府,从来不请客送礼。别的公卿大臣前去拜访他或者请他做客赴宴,他从来不作答谢,为的是断绝好友或宾客之情,以便自己能独立决定问题,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后来,人们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简化成“一意孤行”成语,指不考虑客观条件是否许可,别人的意见是否正确,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含贬义。

一意孤行

指汉赵禹谢绝请托,按已意执法之事。《史记·酷吏列传》:“禹 (赵禹) 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己。”后以“一意孤行”谓固执己见,专断独行。清袁枚《随园诗话》三:“盖一意孤行之士,细行不矜,孔子所谓‘观过知仁’,正此类也。”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后汉书二·东汉尚名节》:“自战国豫让、聂政、荆轲、侯嬴之徒,以意气相尚,一意孤行,能为人所不敢为,世竞慕之。”

一意孤行

(反)言听计从 从善如流

一意孤行

原指为官者谢绝朋友的请求拜托,按照自己的意志公正执法;后指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西汉武帝时,赵禹曾任中尉、少府,后来官至御史大夫。他性情孤傲倔强,为官廉洁正直,做官以来从未养过什么门客。因为他手中有权,许多公卿大夫常常宴请贿赂他求他办事。对这些,赵禹一律回绝。他执法严格,从不讲私人情面,也从不为他人所左右,始终按照自己的意志秉公办事。(见《史记·酷吏列传》)

孤行己见、一意孤行;顺风转舵[随风转舵、随风倒舵、见风使舵、见风使帆、看风使舵]

○孤行己见gū xíng jǐ jiàn

不接受别人意见,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他~,不尊重群众意见,结果什么也行不通。

○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

不听劝告,不顾情势,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尽管反对的人不少,但他仍~。

●顺风转舵shùn fēng zhuǎn duò

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或言行(含贬义):这些人只要有好处,难保不~|他们~,迎合上司的意图。也说【随风转舵】、【随风倒舵】、【见风使舵】、【见风使帆】、【看风使舵】。

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

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孤行:独自行事,独断专行。

☚ 我行我素   以规为瑱 ☛
孤行

孤行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孤行己意
凭着自己的意思径直地去做:直情径行 径行直遂 径情而行 径情直遂 径情直行 壹志径行
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自行其是
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只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独行其是
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不恤人言 何恤人言
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我行我素 我行我法
 对别人的褒贬评论置之不理,我行我素:笑骂由人 笑骂从汝
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一意孤行
(不顾别人反对而独自行事:孤行)

☚ 执拗   刚愎 ☛

一意孤行

不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劝告,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见行事。同固执己见的意思相近,同集思广益相反。语出《史记·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汉武帝时,赵禹为官廉正,拒绝亲友请托,坚持自己的主见。以后,“孤立行一意而已”转用为“一意孤行”,演变为贬义。表示不采纳别人正确意见,独断专行。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斥责蒋介石“不顾广大人民和一切民主党派的要求,一意孤行地召开一个由国民党反人民集团一手包办的所谓‘国民大会’。”一意孤行既不利于作出科学决策,也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因此,人们特别是领导者要具有广开言路,乐于听取各种不同意见,博采众长的胸怀、品德和作风,把敢于负责同善于决断有机地结合起来,绝不能一意孤行。但是在复杂的现实社会生活中,一定要划清一意孤行与坚持原则、敢于开拓创新的界限,不能将二者混淆起来。

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

act arbitrarily (/wil fully); act in disregard of other people’s opinions (/advice); be dead set (/be hell-bent/be bent) on having one’s own way; cling obstinately to one’s course; follow (/go/insist on) one’s own way;follow one’s bigoted course; wheel and deal/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上有一条,规定共产党员应当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把持包办,就是针对着这一部分还不明白党的政策的同志而说的。(《毛泽东选集》767)There is an article in the Administrative Programme of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which stipulates that Communists should co-operate dem ocratically with non-party people and must not act arbitrarily or keep everything in their own hands. It is directed precisely at the comrades who still fail to understand the Party’s policy.
❍ 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史记·酷吏列传》3138)❶Though the other high officials would sometimes go to call on him,he never returned their calls. He did everything he could to prevent his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from coming to him with requests and sought to act wholly on his own without any advice from others.
❷When other ministers called on him,he never returned their calls. He made every effort to forestall requests from friends and visitors and took an independent stand,doing whatever he pleased.
❍ 不到某人“严重违法乱纪”是不会受“整”的。什么叫“严重违法乱纪”?就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而这种损害,是在屡戒不听~的情况下引起的。(《毛泽东选集》 Ⅴ—428) No one will be “fixed”unless he “grossly violates the law.”Then what is meant by “gross violation of the law”? It means serious damage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the people as a result of the evil-doer’s wilful actions despite repeated warnings.

一意孤行

cling obstinately (or obdurately) to one’s course;wilfully cling to one’s own course;be bent on having one’s own way; insist on having one’s own way;be bent on one’s way;obstinately cling to one’s course;act wilfully
他搞分裂活动~,越走越远。He is bent on having his way and has gone further down the road of separatist activities.

一意孤行yī yì ɡū xínɡ

形容不按别人的意见去办,独断专行。act witfuly, take one’s own courage, go one’s own gate, wheel and deal, go one’s own way, act arbitrarily

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

【解义】孤行:独自行事。指不听别人忠告,坚持己见去做。
【用法】常用于形容固执做事的人。
【例句】你不听群众意见,这样~,必定失败。
【近义】固执己见、独断专行
【反义】言听计从、从善如流

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

原指谢绝请托,按己意执法。今多指不听别人意见,独断专行。《史记·酷吏传》:“禹为人廉倨,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一意孤行

西汉时期,有个名叫赵禹的人,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汉武帝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
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但赵禹从来不作答谢回请。几次以后,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过了一些时候,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员,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不要把律法订得太苛刻了。
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而对他有什么看法吗?
赵禹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后来,“一意孤行”这一成语,用来形容顽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独断独行,不采纳他人的意见。

一意孤行yī yì ɡū xínɡ

原意为谢绝别人请托,按照己意处理案件。后形容不听任何劝告,固执己见行事。《史记·酷吏列传》:“(赵)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例】他不听劝阻,~,坚持开井挖煤,结果葬送了七十几条工人的性命。
〔近〕独断专行 固执己见 见〖独断专行〗〖固执己见〗。

一意孤行yī yì ɡū xínɡ

【释义】不听任何劝告,固执地按自己的意思行事。
孤行:????? ????.
?? ??? ?? ?? ????? ??.
【例句】你再这样一意孤行,一定失败得很惨。
?? ??? ???? ??? ??? ??? ???? ??? ???.
【近义词】独断独行 刚愎自用
【反义词】从善如流 群策群力

一意孤行yī yì ɡū xínɡ

原指谢绝请托,坚持自己的主张。后指不理他人的意见和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李国文《圈套》:“明知绝无道理,还~么?”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赵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近义〕独断独行 独行其是
〔反义〕百依百顺 言听计从
〔辨析〕见“随心所欲”(545页)。
〔连用〕以身试法 执迷不悟

不听劝告,独断独行一意孤行

格式 会意式。
释义 孤行:独自行事。本谓谢绝请托,按己意执法。后指不听别人劝告,固执地按自己意志行事。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举例 他这么~,非碰钉子不可。
反义 集思广益

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

言听计从
yan ting ji cong
【一意孤行】 不听别人忠告,坚持己见去做。源出《史记·酷吏列传》:“[赵]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言听计从】 说的话都听信,献的计谋全采用。源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王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例﹞ 这里有句话恰好道出盛大臣的所行所为,那就是:“私而忘公,无中生有,一意孤行,不察舆情,蒙蔽圣聪,败坏法纪。”(李劼人:《大波》) 过去,白广利是以长者和老师的身分出现在大石子的面前,真可算说一不二,言听计从;不想今天受到冷淡和顶撞,心里怎么能痛快。(董玉振:《精明人的苦恼》)


刚愎自用gāng bì zì yòng

固执己见 独断专行
gu zhi ji jian du duan zhuan xing
自以为是 一意孤行
zi yi wei shi yi yi gu xing
【刚愎自用】 倔强固执,不听别人意见,硬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愎:任性。自用:自以为是。源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又,《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多用于贬义。
【固执己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不一定正确的意见。多用于中性或贬义。源出《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独断专行】 不考虑别人的意见,不同别人商量,一个人说了算。也作“独断独行”。
【自以为是】 自己认为自己的言行是对的。源出《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一意孤行】 原为谢绝他人请托,坚持己意行事。现为拒绝别人意见,独断专行。源出《史记·酷更列传》:“[赵]禹为人廉洁。为史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例﹞ 只因为严醉刚愎自用,长期与毛人凤貌合神离,戴笠一死,毛人凤当上局长,严醉就走下坡路了。(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冯贵堂听父亲不赞成他的主张,他想到:“人,一上了年纪,就爱固执己见,偏重保守了!”(梁斌:《红旗谱》) 现在有人为了站住脚,就独断专行,想排斥一大批党的忠实干部,同时又想安插自己的亲信。(水运宪:《祸起萧墙》) 你在他手下办事,只可以独断独行;倘若都要请教过他再做,那是一百年也不会成功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斗争历史短的,可以因其短而不负责任;斗争历史长的,可以因其长而自以为是。(毛泽东:《学习和时局》) 皇上和杨文弱、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但迫于臣民请议,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与虏订城下之盟。(姚雪垠:《李自成》)
从谏如流 从善如流
cong jian ru liu cong shan ru liu
【从谏如流】 象水从高处流下一样迅速接受别人的直言规劝。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谏:直言规劝。源出汉·班彪《王命论》:“从谏如顺流。”多用于褒义。
【从善如流】 象水从高处流下那样迅速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源出《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例﹞ 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唐·韩愈《争臣论》) “八毛!”他也立刻懂得,将五分钱让去,真是“从善如流”,有正人君子的风度。(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


固执己见gù zhí jǐ jiàn

自以为是 一意孤行
zi yi wei shi yi yi gu xing
独断专行
du duan zhuan xing
【固执己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看法。源出《宋史·陈宓传》:“固执己见,动失人心。”
【自以为是】 自己认为自己的言行很对。源出《苟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一意孤行】 原为谢绝他人请托,坚持己意行事。现为不听别人意见,独断专行。
【独断专行】 不采纳别人的意见,专断行事。
﹝例﹞ 患难打不倒他的乐观,死亡可使他不能再固执己见。(老舍:《四世同堂》) 斗争历史短的,可以因其短而不负责任;斗争历史长的,可以因其长而自以为是。(毛泽东:《学习和时局》)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上有一条,规定共产党应当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徐鹏飞为了对付严醉,应该稍稍收敛一下独断专行的傲慢,减少别人对他的猜忌,在毛人凤面前还是表现得顺从、谨慎、忠实一些更好。(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

孤行:独自行事。固执地按照自己想法行事,不听别人的劝告。
〔例〕大家劝过他好几次,可经理却~,大量购进空调,结果造成滞销积压。
【辨析】见“独断专行”。
【提示】“孤”不能写作“狐”。含贬义。见“独断专行”。

一意孤行yīyì-ɡūxínɡ

《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赵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后以“一意孤行”指不顾别人的要求、劝说或反对,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一意孤行yī yì ɡū xínɡ

解释 本用来夸奖官员廉明公正,谢绝请托,秉公执法。后来变为贬义词。形容不听劝告,独断专行,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赵禹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人,早年以佐史的身份出任京都官府的官吏,因为精明能干担任了令史(掌管文书事务的官员)一职,侍奉太尉周亚夫。周亚夫担任丞相后,赵禹又担任了丞相史。丞相府中的人都称赞他廉明公正,但是周亚夫不大信任他,认为他虽然有才能,但执法过于深重苛刻。不过汉武帝正好看上了他这一点,就让他和张汤一起制定各种严格的法令,来管制约束在职的官员。
赵禹为人廉洁而高傲,自当官以来,家里就没有养过门客。如果朝廷的高级官员登门拜访,他也从不答谢,目的在于断绝与知心朋友以及各种宾客的来往,以便独立实行自己的主张。他看到有好的案件判决条文就采用,也不管案子本身是否公正,以严查下属官员隐秘的罪行。
赵禹早年做事严格,残酷急躁。到了晚年,国家多事,一般官员致力于施行严刑峻法,但赵禹却在执法时变得宽松缓和,所以最终得到了“轻柔平和”的好名声。
例句
李小毛不顾家人的反对,一意孤行,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一意孤行yī yì ɡū xínɡ

❶ 原指谢绝他人的请托,坚持按自己的意见行事。《史记·酷吏列传》:“(赵)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❷ 现指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原作“孤行一意”。

一意孤行yī yì ɡū xínɡ

【解义】 孤行:独自行事。指不听别人忠告,坚持己见去做。
【用法】 常用于形容固执做事的人。
【例句】 你不听群众意见, 这样~,必定失败。
【近义】 固执己见、独断专行
【反义】 言听计从、从善如流

一意孤行yī yì ɡū xínɡ

孤: 单独。(不听他人的意见或劝告)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李国文《圈套》:“明知绝无道理,还~么?”

一意孤行yi yi gu xing

孤行:独自行事。不听别人的劝告,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近】固执己见刚愎自用
【近】集思广益从善如流
【注意】行,不读hang。

一意孤行 一事无成yī yì gū xíng;yī shì wú chéng

形容不听他人的意见,固执地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结果任何事情也未办成。任光椿《戊戌喋血记》第十章:“后来,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又不能接受孙中山的友好表示,与孙中山等携起手来,同心协力,共图革命之完成,结果是~。”


一意孤行 以身试法yī yì gū xíng;yǐ shēn shì fǎ

身:性命;试:触犯。形容不听劝告,固执地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惜以生命去触犯法律。钱勤发等《特大赌案震惊沪上》:“是的,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绝不允许出现‘葡京’、拉斯韦加斯……谁要~,必将撞得头破血流。”


一意孤行 执迷不悟yī yì gū xíng;zhí mí bù wù

形容不听劝告,固执地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坚持错误而不醒悟。于晨等《“老来俏”今昔》:“夫妻一方有‘外遇’,另一方尽力往回拉,虽苦口婆心地劝说,却难遂心愿,他(她)~,那就心平气和地分手,这也不难理解。”


变本加厉 肆无忌惮biàn běn jiā lì;sì wú jì dàn

本:原来;厉:严重;肆:放肆;忌惮:顾忌。形容错误行为比以前更加严重,更加放肆和无所顾忌。姜求英《父亲赌博害了我们全家》:“母亲死后,父亲更加~。家里养的猪被他当作赌注输掉了;几百元存款也输光了。”


独断专横 一意孤行dú duàn zhuān hèng;yī yì gū xíng

断:专断。形容行事专断蛮横,不考虑他人意见,固执己见。陈念云《民主杂议》:“有关领导人不讲民主,听不进一点不同意见……~,已经成了他们的惯性。”


固执己见 一意孤行gù zhí jǐ jiàn;yī yì gū xíng

执:持;孤行: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形容人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许寅《假如你也遇到“祝员外”》:“~,一方面必然会发展成为残害自己子女的恶人;一方面又必然会给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后果,到这个地步,再要后悔,便噬脐莫及了。”

一意孤行yīyì-gūxíng

孤行:独自行事。指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听劝告。
【例】丁夫人的心中凉了,知道皇上要一意孤行到底,难以挽回。(姚雪垠《李自成》)

145R【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

不听别人的意见,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张去行事。孤行:独自行事,独断独行。

一意孤行yīyì-gūxíng

〔偏正〕 原指谢绝他人请托,坚持按己意行事。现指不听别人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办事。语本《史记·酷吏列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无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朱苏进、胡建新《康熙帝国》:“……今日朝会,康熙~,已下旨撤藩。”
△ 贬义。用于形容独断专横的行为。
【近义】顽固不化
〖反义〗同心合力。
也作“孤行一意”。

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

一意:一个人的意志。孤行:孤立地、武断地实行。形容不听别人的劝告,固执地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茅盾《子夜》一○:“说不定他一片好心劝杜竹斋抑制着吴荪甫的一意孤行那番话,杜竹斋竟也已经告诉了荪甫。”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