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平二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平二调yīpíng èrdiào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大刮“共产风”的主要内容。“平”,指搞平均主义,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调”,指上级无偿调拨生产队或社员的劳力、财物等。例如:“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吃大锅饭’、‘一平二调’、‘供给制’等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不正常现象。”(《光明日报》1979.6.2) 一平二调 一平二调yīpíng-èrdiào一平指违反自愿互利的原则,由国家或人民公社无偿调拨属于各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农副产品和资金财产,实行穷富拉平,平均分配。二调指无代价调用生产队的劳动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错误。 ☚ 一炮走红 一穷二白 ☛ 一平二调 一平二调产生于合作化运动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初期出现的一种左倾思想和左倾错误。“平”指搞平均主义,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调”主要指县社两级无偿调走生产队(包括社员个人)的财物,统一调拨包括劳力、资金、产品的做法。也称为“共产风”。这种做法,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违背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中央通过社会调查,发现了错误,1958年11月和次年2、3月间召开了两次郑州会议加以纠正。毛泽东在1960年10月10日致信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请他同书记处起草文件,纠正湖北沔阳县的一平二调问题。(《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70页) 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指出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严重地破坏农业生产力,必须坚决反对,彻底纠正。(《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387页注94)再三明确人民公社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等价交换的原则,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但平调现象在农村仍普遍存在,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得到了彻底的克服。 ☚ 三面红旗 一大二公 ☛ 一平二调 一平二调“平”即平均主义,“调”即无偿调走集体和个人的财物。“一平二调”是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中共产风的主要内容。当时宣扬假共产主义,混淆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否定按劳分配,否定等价交换,侵犯和剥夺农民个人财物,大搞“一平二调”,在人民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 县社两级无偿调走生产队(包括社员个人) 的财物,使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物质财富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多劳不能多得,劳动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 农村人民公社 政社合一 ☛ 一平二调 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的简称。出现在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初期。其要害是:否认了人民公社之间、特别是公社内部原来各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之间的经济差别,否认了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无偿调拨各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资料、产品、劳动力和资金; 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严重挫伤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集体所有制的巩固和发展。党中央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1958年12月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指出,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性质,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嗣后,又明确了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由于“左”的思想的干扰,当时“一平二调”的某些做法并未彻底消除。 ☚ 股份基金 可分配总收入 ☛ 一平二调yī píng èr diàoequalitarianism and indiscriminate transfer of resources 一平二调yi ping er diaoequalitarianism and indiscriminate transfer of resources 一平二调yī pínɡ èr diào“平均主义和无偿调拨”的简称,亦称“共产风”。它实际上是对集体经济和农民的一种变相剥夺,是一种绝对的平均主义。equalitarianism and indiscriminate transfer of resource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