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出处】: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 两豆寒耳, 不闻雷霆。” 【故事】: 传说古代楚地有个穷书生,读了《淮南子》, 知道螳螂捕蝉时躲藏过的树叶, 可以隐身。他喜出望外, 急忙走出家门, 去寻找这种树叶。他来到林子里, 见树上, 地上的叶子那么多, 他无法分辨哪一片是螳螂捕蝉躲藏过的, 只好拣起一大把带回去。回到家, 他拿起一片叶子遮住自己的眼睛, 问妻子说:你能看见我吗?”妻子觉得很稀奇,这么大个人站在面前, 怎么看不见呢? 于是回答说:“看得见。”他换一片叶子又问妻子, 妻子还是说:“看得见。”他换了一片又一片, 问了一次又一次, 妻子不耐烦地说:“看不见。”他高兴极了, 拿着这片叶子向集市奔去。集市上车来人往, 十分热闹; 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他用树叶遮住眼睛, 伸手就偷人家的东西, 还以为别人看不见自己, 结果被当场捉住, 扭送县衙。县官审问他时, 他说:“我用这片树叶遮住眼睛, 什么也看不见了。”县官听了大笑, 觉得这个书生呆得可怜, 立即放了他。 【意思】: 用一片树叶遮住眼睛, 那高大的泰山也无法看到。比喻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蒙蔽, 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主流或本质。亦作“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古例】: 毛泽东 《论持久战》:“他们……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而自以为是。”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名句】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注释与译文]一片树叶挡住了视线,就连泰山也看不见。比喻被细小事物所迷惑,看不到全局和整体。 参考文献 《鹖冠子·天则》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眼光虽为眼前细小的事物蒙蔽,却看不见全局和整体了。《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寒耳,不闻雷霆。”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 两豆塞耳,不闻雷霆。”后用以喻为局部或暂时现象所迷惑。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yī yè bì mù , bù jiàn tài shān《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档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后用“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面的或根本的问题。也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毛泽东《论持久战》:“他们……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为细小事物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一叶蔽目;一叶障目;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格式 比喻式。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yī yè bì mù, bù jiàn tài shān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连泰山也看不见了。比喻被细小的事物或暂时的局部现象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和本质。也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指蔽目,不见泰山”,简作“一叶迷山”。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yīyèbìmù,bùjiàntàishān〔其他〕 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蒙蔽,看不到全貌和本质。语本《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