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长春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长春市

一、长春市

关东宝地蓬勃发展增后劲
塞北粮仓日新月异展新颜


长春市地处东经124°18′—127°02′、北纬43°05′—45°15′,位于东北经济区腹地,松辽平原中部,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国家主要商品粮基地和玉米出口商品基地。全市东西相距227公里,南北相距217.5公里,幅员18 88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 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56万公顷,林地面积2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3%,水域面积1万公顷。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走势,最高处海拔711米,最低处海拔151米。除东部大黑山山脉为低山丘陵外,大部分为山前洪积台地及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连片。土质为中性,以黑土、草甸土、黑钙土分布最广,黑土层厚达0.6—1.0米,自然肥力较高。
长春,素有关东宝地之称。“长春”两字源于伊通河畔——农民聚落“长春堡”名。清嘉庆五年(1800年)设长春厅,光绪十四年(1888年)升格为长春府。1913年(民国二年)长春府改为长春县。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一 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犯东三省,9月19日,长春沦陷。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成立傀儡政权——伪满州国,3月14日定长春为伪国都,15日改名为“新京”。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1954年9月27日,中共吉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迁来长春,由此,长春市成为吉林省省会所在地。长春市现辖4个城区、1个郊区、九台、榆树2个市(县级)和双阳、农安、德惠3个县,55个街道办事处、51个镇、100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
全市总人口637万,其中农业人口405万,占总人口63.6%。境内有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壮、苗、土家、彝、白、布依、赫哲、高山等27个民族。
长春市科技教育发达。是国内有名的文化城市,科技教育颇有实力。全市有国家和地方所属科研机构98所,其中自然科学机构82个。中科院的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长春物理所、中汽公司的汽车设计研究所、机械部长春试验机研究所、水电部东北电力设计院、东北勘测设计院、中国东北给排水设计院、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单位,均是全国著名的重点科学研究中心。此外,尚有吉林大学等一批大专院校和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大型企业,均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科技人员密集,占人口比重之大,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市拥有科技人员25.12万,其中市区18.5万人,占市区人口的9.2%,在全国22个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重庆、上海,居第4位。全市有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26所,以院校多、师资水平高、仪器设备先进、馆藏图书丰富、教学科研力量强而驰名全国。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光机学院、长春地质学院和吉林农业大学等,都是全国和东北地区颇有名望的高等院校。全市中等专业学校44所,中等师范学校4所,改制中等专业学校10所。1985年初等教育经省政府验收合格,成为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城市,12—15周岁学龄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达98.4%,开始了向九年义务教育推进。
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空中交通便利,拥有现代技术装备的长春机场,可以起降波音737、麦道等大中型客机。国内开通有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杭州、西安等城市的航班。国外和境外开通有伊尔库茨克、汉城、仙台以及香港等航班。长春是东北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以京哈线为骨干,贯穿南北,可经沈阳、锦州进关,联结京、津、唐地区,也可直达营口、大连出海。长白(长春至白城)、长图(长春至图们)线横卧东西。长白线向西经由幅员辽阔的农牧业比较发达的白城市,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浩特相联,并将与规划中的蒙古国铁路接轨。长白线东经吉林市到边境城市图们,与朝鲜铁路联通,其支线经珲春市,与俄罗斯铁路相接。长春市是全省公路运输的中心。目前有270条公路,3条国道和6条省道通过市境。全市公路总里程4 985.3公里,形成了以长春为中心,国省干线为骨干,贯穿城乡的公路网。长春至四平、至吉林、至前郭线都修成了二级公路,并在积极筹建长春至四平的高速公路。
邮电事业发展迅速。电话通讯实现了程控化、数字化。电话电报业务,可与国际、国内地区城市直接联系。全市153个乡镇全部安装了电话交换机。村村可以通讯通邮。
长春资源丰富。水资源主要受太平洋气团和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天气影响,呈降水补给型的动态资源。全市河流均属松花江流域,位于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拉林河四大水系的中下游,主要支流有沐石河、双阳河、雾开河、新凯河和卡岔河。综合大气降水、江河水、湖泊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3.27亿米3,地下水补给量14.67亿米3,合计为27.94亿米3,加上松花江、拉林河上游水量沿江河而下,全市区域内水量可增加到196亿米3。野生植物资源有可供药用的五味子、葶苈、蛇床子、藿香、龙胆、桔梗等150多种;有可供工副业生产用的芦苇香蒲、野生桑、蒙古栎等150多种;有可供食用的蘑菇、蕨菜、榛子、山梨等30几种;有可作饲料用的碱草、草木樨、野豌豆等,还有可供观赏的长柱金丝桃、渥丹、山芍药、山玫瑰、杜鹃、紫丁香等。动物资源:兽类有豹猫、红狐、貉、黄鼬、刺猬等11种;鸟类有鸿雁、绿头鸭、环颈雉、鹌鹑、大杜鹃、毛脚沙鸡等14种;两栖类有中国林蛙、中华大蟾蜍等3种;爬行类有中华鳖、两斑麻蜥、赤链蛇、红点锦蛇等5种;水生类有背角无齿蚌。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沸石、莹石、珍珠岩、膨润土、磷矿石、石棉等。
名胜古迹主要有净月潭森林公园、南岭动植物园、伪皇宫、农安辽塔、榆树人化石等。
长春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水农业气候的三个要素均适应农作物生长发育要求。太阳辐射强度年总量为489千焦耳/厘米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50%以上,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日照时数全年为2 614小时,以春、夏、秋三季最多。三季中,每日平均太阳实照时数为7—8小时,适宜短日照作物如玉米、水稻、大豆、高粱、向日葵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年平均气温为4.6℃。≥0℃的积温平均有3 200℃,≥10℃积温平均有2 860℃,作物幼穗分化、抽穗、开花、授粉、灌浆等繁殖器官形成期的6、7、8月份温度,都在20—30℃之间,充足的热量资源,能够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需要;年均无霜期为136—145天,各类作物出苗到成熟日数平均125—130天,除低温冷害年外,对作物不构成威胁;年均降水量567毫米,6、7、8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水热同季,有利于作物生长;7、8月份空气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值都在74%—84%之间,能够满足作物抽穗、开花、灌浆的需要。
土、水、气三大自然资源,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0年,全市粮食产量62.4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78年增长129.17%,比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的1982年增长105.43%。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2.45亿公斤,比1987年增加4.85倍,平均每一农业人口提供商品粮1 100公斤。
长春市生产的粮食,除了满足农村自身400万人口的口粮、种籽和牲畜饲料及供应近200万城镇人口商品粮外,平均每年还调往兄弟省市15亿公斤左右,玉米和大豆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是外贸创汇的主要产品。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商品率、人均占有粮食和玉米调出、出口创汇量在全国大城市中均占第一位。
粮食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为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几年来,全市园艺、经济作物生产,在恢复中取得长足进展。糖、油、烟、麻、瓜、菜、果生产实现了面积、产量、产值、效益四个突破。
林业按照“三北”防护林总体规划的要求,全市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和村屯方城化。林业现有防护林10.8万公顷、山林12.9万公顷,经济林0.9公顷,木材蓄积量达1 163万米3
畜牧业进入80年代以来,由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基地化转化。组建了以华龙养猪场为主体、市农科所、光明村等为骨干的生猪生产基地; 以市示范奶牛场为主导,郊区17个乡为主体的奶牛生产基地,以华春禽业联合公司为龙头,联结郊、县27个乡的养鸡基地以及以双阳县为主的梅花鹿生产基地。全市形成了养猪、养禽、奶牛三大牧业生产优势。1990年,全市生猪、奶牛、禽类年末存栏量分别占全省的25.1%、36.89%和31.58%; 肉类总产量14.3万吨、奶产量5.3万吨、禽蛋产量8.4万吨,分别占全省的27.6%、43.8%和33.7%; 鹿存栏2.5万只,年产鹿茸近万公斤,全部销往香港、东南亚和欧美各国。与此同时,兔、鸽、鹌鹑、貉、貂、狐等饲养也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成为创汇致富的好项目。
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5.7万千瓦、排灌动力机械35.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8 497台、小型拖拉机31 675台,农用载重汽车1 991辆。农村用电量41 990万千瓦小时,全年化肥施用量24.7万吨(折纯)。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全市乡镇企业达到127 458个,从业职工49.19万人,总产值48.44亿元。其行业构成有工业、农业、建筑业、建材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和服务业。产品种类已达500多种,主要有黄金、原煤、红砖、建筑石料、油毡纸、粘土瓦、水泥预制件、钢窗、暖气片、铸铁管、农机配件、铁制农具、拖车、机电配件、水泵、啤酒、淀粉、水果、地毯、柳编、针织品、塑料薄膜等,其中创部优、省优4个,省乡企系统优17个,市优6个。地毯、柳编、针织和机电配件等,远销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产品交易额达4 480万元。
对外经贸和友好往来日渐增多。全市农副土特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已建立三资企业达18户。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丹麦、瑞士、荷兰、意大利、英国、法国、奥地利、芬兰、土耳其、新加坡、泰国、孟加拉、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捷克、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经济组织建立了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友好往来日益增多。先后接待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参观、访问和从事各项交流活动的外宾。
199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长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目标,为长春农村经济彻底摆脱小农经济的束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为农业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带来新的机遇。
“八五”期间,全市以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洪除涝,发展灌溉,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采取工程和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治理措施,扩大水稻面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和商品率。
畜牧业坚持以广大农户和专业户为主,适当发展规模经营,采取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八五”期间在榆树市建立肉牛生产基地,继续建设和完善农安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继续建设德惠县肉鸡生产基地,在双阳县建设饲养梅花鹿的生产基地。
渔业生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形成鱼苗自繁自给能力,推广高产养鱼和网箱、网栏养鱼技术,到1995年鲜鱼城市人均占有量达到6公斤。
建立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建立以农安、德惠县为重点的油料生产基地,在农安、榆树、德惠、九台建设糖料生产基地,在农安、德惠充分利用河套地建设亚麻生产基地,在榆树、农安、德惠、双阳等县建立烤烟生产基地。
建立蔬菜副食品基地。到1995年要建立年产商品菜30万吨的蔬菜基地。逐步形成生产、贮藏、加工、包装、运输系列化,达到城市人均年占有蔬菜200公斤; 在郊区和城区的7个乡建设年饲养肉鸡500万只,饲养笼养蛋鸡200万只的禽蛋基地; 在近郊和城区7个乡建设奶牛基地,“八五”期间新增奶牛7 000头。
稳定发展乡镇企业。充分利用种植业产品为原料,发展淀粉、糠醛、玉米油、草编制品、稻草造纸、大豆蛋白、土豆粉丝等产品; 以畜产品为原料生产奶类制品、罐头、皮革制品; 以非金属矿资源为原料发展高强度、轻体建筑材料。
实施绿化工程。“八五”期间造林面积50万亩,在全面绿化的前提下,重点抓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搞好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的建设,同时完成果树基地建设5万亩,加快净月潭森林公园的建设速度。到1995年城区绿化面积达到8.5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全市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3%,提高到14.5%,早日建成森林城。
“九五”期间,长春市农村经济将在实现“八五”计划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 第一节 市(地、州)农村经济   二、吉林市 ☛
000170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