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本区属鲁东地质,地貌特征为岩穹断地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平缓,沟谷切割不深。海拔高度除崂山、昆嵛山、艾山在800米以上外,其余山峰均在800米以下。南部与北部有两个隆起地带,中部坳折下陷,形成地势低洼的胶莱平原。土壤以棕壤和砂砾质棕性土为主,一般含有机质0.6—1.0%,全氮0.03—0.07%,碱解氮50—60ppm,速效磷3—10ppm,速效钾30—100ppm。土壤养分含量同其余6个陆地农业区相比,除钾素外,属高值区范围。 本区属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作物生长期干燥度0.8—1.0,年降水量650—950毫米,≥0℃的积温4 200—4 600℃。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受海洋调节,春季湿度稍大,干旱较轻。秋季受台风影响,降水较多,虽然常有局部性的旱涝发生,但大面积重灾之年频度较低。本区北部的莱州湾沿岸为山东降水最少的地区之一。 本区由于变质岩和花岗岩的广泛分布,岩石坚硬致密,裂隙不甚发育,富水性差。胶菜平原的含水层埋深在10—30米,厚1—10米;山前和山间平原含水层埋深15米以上,厚1—13米。而地表水较丰富,属足水区。径流模数达30万米3/平方公里,平均每亩占有量450米3左右。区内现有水库、塘坝兴利库容30多亿米3,但适于修建蓄水工程的地方已经不多。近年来因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了大面积漏斗区和海水侵染区。因而,干旱缺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 第二节 胶东农林渔区 二、农业生产情况 ☛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本区属半干燥区,作物生长期干燥度为1. 5—1. 8,年降水量550—650毫米,是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春旱严重,平均降水仅75毫米。但7、8月雨量集中,加之本区处于各入海河道下游,汛期受过境洪水及海水顶托,内涝严重。年平均气温12℃,为省内低值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日期270天左右,耕作期在省内是最短的。但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 700—2 800小时,≥0℃的积温4 700℃左右。 本区地面高程低于9米,地貌类型主要为滨海缓平坡地和浅平洼地。潜水埋深1—3米,出流不畅,水质强烈矿化,自西向东矿化度由10克/升增至30克/升。区内分布大面积滨海潮盐土。耕地有机质含量一般0.6%—0.8%,全氮0. 03% —0. 05% ,碱解氮30ppm,速效磷3—5ppm,速效钾100—200ppm。 水资源短缺是本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障碍因素。多年平均径流量9.72亿米3,流经本区的徒骇、马颊、支脉诸河,均为雨源型坡水河道,调蓄困难。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不能用于灌溉。深层地下淡水埋深200—400米,水量有限,且利用困难。目前已建成的引黄闸30多处,有效灌溉面积270. 73万亩。但因处于黄河下游,上游用水日增,当地用水保证率不高。 本区有广阔的盐碱荒地,其中有些可供放牧的天然草场,群众素有牧养马、牛、羊的习惯,但前些年来盲目垦殖,生态破坏,曾出现草场一农田—盐碱地的变化趋势。 本区海岸线平直,滩涂一般宽约5—8公里,黄河口附近达10公里。负10米以内的浅海面积约600余万亩,滩涂面积近270.5万亩,可养殖面积40多万亩。众多的河流把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输入大海,水质肥沃,养殖条件好,是山东省滩涂贝类的主要产地。 ☚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农牧渔区 二、农业生产情况 ☛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本区属半干燥气候,作物生长期干燥度1. 5—1.8,年降水量550—650毫米,春旱重,夏易涝,秋偏旱。年平均气温13—14℃, ≥0℃的积温4800—4900℃,年日照2600—2700小时,光照充足,热量较多,适宜棉花等喜温作物生长,基本可以满足粮食作物一年两熟的热量要求。 在地质构造上,本区属渤海沉降地带,后因黄河冲积物的填充,逐步形成冲积平原。整个平原大平小不平,岗坡洼相间,微地貌类型复杂。北部以河滩高地为主,间有背河槽状洼地的分布,南部以缓平坡地、浅平洼地为主。潜水埋深一般为2—3米,矿化度1—2克/升,局部潜水滞流区2—5克/升。土壤以潮土为主,河滩高地多褐土化潮土,坡洼交接地带多盐化潮土或碱化潮土,背河槽状洼地有成片的潮盐土或潮碱土。土层较深厚,土地资源除盐碱地外,一般较好。但因长期用养失调,土地肥力偏低,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仅0.4—0.8%,全氮0.03%—0.07%,速效磷3—10ppm。区内多年平均径流量12.88亿米3,数量较小。但地下水资源较丰富。80%的地区有浅层地下淡水资源,可开采储量34.31亿米3。据估算浅层淡水的开采模数为12万—20万米3/平方公里。近年来,每年引用黄河水20亿—25亿米3。 ☚ 第四节 鲁北农林牧区 二、农业生产情况 ☛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本区属半湿润气候,作物生长期干燥度1. 2—1. 5。年降水量650—800毫米,自西北向东南递增。光热较充足,年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0℃的积温4 900—5 000℃,适于植棉,能满足粮食作物一年两熟的热量需求。 本区地貌与鲁北地区同属黄河决口、泛滥、改道而形成的黄泛平原。其特点是,以缓平坡地和浅平洼地为主,河滩高地较少。潜水矿化度1—2克/升,以巨野为中心的潜水滞流区为2—5克/升。土壤以潮土为主,本区南部有较多的碱潮土。耕地有机质含量0. 6%左右,全氮0.03%—0. 07%,碱解氮30ppm,速效磷3—10ppm。 区内地表径流较少,平均年径流量11.67亿米3。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可采储量为18.63亿米3,浅层地下淡水开采规模数估算为14万—18万米3/平方公里,耕地率按0. 6计算,每亩耕地占有地下水160—200米3, 基本可解决本区的灌溉用水。地上水主要是黄河水, 每年引黄量11亿米3, 灌溉面积110万亩。 ☚ 第五节 鲁西农林牧区 二、农业生产情况 ☛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本区分属沿湖半湿润温暖地区和临郯苍湿润温暖地区。前者为本区北部,即泰安与枣庄之间,农作物生长期干燥度1—1.5,年降水量650—900毫米。临郯苍地区,农作物生长期干燥度0.8—1,年降水量850—900毫米,是山东省降雨丰沛的地区,≥0℃的积温4 800—5 000℃,水热条件都很优越。 本区主要为堆积平原,包括山前冲积一洪积平原、河谷冲积平原、构造盆地及山前平原之间的交接洼地。山前冲积一洪积平原以1/1000的坡降向交接洼地倾斜,交接洼地地势缓平,洼地中心形成南四湖(微山、昭阳、南阳、独山湖)、北五湖(东平、南旺、属山、马场、马踏湖)的南北带状湖泊群。并且分布有较多的河道和坑塘,发展淡水养殖业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区分布有较好的浅层地下淡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属重碳酸盐盐水。地下水年可开采模数为20万米3/平方公里左右,估算地下水年补给量为33.15亿米3。此外还有较丰富的隐状石灰岩裂隙岩溶水。可利用地表水也较多,除南四湖有兴利库容7.9亿米3外,近山地区如临郯苍一带尚可利用水库蓄水。 本区土壤多为土层深厚、耕性良好、肥力较高的轻壤中壤质褐土。交接洼地中分布着中壤重壤质潮褐土及砂姜黑土。湖西侧的湖洼地,大都为重壤粘质潮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0.6%—1.0%,全氮0. 05%—0.1%,速效磷3—5ppm,速效钾50—150ppm。 ☚ 第六节 湖东农渔区 二、农业生产情况 ☛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本区为泰沂山脉北侧诸河的冲积一洪积平原,地势平坦,坡降1/500左右,向小青河及胶莱低洼平原缓缓倾斜。土壤主要为自然肥力较高的褐土和潮褐土,土层深厚, 质地适中, 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为0.8%—1.0%,全氮0. 05%—0. 1%,速效磷3—5ppm。区内分布第四纪孔隙水,临淄、潍坊一带含水层发育最好。泰山北侧多是石灰岩褐露的低山丘陵,岩溶较为发育。因此本区分布有较多的裂隙—岩溶水,含水层埋深40—200米,厚50—90米,并常在地形较低处出露为上升泉,如趵突泉群、明水泉群等。地表水较为贫乏,山区蓄水条件差,又缺少湖泊调节,加之工农业用水剧增,大量抽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障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考虑引水补源和建造地下水补源水库。 本区气候属小清河流域半干燥、半湿润温暖区,作物生长期干燥度1.2—1. 6,年降水量600—75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0℃积温4 500—5 000℃,自东向西递增,济南可达5 150℃,是山东省积温最高的地区。 ☚ 第七节 胶济农业区 二、农业生产情况 ☛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本区属半湿润气候区,作物生长期干燥度1.0—1.5,年降水量680—860毫米,≥0℃的积温4 500—4 800℃。 本区除东南部的沂沭丘陵外,大部为单斜断块中低山,地势高,坡度陡,沟谷切割强烈。太古代的片麻岩组成本区的基底褶皱,出露后构成各主要山系的峰体。边缘地带则多为浅海沉积和陆缘沉积的灰岩、砾质灰岩和砂页岩。与单斜断块山广泛分布的同时,相伴存在单斜断块盆地和单斜断裂谷地等地貌类型。 本区地下水不丰富,中低山地带只有少量裂隙水。在灰岩分布的低山丘陵,富水性很差。为严重缺水区。只有盆地、谷地由于是地下水的汇集中心,常分布有丰富的裂隙—岩溶水及第四纪冲积层孔隙水。本区地表径流丰富,年径流深300—400毫米,属鲁中足水区。各种蓄水工程的兴利库容53.65亿米3,是全省大、中型水库和小型塘坝最多的地区。本区土壤多为残积的砂、砾质褐土性土,山麓坡地为褐土盆地及谷地的中央多潮褐土。土壤有机质0.6%—1.0%,全氮0.03%—0.1%,速效磷3—10ppm,速效钾30—150ppm。 ☚ 第八节 鲁中南林农牧区 二、农业生产情况 ☛ 00017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