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种植业结构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现状/(二) 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一) 现状 ☛

一、种植业结构

一、种植业结构

粮、棉、油是安徽省种植业的三大支柱。调整种植业结构主要是调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在1950—1952年的三年恢复时期,安徽重点发展粮食生产,经济作物发展缓慢,其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以下。“一五”期间,各地充分发挥生产互助合作的优越性,采取发放预购订金、保证棉区粮食供应等措施,促进全省棉花(油菜)生产的发展。在此期间,通过大力推行农业三项改革办法(简称“三改”,下同)来调整种植结构。“三改”主要内容是:在经常遭受旱涝灾害的地区,改变夏秋两季收成比重,使夏收(包括早秋收成)大于秋收,争取夏收比重占全年收成的60%~70%;改种高产作物和耐水作物(主要是推广马铃薯和胜利百号山芋,沿淮低洼地区逐步改种水稻);改变广种薄收的习惯,实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58年,棉花面积达到241.8千公顷,油菜面积达到209.6千公顷,是安徽种植棉、油史上第一个高峰年。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分别为87.8%、7.6%和4.6%。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安徽省棉花面积呈滑坡态势,单产较低。1965年,贯彻全国第四次棉花会议精神,加强了对棉花生产的领导,强调合理布局,适当集中种植,保证了棉花奖售政策的兑现,调动了群众植棉的积极性,出现了宿松、望江、怀宁、东至、繁昌、巢湖6个公顷产750千克皮棉县,102个公社、236个大队、2 826个生产队单产达到或超过《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规定的指标。到1968年,棉花面积达到272.91千公顷,皮棉公顷产885千克,皮棉总产量12.02万吨;油菜公顷产660千克,总产量53 690吨;是安徽棉花(油菜)生产第二个高峰年。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分别为85.8%、9.4%和4.8%,与1958年相比,粮食作物的比重下降了2.0%,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了1.8%,其他作物的比重上升了0.2%。
1969年以后,由于受“左”的思潮影响,安徽在适宜种棉花的沿江与淮北地区未扩大面积,而在江淮地区的丘岗地扩种棉花,结果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棉花面积扩大了,单产却降低了。1972年,全省棉田才进行相对集中的调整。到1978年,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比重分别为77.2%、10.7%和12.1%,与1968年相比,粮食作物的比重下降了8.6%,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了1.3%,其他作物的比重上升了7.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调整的重点:
❶在淮北平原恢复扩大棉田面积,如1981年宿县把南部砂姜黑土地带的39个公社的283个生产大队的分散棉田,全部调整集中到北部潮土地带,全县扩大棉田到13千公顷;
❷在沿江、江淮进一步扩大油菜、麻类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了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安徽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政策措施:
❶正确处理粮、棉、油关系,凡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的地区,要基本上做到以粮保棉,以粮促棉,同步发展,实现粮棉、粮经双丰收;
❷提高了棉花、油料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不断地调整与粮食的比价;
❸对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实行优惠政策,主要是超购加价、价外补贴、比例加价、提高棉农口粮标准、棉花超购奖粮奖售化肥、棉籽返还、粮油统价和棉花发放预购定金等。到1984年,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占的比重分别为77.7%、15.4%和6.9%,经济作物与1978年相比,比重上升了4.7%。其中棉花面积334千公顷,公顷产675千克,总产量23.39万吨,均创棉花生产最高纪录。
1984年安徽出现“卖棉难”,棉花库存积压。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以后,全省各地都注重研究种植业调整问题,取消了对棉花加价、物资挂钩等优惠政策。通过调整,1985年与1984年相比,全省棉田由334千公顷减少为235.33千公顷。调整幅度较大的阜阳和宿县两个地区,分别减少棉田为28.33千公顷和7 333公顷,麻类分别增加了66.8千公顷和19.37千公顷。由于大幅度调减棉花面积,导致棉花生产的滑坡与徘徊,棉花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1989年以后,为了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安徽又调整了棉花的收购政策,提高了收购价格和奖励政策,即每50千克标准级皮棉由过去300元提高到500元至544元,并奖励标准化肥35千克,奖售柴油5千克,奖励贴息贷款45元,棉花生产开始回升。到1994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71.1%、19.6%和9.3%。与1984年相比,粮食作物的比重下降了6.1%,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了4.4%,其他作物的比重上升了2.5%。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压缩大豆、薯类种植面积,分别下降241.3千公顷和158.7千公顷;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388千公顷。经济作物内部结构的调整,主要压缩黄红麻和烤烟面积,分别减少了17.33千公顷和20千公顷,扩大棉花和油料种植面积,分别增加了341.3千公顷和109.3千公顷。其他作物内部结构的调整,主要是扩大瓜菜面积,增加133.3千公顷。安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及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见表3-1-1。

表3-1-1 种植业内部结构情况单位: 千公顷、%
年份总播种
面积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
播种面积占总播种
面 积
播种面积占总播种
面 积
播种面积占总播种
面 积
19497 124.646 726.7392.8519.247.2  
1952
1957
1965
1970
1978
1984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8 929.25
9 741.10
7 571.69
7 390.15
8 012.82
7 966.77
8 313.59
8 195.61
8 155.05
8 265.09
8 263.75
8 035.58
8 746.73
6 486.95
6 226.75
6 186.75
6 192.31
6 246.04
5 954.52
5 872.99
6 038.19
5 879.54
90.0
89.8
85.6
84.3
77.2
77.2
75.1
72.6
72.0
73.1
71.1
735.95
672.45
602.51
599.47
853.83
1 229.23
1 465.37
1 652.20
1 683.74
1 485.28
1 616.82
8.2
6.9
8.0
8.1
10.7
15.4
17.6
20.1
20.6
17.8
19.6
157.71
321.91
482.23
563.93
972.25
545.23
602.17
588.89
598.33
612.63
766.71
1.8
3.3
6.4
7.6
12.1
6.8
7.2
7.2
7.3
7.4
9.3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二、农林牧副渔业结构 ☛

一、种植业结构

一、种植业结构

从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山东省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一)第一阶段 ☛

(一)面积结构/(二)品种结构/(三)产值结构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一)面积结构 ☛

一、种植业结构

一、种植业结构

宁夏种植业结构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一)第一阶段 ☛
0002851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