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特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特点

一、特点

1. 山多耕地少。贵州是一个内陆高原亚热带山区,岩溶发育,山多平地少。按图面统计在17.61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总面积中,高原占1. 8%,山地占87.2%,丘陵占9.6%,盆地占1.4%。由于坡度大,自然侵蚀力强,土层较薄,宜农土地有限,现已垦植过度,耕地面积只占可利用面积的108%。森林覆盖率下降,从50年代初期的20%以上降至1984年的12.6%,林业只利用了可利用面积的42%。草地已利用的也只占可利用面积的53%。农、林、牧用地的比例为1.8:1.4:1.6。
2. 气候类型多样,雨量充沛,分布不均。按热量和水份分带,全省可分为12个气候类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边缘河谷到高原面,从高原面到高原面的山地,乃至小范围内都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等数种地貌类型,且都有数十数百上千米的地势高差,造成“十里不同天”的明显的垂直气候差异。全省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局部地段由于地形影响,全年静风频率特别高,污染物不易扩散。雨量虽然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5—10月要占75%—85%。在岩溶地区,地表水在高处渗于地下,地下水又补给河水。据估算,全省地下水的天然调节量达227亿立方米,其中,岩溶水为196亿立方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多数河流的上源段和小流域的分水岭地区,地表水迅速沿河谷下泄或渗入地下,造成地表缺水,供水困难。省内各中小河流水资源利用系数仅在0.45—0.5之间,总的来看,径流的地区是东部多于西部,东部年径流量可达1 100毫米,而西部的牛栏江流域仅300毫米。
3.岩溶广布。贵州位于华南岩溶区的中心部位,全省70%左右地区均为岩溶地貌,纵向上升达900米处仍见有溶孔;近地表部位,溶洞、地下河川广泛分布。据估计,全省有81%的城镇、90%的人口和耕地、95%以上的矿山和铁路都分布在岩溶区。岩溶区的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除具有与岩溶有关的丰富矿产外,其独特的山、水、溶洞风景资源,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价值。但是,岩溶区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对贵州的经济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4.矿产储量大,能源与矿产同区分布。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并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条件。优势矿种铝、磷露天储量比例较大;煤层和汞矿埋藏不太深;各类矿产的产地也相对集中。汞主要分布在东部,铝、磷主要分布在中部,煤主要分布在西部。更主要的是矿产和能源同地区分布,对资源的开发和加工都十分有利。但是,如何科学地开发利用矿产,减少对环境损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局部地质环境中富氟或缺碘,造成了地氟病和地甲病的流行。
5.人口基数大,劳动力素质低。40多年来,贵州人口年递增20. 5‰,高于全国18. 2‰的增长速度。1983年与1945年相比,人口总数增加1.05倍。1973年以后,推行计划生育,到1989年全省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虽已降至9. 56‰,但与全国、与历史和经济发展相比,人口增长仍属过速,带来了劳动力增长与生产资料发展不协调;人口与消费资料、资金积累、基本建设、教育事业等的发展不协调。生活条件、劳动条件、营养和卫生条件较差、人口平均寿命仅61.35岁,虽远高于新中国成立前,但与先进省区相比仍然较低,而且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也差。据1982年统计,全省文盲半文盲率达32.1%,最高的毕节地区达37.55%。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也不高,据1983年对114 370干部的调查,初中以下、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41.1%、34. 69%、24. 21%。干部文化水平低,制约着管理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6.产品结构和工业布局不甚合理。贵州目前还主要是原料输出型经济。在少量的加工业中,粗加工多于精加工。1983年,原煤入洗率仅为24.6%,用于本省炼焦的洗精煤只占26.6%,没有煤化工业;磷矿石仅有少量深加工,87%是以矿石作原料输出;铝锭的精加工量只占9.3%;用于本省卷烟的烤烟只占产量的35.3%。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运力运量的矛盾,单位产值耗费资源量大,矿业污染严重,形成了产值低、效益差的局面,不利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也不利于环境建设。
贵州工业分布主要有两种格局,一种是60年代以前,沿习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工业的布局而发展起来的,既未充分考虑系统配套和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碍于地形和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工矿企业多围绕城镇或在城区内修建;另一种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内迁建起来的国防工业,强调分散、靠山和隐蔽,多分布于远离城镇的山谷之中。这种布局对分散污染,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有利,但又多半建在流量较小的支流附近,往往是一个厂子污染一线甚至污染一片,不利于“三废”的综合治理和利用。另外,近几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分布面广,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加之生产规模小,技术装备差,经营管理不善,资源损耗大,耗能高,几乎无污染防治措施。若不注意规划、管理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贵州环境污染将有由点到面,由城镇向农村蔓延的趋势。

☚ 第五节 农业环境   二、现状 ☛

(一)自然特点/(二)民族特点/(三)工作特点/二、主要困难/三、开发进程/四、开发成果/五、扶贫开发的发展方向及拟采取的措施

☚ 第九节 老少边穷地区开发建设   (一)自然特点 ☛
000129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