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状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状况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状况

广西是我国糖蔗原产地之一,其起源早,种蔗制糖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秦、西汉时期,南方种植的糖蔗,已运到北方黄河流域一带食用。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招魂》有“肠鳖炮羔,有柘浆些”之说。公元前二世纪西汉东方朔《神异经》谈到“南方有𤮽𤯋,……促节多汁,甜如蜜,咋啮其汁,令人润泽”。汉代,广西种植的甘蔗已蕃衍成林。公元前一世纪东汉杨孚的《异物志》记载:“甘蔗远近皆有,交趾所产特醇好”。唐代,广西已盛产甘蔗,并以竹蔗驰名全国。唐孟诜《食疗本草》曰:“竹蔗以蜀及岭南为胜”。当时,已利用木榨、石榨来榨取蔗汁,大煮糖,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作坊式手工业制糖,采用熬糖法制取砂糖,滴漏法制取土白糖,并能制作片糖、冰糖。宋代,广西已成为我国种蔗制糖的基地之一。南宋祝穆撰的《方舆胜览》曰:“藤州土人沿江种甘蔗,冬初压汁作糖,以净器贮之,蘸以竹枝,皆结霜”。农村作坊式手工业制糖已很昌盛,所产蔗糖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糖产品不仅在广西销售,还销往全国各地和输出国外。
明清时代,广西种蔗制糖颇盛,尤以桂南一带,糖坊林立,糖业盛名,享誉海外。据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金鉷等纂《广西通志》载:“浔州府,甘蔗各县均有产。”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成书的《柳州府志》卷之二十“物产”部分记载:“蔗,柳城出者佳,取其汁用铛煎之,名柳糖。”据晚清时期的宣统二年(1910年)广西各府属厅州县出产商品调查资料,这一年有21个厅州县产糖,共196 370石,(当时120市斤为1石)。
民国时期,广西从南到北都有种蔗制糖。清末、民国初年,柳州曾成立砂糖精制所,年产黄片糖15万—20万公斤,此乃广西用机械加工制片糖的伊始,但只生产几年便为洋糖冲击而倒闭,全省仍处于手工业作坊制糖,各种土糖寮、土糖房遍布城乡民间,尽管制糖方法落后,但糖业已很盛名,并成为出口商品。1919年全省产糖20万担,1925年产糖24万担,分别占全国(除台湾以外,下同)同期产糖量的4.4%和5.1%,仅次于四川、广东、江西省,居全国第4位。全省从1912年到1927年的16年间,共出口食糖63.74万担,平均每年出口量为3.98万担,其中出口最多是1920年8.72万担。1929—1931年出口减少,出口赤糖分别减少为3 436担、2 021担和4 190担,1932年起又复兴,1933年产蔗糖53.92万担,出口赤糖增至9.34万担;1934年产糖量增至72万担,出口食糖13.64万担,是民国时期广西出口食糖最多的一年。这两年产糖量分别占全国同期产糖量的12.82%和12.77%,均仅次于四川、广东省居第3位。1934年11月,国民党广西省政府在贵县罗泊湾建成日榨蔗300吨的机糖厂,主要生产白砂糖,这是广西有史以来建起的第一座机械化榨蔗制糖的糖厂。但建成投产仅3个榨季,于1939年1月遭日本侵略者飞机炸毁而停产。在此期间,全省各地相继建起了一批小型的半机械化糖厂,利用煤气机或水力带动榨蔗,土法煮糖,仅贵县、桂平一带公私经营日榨蔗20吨左右的就有五六间,农村土糖生产获得发展。全省1936年产糖120万担,是民国时期产糖量最多的一年,占全国同期产糖量的12.5%,仍居全国产糖省的第3位。以后,从1937年到1941年产糖量一直徘徊在60万—100万担之间。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糖蔗种植面积为1.6万公顷,产甘蔗43.51万吨,产糖2.4万吨,占当年全国产糖量20万吨的12%。

☚ 第三节 蔗糖生产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 ☛
000148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5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