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发成效 一、开发成效1988—1996年,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引进、投入国内农业开发项目资金41.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45亿元,地方财政配套7.87亿元,农行专项贷款8.39亿元,群众自筹资金16.59亿元。利用世行贷款农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近23亿元,其中世行贷款1.5亿美元。优惠的政策、大量的资金、完善的机制和先进的技术,使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全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1)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加强水利灌溉,保持农田生态,完善科技服务,充实机械装备等措施,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08.73万公顷,开垦宜农荒地6.67万公顷,增加有效灌溉面积53.47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53万公顷,建设草场15.4万公顷,造林14.73万公顷,其中营造农田防护林7.13万公顷,坝上工程林7.6万公顷。 (2)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 (含折粮)376万吨,其中粮食273万吨,棉花5.6万吨,油料14.6万吨,肉类3.3万吨,干草26.1万吨,为全省农业增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建设。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的产业化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初步形成了 “四个一批”: ❶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生产基地,累计新建种植业生产基地56.67万公顷,养殖业生产基地110个。 ❷发展了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累计扶持多种经营项目近600个,其中新建、改扩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290多个,年产值超千万元的近百家。利用世行贷款投资兴建亿元以上的大型农用工业企业4个。 ❸创出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名优产品,其中包括农产品、农副加工产品和一些绿色食品。 ❹带动了一批具有一定吞吐能力的专业批发市场,在农业综合开发区内和周边建成100多个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4)增加了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强了群众创收能力。项目区新增农业总产值44.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增加200元左右。 ☚ 第一节 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情况 二、主要措施 ☛
一、开发成效 一、开发成效海河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的方针政策,着重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社会供给量,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1)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据河北省农村经济调查队对200个农业综合开发村0.33万公顷项目区抽样跟踪调查显示:经过改造后的中低产田,平均每公顷增产粮食2 925千克,每公顷增产棉花375千克,增产油料1 500多千克; 开垦宜农荒地,平均每公顷产粮食7 203千克,棉花900千克,油料3 000千克,水稻6 000千克以上。据统计,项目区新增农业生产能力 (折粮)342 857.7万千克,其中,粮食252 767.2万千克,棉花5 602万千克,油料10621.8万千克。据省农调队调查,1996年河北省有农业开发的项目村人均粮食产量681.08千克、人均农机动力1.80马力、人均纯收入2 410.94元、年末人均储蓄1 184.53元,分别比当年全省人均水平高29.9%、38.5%、17.3%、43.1%。 (2)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了抗灾能力。河北省海河平原农业综合开发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重点,建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使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48.76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52.98万公顷,新增除涝面积13.94万公顷,改善除涝面积19.31万公顷; 其次,在项目区,大力开展了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面积81.62万公顷;购置各种农机具22 467台件,新增机耕面积46.72万公顷,使项目区机耕率达90%,机播率达54%,机收率达55%。经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生产条件得以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提高。1996年河北省遭受了特大洪涝灾害,但粮食产量仍达到2 790万吨,比1995年增产50万吨,这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功不可没。大涝之年项目区粮食平均公顷产比非项目区高1 500多千克,水稻公顷产达9 000千克,创历史最高记录。 (3)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观。项目区经过开发与治理,生态环境日趋改善,方田林网规矩整齐,田间道路纵横交错。9年来,项目区共植树1.6亿多株,防护农田110.67万公顷,建设方田55万块,修田间道路31 759.7公里,林木覆盖率由开发前的7%提高到12.15%,使农田小气候初步得到改善,水土保持能力有了提高。通过平整土地、培肥地力、测土施肥、合理灌溉和更换土层等农技措施,使土壤的肥力、理化性状等大大改善。据测试,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开发前的0.85%,提高到了1.05%。土壤沙化面积逐年下降,黑龙港流域盐碱地面积得到控制,且土壤盐碱化程度呈明显下降趋势。 ☚ 第二节 海河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二、主要措施 ☛
一、开发成效 一、开发成效(1)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坝上生态农业工程项目,经过几年来的建设,使项目区4.71万公顷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并实现了井、泵、机 (电)、池、房 (台)、林、路、渠等成龙配套,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改善,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据统计,自项目立项实施以来,共计新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折粮) 32 653.38万千克,其中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 919.58万千克,新增油料生产能力3 935.74万千克,新增肉类生产能力445.3万千克,新增干草生产能力17 419.75万千克。在生产能力提高的同时,坝上项目区农民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例如,1995年围场县水浇地项目区种植的0.41万公顷错季蔬菜,1公顷纯收入22 500元以上,最高达45 000多元。 (2)增加了林草植被,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及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项目实施以来,通过造林、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共增加林草植被17.85万公顷。植树造林给项目区农田、草场树起了道道绿色屏障,一些昔日的荒山、沙滩披上了绿装。农田、草场防护林,使23.73万公顷农田和草场得到防护,林带间的小气候明显改善,坝上地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草场建设项目区植被覆盖度平均较立项前提高30~60个百分点,草场沙化、退化得到治理。林草植被的增加,初步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作用。据河北省农科院土肥所卫星照片分析结果,位于潘家口、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的3.33万公顷生态造林项目区,已开始发挥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年可减少土壤侵蚀100多万吨,随着树龄的增加,植被覆盖度的加大,对减少流入密云、潘家口水库的泥沙量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对于这一点,1995年8月20日 《人民日报》 曾报道说: “坝上生态农业工程的实施,为京津筑起绿色屏障”。 (3)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❶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加快了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为坝上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展示了希望。 ❷丰富了京津等大中城市的菜篮子,补充了淡季蔬菜供应。坝上地区由于冷凉干燥、无霜期短,便形成了天然的环京津错季蔬菜生产基地,正好补充京津等大中城市蔬菜淡季供应的需要,且这个地区工业和化肥、农药污染少,成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据统计,到1995年底坝上生态农业工程水浇地项目区,每年销往京津等大中城市的蔬菜已达55 911万千克。 ❸在项目区已初步建成了具坝上特色的种养基地,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带动了坝上地区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 ❹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坝上生态农业工程项目实施以来,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提供了为群众办实事的条件和机会,他们通过投身到项目区和群众一起搞建设,为项目区农民致富做出了成绩。 ☚ 第三节 坝上生态农业工程项目 二、主要措施 ☛ 00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