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发历程 一、开发历程1988年,国务院决定将新疆上交中央的耕地占用税等作为发展农业基金(原称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用来对新疆农业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综合开发。针对新疆适宜种植棉花、甜菜的实际情况,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家申请建设新疆棉糖基地,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研究新疆发展棉纺和糖业生产问题的会议纪要”,确定把新疆列为国家棉花、糖料商品生产基地。1988年7月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签订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糖料基地开发建设协议书”,开始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大规模地进行棉花、糖料商品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1988—1996年新疆棉糖基地建设分三期,每期3年。在进行第二期棉糖基地建设时,国家又批准了1991—1993年草原建设项目,遂将棉花、糖料基地和草原建设项目统一改名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此外,国家还以一年一定的办法,批准自治区1991年棉花基地专项建设。 (1)第一期棉糖基地开发 按照国家要求,3年开发任务为:开垦宜农荒地20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20万公顷,造林2万公顷。3年开发任务完成后,到1991年,开发项目区内新增棉糖生产能力为:棉花7.5万吨,甜菜110万吨。3年开发任务及新增生产能力中地方占60%,生产建设兵团占40%。3年开发总投资为6.35亿元(不含群众投劳折款),其中:中央级农业发展基金1.8亿元(有偿、无偿资金各占50%),农行专项贷款9 000万元(以上两项资金中生产建设兵团各占40%),地方配套资金3.65亿元(含生产建设兵团1.9亿元)。 (2)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 按照国家要求,3年开发任务为:改造中低产田16万公顷,开垦宜农荒地12.6万公顷(净增耕地11.45万公顷),造林1.6万公顷。3年开发任务完成后,到1994年,开发项目区内新增生产能力为:棉花5万吨,甜菜42万吨。3年开发任务及新增生产能力中地方占60%,兵团占40%。开发总投资为8.98亿元,其中中央级农业发展基金1.8亿元(有偿、无偿资金各占50%),农业银行专项贷款9 000万元(以上两项资金中地方占60%,生产建设兵团占40%),地方配套资金2.65亿元(含生产建设兵团1.5亿元),群众筹集6 078万元,其它资金3.02亿元(含生产建设兵团5 000万元)。3年草原建设项目开发任务为:改良草场2.6万公顷,建成人工草料基地8 600公顷,防护林700公顷。3年开发任务完成后,到1994年,开发项目区内新增牲畜饲养量为:羊22.95万只,牛1.37万头,新增生产能力为:肉类1 788吨,毛573.8吨。总投资为6 473万元,其中中央级农业发展基金3 000万元(有偿、无偿资金各占50%),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 914万元,群众集资1 519万元,其它资金40万元。 1991年棉花基地专项建设开发,安排在墨玉、阿克陶、库尔勒、尉犁4县进行。按照国家要求,其任务为开荒种棉6 700公顷,开发任务完成后,到1993年,开发项目区内新增棉花生产能力5 000吨。棉花基地专项建设总投资为3 319.4万元,其中中央级农业发展基金1 500万元(有偿、无偿资金各占50%),地方配套资金1 054.2万元,群众集资556.9万元,其它资金208.3万元。 (3)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 原计划安排5个项目,实际只启动了2项,这2项计划任务为:开垦宜农荒地4.6万公顷(净增耕地3.3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0万公顷,造林6 000公顷,草原建设4.2万公顷。3年开发任务完成后,每年增产粮食13.63万吨,棉花3.48万吨,棉花良种100吨,糖料49万吨,油料0.55万吨,肉类0.28万吨,干饲草20.6万吨。总投资为7.2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68亿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35亿元,农业开发专项贷款1.33亿元,单位自筹8 855万元,群众集资1.64亿元,其他资金3 987万元(不含世行贷款)。 ☚ 第六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二、指导思想、建设布局和组织管理 ☛
一、开发历程 一、开发历程根据干旱带片的实际情况,主导思想是通过大规模的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其开发方针是: “有水路走水路,没水路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水路”是指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灌溉农业; “旱路”是指兴修 “三田”(梯田、压砂地、沟坝地),发展旱作农业; “另找出路”指移民和劳务输出等。 干旱山区的开发工作分第一期前10年 (1983—1992年)和第二期后10年(1993—2002年)两个大的阶段: ☚ 第三节 干旱山区农业综合开发 (一)第一期前10年 ☛
一、开发历程 一、开发历程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庭院经济开发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 第五节 庭院经济开发 (一)起始发展阶段 ☛ 00028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