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历史沿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历史沿革

一、历史沿革

新中国建立以后,北京市级农业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所辖农村区域范围的扩大,而调整变化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至1957年)。1949年1月北平市和平解放,当年3月成立北平市人民政府郊区工作委员会,负责北平郊区农林生产以及民政、工商、文教、土地管理等工作。同年5月,中共北平市委成立市委郊区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党中央对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管理农业系统的党务工作。1952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郊区工作委员会和中共北京市委郊区工作委员会分别更名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农林局和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1955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农林局又更名为北京市农林水利局,其管理职能缩小,主要负责北京郊区农林生产和国营农场的管理工作;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也更名为市委农村工作部,其主要职能未变。这一时期,北京市级农业综合管理机构基本确立,党政两套机构,分工明确。
第二阶段(1958至1965年)。为适应经济建设和计划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北京郊区经济工作的综合管理和行业管理,195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工作委员会,作为市政府主管郊区工作的综合管理机构。1959至1960年,先后从北京市农林水利局又划分出5个市级专业局,即北京市水产局、北京市农垦局、北京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北京市气象局和北京市水利工程局,北京市农林水利局相应改名为北京市农林局。之后又进行了几次调整,1960年撤销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市农垦局,并入北京市农林局;1963年北京市水产局被撤销并入北京市农林局;1964年北京市水利工程局和北京市气象局合并组成北京市水利气象局,同年在北京市农林局企业处基础上又组建成立北京市国营农场管理局。至此,北京市级农业专业局整合为4个,即北京市农林局、北京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北京市水利气象局、北京市国营农场管理局。这一时期,北京市级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变动频繁,新建了一批市级农业专业局,初步形成了农业综合行政管理机构与专业行政管理机构相适应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
第三阶段(1966至1976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北京市党政机关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市级农业管理工作陷于混乱状态。1967年4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撤销了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部和北京市政府农村工作委员会,设市革委会农林组,党政合一,统管北京市农业和农村工作。1968年11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又撤销了北京市农林局、北京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北京市水利气象局、北京市国营农场管理局等4个专业局,合并成立北京市农业局,原4个专业局业务统一由北京市农业局管理。1972年7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北京市农业局,恢复北京市农林局、北京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和北京市水利气象局。这一时期,市级农业管理机构反复撤并,使北京郊区农村经济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第四阶段(1977至1995年)。“文化大革命”以后,1977年7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革委会将市革委会农林组改建为北京市农林办公室,仍是市委、市革委会综合管理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办事机构。1980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恢复了市委农村工作部(1989年3月改名为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林办公室只作为北京市政府的农业和农村办事机构。自此,北京市级农业综合管理机构重新确立,党政分工,各司其职。从1977年到1980年底,为适应加快农、林、牧、渔和乡镇企业各业发展的需要,北京市恢复、新建了一批市级农业专业职能局。1978年6月建立了北京市水利局和北京市气象局;1978年7月建立了北京市畜牧局和北京市水产局;1979年3月建立了北京市人民公社企业局,恢复了北京市国营农场管理局;1980年建立了北京市林业局;加上原有的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市级农业专业职能局共计9个。1980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发展,北京市级农业管理机构进行了较大的改革。9个专业职能局中,保留下来5个,即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林业局、北京市水利局、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市人民公社企业局(1984年9月改名为市乡镇企业局),这5个局强化了为农村经济服务的职能;4个专业职能局改组为总公司,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北京市畜牧局1980年7月改组为北京市牧工商总公司,1995年又改组为北京市华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水产局1983年12月改组为市水产总公司。北京市国营农场管理局1983年8月改组为北京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北京市农业机械管理局1983年3月改组为北京市农业机械总公司,1995年又改组为北京兴东方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这一时期,北京市级农业行政管理机构得到恢复、发展,并进行了改革。

☚ 第一节 市级农业管理机构   二、市级农业管理机构 ☛

一、历史沿革

一、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市的农业管理机构依据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而设置和调整。

☚ 第一节 市级农业管理机构   (一) 新中国成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一、历史沿革

一、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的陕西农村, 经济文化落后, 教育基础十分薄弱,90%以上的人是文盲。1949年, 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8%, 农村则更低。中等教育很不发达, 全省有34个县没有一所中学。学生中的工农子女很少。私塾在农村占相当大的比重。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时期 (1935—1948年)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
自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教育事业就在贫穷落后的黄土高原得到了迅速发展。边区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大力开展扫除文盲和学习文化活动。仅1937—1938年2月, 就在农村举办了3万多个识字班组,创办冬学619处。从1935—1948年, 坚持不懈地举办成人识字学校(班组)和开展冬学活动, 吸收广大少年和青壮年及妇女参加识字学文化。
同时, 边区政府积极增加和扩大小学及入学学生,倡导公助民办和私立小学, 并努力创办中学 (包括师范学校)和改造中等教育。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前, 仅有小学120所, 在校学生2000多名。当年, 边区政府就在全区建立了545所小学, 使万名儿童入学。到1948年底, 就恢复和创立小学6 930多所,入学儿童达31.2万多名。中学和师范学校发展到27所, 在校学生8 000多名。在这期间,边区政府制定教育方针、调整课程设置、编写课本教材; 组织教育巡视团、辅导员和集训教育干部, 分赴和派往各县指导和担任教育工作; 开展教育英雄和模范学生活动; 成立教育学会, 出版教育刊物, 开展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交流, 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于1948年底前, 还创办了延安大学和工业、农业、财经、医卫、通讯、艺术、司法、行政等专科学校 (院) 和职业学校。这11所高等院校, 以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学与用”一致的教学方针,4年里造就了2万多名各类人才, 培养出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并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干部和人才。
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 为培养初、中、高级干部, 先后成立了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军政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民族学院、女子大学、陕北公学等院校, 并举办了各类训练班。毛泽东同志曾为抗大题词: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为中央党校题词: “实事求是”。8年抗战期间, 陕甘宁边区为其他解放区训练了4万多名政治、军事干部。西北党校培养了县、区、乡、营、连级干部9 000多名。陕北公学从1938—1941年训练了13 000多名抗战的优秀干部。到1948年底, 青年训练班办了12期, 有1万多名毕业生奔赴各地, 走上革命工作岗位。
陕甘宁边区政府曾颁布陕甘宁边区 《小学法》《实施普及教育暂行条例》 和暂行的中学、师范学校《规章》, 以及陕甘宁边区各县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开支暂行办法和标准等法规条例, 把教育事业纳入法治轨道, 保证和促进了边区教育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 陕西农村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 第一节 农村教育   (一)稳步提高阶段 ☛

(一) 乡镇人民政府/1.苏北乡镇人民政府/2.苏南乡镇人民政府/3.建省后的乡镇人民政府/(二) 人民公社/(三) 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四) 村级政权机构或自治机构/1.改革开放前的村级机构/2.改革开放后的村级机构/二、乡 (镇) 人民政权建设/(一) 乡(镇)人民政府机构设置/(二) 设立建制镇/(三) 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三、村民委员会建设/(一) 村民委员会的任务/(二) 村民委员会的职责/(三) 村民委员会的干部选举/(四) 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五) 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成果

☚ 第二节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一) 乡镇人民政府 ☛
000307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