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科技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杨凌“周为邰国, 汉为邰县”, 是中华民族古农业和古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据史料记载, 早在4000多年以前, 这里的先民就由逐水草而居的渔猎游牧转为农耕, 而率民实现这个伟大转变的,是定居这里的有邰氏族部落首领姜嫄所生的儿子, 一位尧、舜时代名叫弃的农官后稷, 曾在此“教民稼穑”, 树艺五谷,使得渭水流域这块土肥水美的地方率先兴旺。以后稷为代表的传统农业, 在漫长的历史沧桑中, 推动着华夏文明的发展。到秦末汉初, 这里已成为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杨凌农科城襟渭 (河) 带湋 (水), 前挹太白(山) 之秀, 后负周原 (周朝遗址)之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境内东连唐太宗李世民之悬弧地建子沟,西靠隋文帝杨坚之泰陵。其地形北高南低, 且有头、二、三道塬不同地带, 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的科学实验。民国十八年 (1929), 关中大旱, 饿殍遍野。当时国民政府朝野一些有识之士和社会名流“建设大西北”、“开发大西北”的呼声纷起, 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戴季陶、焦易堂等人倡导和杨虎城将军的参与,于民国二十三年 (1934), 国民政府批准在杨凌建立了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学府——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1939年易名国立西北农学院, 1985年更名西北农业大学。嗣后, 附设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北平研究院西北植物调查所、国民政府中央水利实验处武功水工实验室、农林部西北区推广繁殖站、农林部西北役畜繁殖场以及血清制造厂亦相继成立, 使这个农业科技群体初现雏形。加之, 此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华战争, 华北、华东的院校纷纷内迁,而作为一所新建高校的西农, 又广泛延揽人才, 一批学术造诣高深, 社会声誉很高, 有志于建设大西北的科技名流, 如辛树帜、虞宏正、沈学年、王绶、涂治、路葆清、沙玉清、吴耕民、刘慎谔、盛彤笙、齐敬鑫、熊伯蘅、祁开智、李赋都、石声汉、周昌芸、李仪祉、粉刺 (德国人) 等, 从全国各地云集西农,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 坚持开展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事业, 从而为杨凌农科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杨凌地区农业科研、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和陕西省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先后在此建立了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原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学校 (原武功农业学校)、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原武功水工实验室)、陕西省水利学校 (原武功水利学校)、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原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陕西省、中科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林学院、陕西省林业学校、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等10个科研、教学机构。此外, 还附设有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西北农大分院、中国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农业部经营管理服务中心、林业部西北林业干部培训中心、水利部西北水利干部培训中心、西北黄土高原测试中心、国家级陕西杨凌星火培训中心、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6个省级农业学会等。从而使杨凌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集科研、教学、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教中心。
为了充分发挥这一地区科研、教学力量的整体科技优势,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 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 经中共陕西省委批准, 由驻地10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成立了以协调、交流、服务为宗旨的武功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协调委员会, 并先后投资建成了6 000多平方米的农业科学会堂和2 100多平方米的综合科技咨询服务大楼。为了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化综合服务功能, 改善科研、教学人员的生活、工作环境,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 成立了县级建制的杨凌区, 辖李台、大寨、杨村、五泉4个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 71个村委会, 122个自然村, 1.69万户。总面积94平方公里, 其中城区面积4.5平方公里。人口11.08万人, 其中以科教人员和大、中专学生为主体的城镇人口3.3万人。自科研中心和杨凌区建立以来, 国家和陕西省先后投入4 000多万元, 杨凌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城区 “四纵四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框架基本形成, 西农路、长青路两座公铁立交桥和一环路已建成通车, 电力供应与西北联网, 给排水工程基本配套, 邮电通讯迅速发展, 第一家开通了号称 “欧亚通讯大桥” 的西—兰—乌光缆线路, 市话、长话以及移动电话和寻呼通讯网络形成, 使杨凌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通讯达到快捷、无阻、优质、高效。后稷住宅小区已建成1.18万平方米, 并交付使用。学校、医院、影院、书店、商业网点、购物中心、有线电视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建设也有了相应改善。
经过50多年的建设,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 昔日在地图上都难以找到的杨凌这一农村小镇, 今日已发展成为院、校、所、站林立, 楼房栉比, 花草树木成荫, 四季葱笼, 拥有国家部委和省属11个科研、教学单位, 4 000多名科技人员, 万余名大中专学生和植物学、昆虫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古农学、栽培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工程、农业经济学、林业工程、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水利工程、水处理、河流泥沙工程学、农田水利学、水土保持学、水文学、土木建筑材料、工程测量、设计和施工以及食品科学等70多个学科、专业设置, 合理配套的全国唯一的农业科学城。并已经以中国著名的杨凌农科城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