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科技档案的初建和发展
1949—1959年,安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处于初建阶段。起初,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为了管好用好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治理淮河等工作中形成、积累的农业科技档案,普遍确定了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全省地市以上水利部门共积累、保管了9.5万卷册治淮、水文档案资料。安徽省水电厅收集、整理水利档案资料,并及时汇编治淮文集,定期编印《邻省兴修水利简况》,对治淮、兴修水利起了一定推动作用,被推选出席1959年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
1960—1966年,全省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普遍建立并获得初步发展。1960年1月,全国技术档案工作会议和《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颁布后,全省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全面开展起来。1961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安徽省水电厅科学研究所、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及农业高等院校重点抓了“建立专题技术档案”和“技术档案工作制度”。省直农口各部门加强了对所属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指导。至1965年底,全省县以上农业部门共建立科技档案室450个,配备专兼职档案干部820人,保管科技档案资料25万卷册。省水利、气象部门和宿县、阜阳、六安、芜湖、蚌埠、安庆等地市农业部门,采取边收集、边整理、边提供利用的办法,编制检索工具,编写参考材料,发挥科技档案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机构被撤销,档案保管设备被强占,档案资料遭受严重损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多年积累的20个大柜珍贵科研档案资料,被当作废纸出售,严重影响了后来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