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性球形火器。用紙布等作殼,内裝火藥及其他有毒、發烟物質,亦可摻入鐵蒺藜、碎磁片、小紙炮、地鼠(點燃後竄飛之小型火器)等,外塗瀝青、松脂等可燃性防潮劑。始以鐵錐烙透發火,後改爲點燃引信發火。用炮或人力抛至敵處,球體爆碎,産生燃燒、發烟、致毒與設障等功能。主以焚燒敵之城壘車船等,亦可殺傷與驚擾敵軍。創始於北宋初。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載有火毬、霹靂火毬、蒺藜火毬、毒藥烟毬、烟毬等多種。火毬類爲宋、金、元時主要火器,曾廣泛用於戰争。因其製造簡易,實用方便,故至明清仍裝備於軍隊。《宋史·兵志十一》:“〔咸平三年〕八月,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獻所製火箭、火毬、火蒺藜。”《清朝通典·兵十一》:“火器,大者曰礮……小者曰鳥鎗、曰火甎、曰火毬。”參閲明·茅元儀《武備志·火器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