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党委的建设
乡(镇)党委的建设和发展,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全省行政区划的变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的。乡(镇)党委的组建和沿革大体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9月,在“大跃进”中,花溪、遵义、德江、榕江、长顺等县(区),率先试办人民公社,建立了公社党委。年底全省各地相继撤销了区(镇)党委,组建比原区(镇)小的基层公社党委,将乡(镇)党支部合并,改建为管理区党总支部,隶属基层公社党委。
第二阶段,1959年4月,按照党的八届七中全会精神和中发(1959)367号文件《关于人民公社十八个问题》的规定,撤销了基层公社党委,将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把管理区党总支部改为公社党委。
第三阶段,1961年9月,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六十条)“人民公社规模应相当于原来的乡或大乡”的规定,把人民公社党委改为区委,按行政区划实行一乡一社,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人民公社(乡级)党委领导班子。1963年2月《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下发以后,按照“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则”适当缩小人民公社的规模,公社党委相应有所增加。
第四阶段,1969年8月,以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取代了党委。1972年4月,又重新建立人民公社党委。
第五阶段,1982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府”的决定,于1983年4月在龙里县冠山乡进行试点,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了乡政府和乡党委。到1984年5月,全省基本上恢复了乡(镇)建制,相继成立了乡(镇)党委直至现在。
为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重要的是把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建设好。
(1)选配好干部。这项工作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和标准也不尽相同。
1953—1956年间,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各县委从3个方面选拔干部:
❶选调部分青年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分配到乡(镇)工作;
❷根据中央、省委关于“大胆地、大量地提拔干部”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从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农民积极分子中提拔了一大批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村长和到乡政府工作;
❸在组建农业合作社时,民主选举正、副主任。这批干部在1958年底成立基层公社党委时,绝大多数都进了党委领导班子。
1962年,中央工作(扩大)会议(又称7千人大会)以后,各地认真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在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甄别工作政策界限十二条》,对“大跃进”、“拔白旗”、“反右倾”、“反瞒产”、“新三反”、“整风整社”等政治运动中,受过批判和错误处理的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了甄别平反,恢复了职务。
1963—1966年5月,各地贯彻中央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先在农村开展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务、清理工分为内容的“小四清”,以后又变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大四清”运动。乡(镇)一级干部中,不少人被批斗,受到党纪、政纪处分,造成了不良后果,一部分党委班子出现了不健全状况。
1970—1972年,在整党建党的基础上,按照“老、中、青”三结合的要求,调整乡(镇)党委领导班子,选配了一些“文革”中有“造反精神”的中、青年农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各地一方面狠抓干部政策的落实,平反了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四清”和“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恢复和安排了部分干部的工作;另一方面按照“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从部队转业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中挑选热爱农村工作,思想比较解放,有农业生产和管理知识的年轻人,充实加强乡(镇)党委领导班子,保证了农村改革的顺利进行。
1983年在机构改革中,各地对乡(镇)党委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排队。认为绝大多数成员基本上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他们兢兢业业为党为人民工作十几年、几十年,有的还作出了毕身的奉献。但是,从整体上看,相当 一部分干部是“土改根子”或是农业合作化、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四清)、“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有的班子整体功能比较差,运转也不够正常,不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对3 000多个乡(镇)党委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充实,给党委工作注入了活力。
为了顺利实现新老交替,深化干部制度的改革,在乡(镇)党委班子建设中,注意解决好3个问题。
❶对退下来的老同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进行妥善安排。对到退休年龄的办理退休手续;对不到年龄的身体比较好,又熟悉农村工作的担任调研员;对有专长的同志,安排其他工作;对党务工作比较熟悉的分配到七所、一站、一社任党支部书记。总之,让所有的干部各得其所。
❷大胆地在农村支部支书、民办教师、回乡知青、复退军人中选拔半脱产干部到乡(镇)工作或进领导班子,较好地解决了乡干部的来源问题。1985年省委明确规定,每个乡可以招聘5—8名干部,这不仅充实了基层干部队伍,而且为基层领导班子准备了后备力量。
❸从班子中选拔一些年纪较轻,又有培养前途的同志到地、县党校和农业生产管理的专门学校培训。经过几年努力,乡(镇)党委班子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规化,制度化,基本上改变了年龄大,文化低的状况。1990年底,乡(镇)党委正副书记的平均年龄39. 5岁,绝大多数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2)坚持乡(镇)党委如期换届改选。按照党章规定,按期进行换届改选,是党的组织制度的要求,也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措施。1959年上半年至1961年,全省各地先后成立了人民公社,并召开了党代会或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公社党的第一届委员会。1962—1966年6月,各地选举了第二届党委。“文化大革命”10年,基本上采用任命制。1980年后,特别是党的十二大之后,全省乡(镇)党委普遍实行了按期换届选举的制度。在换届选举前,注意了干部交流。
(3)实行责任目标管理。贵州乡(镇)干部的教育、培养、考核等工作,一直是由县委组织部统一管理。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干部队伍的迅速扩大,原来的“统管”方法已经不适应。1983年以来,各地本着“管少、管好”的原则,下放了部分管理权限,在管理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是对乡(镇)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察了解,采用每年由群众民主评议一次,评议结果作为各县组织部门使用提拔的重要依据。1986年以来,对乡(镇)干部实行责任目标管理。每一届乡(镇)党委,都要订出3年工作规划,要求每年都有新突破。在任期内要达到的生产任务、经济收入、计划生育、派购指标、党的建设等要同区委或者县委签订责任书,实行工效与奖金挂钩,每年底由上级检查评比,奖惩兑现,激励积极性。到1990年底,原半脱产干部、招聘干部有6 000多名转为国家正式干部。
(4)办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乡(镇)党委是农村基层组织,直接联系广大党员和群众。党委办事公道不公道,不仅是党员干部个人的作风问题,而且会影响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在群众中的威信。1987年全省农村整党结束后,各地乡(镇)党委把群众最关心的救济粮款的发放,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罚没钱物及用途,乡(镇)企业的盈亏,奖金分配,开发项目的论证、拨款以及项目建设情况等,定期如实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质询,作为一项整党的整改措施加以坚持。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决议》颁发以后,各地又进一步完善公开办事制度,防止强迫命令、独断专行作风,保持党的优良传统。
(5)做好乡(镇)党委书记的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全省各县从1950年开始,举办短期农训班,培训农会主席和村干部,每期15—20天,学习党中央关于农村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及农村互助合作的方针政策,为干部的来源打下了良好基础。1952—1956年,各县一方面挑选一些农村干部进专门学校,学习1—2年。另一方面就地开办文化扫盲班,有75%左右的乡(镇)村干部摘掉了文盲帽子。1958年各地普遍建立了“红专”学校,专门培训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促进干部走又红又专的道路。1962年党中央关于“重新教育干部”的指示下发以后,县委对基层干部主要采取以会代训方法,普遍进行轮训,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两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以整风的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思想认识,发展生产,巩固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1964年在整个干部队伍中,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建立了若干学习小组,还评选了学习“毛著”积极分子。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干部教育制度遭到破坏,培训终止。1972—1977年,各种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星罗棋布,学习毛主席语录形成热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有领导有计划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训方法有5种:
❶一次性脱产培训。分岗位培训和短期政治业务培训。岗位培训一般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安排,每期时间大约2—3个月;短期培训通常是15天左右,主要是由区委负责;
❷分段脱产培训。选派党委正副书记到县委党校培训,由学校拟定有指导性的调研提纲,让参加学习的同志,按提纲要求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再集中讨论,写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文章,进行评议,确定合格论文。培训时间有长有短,长的约半年,短的1—3个月;
❸业余自学。对有自学能力的同志,采取统一教材,统一布置,分科辅导,集中考试;
❹专题脱产培训。如民族政策、农经管理等专题培训;
❺岗位职务培训。每期3个月,由省委党校负责实施,有统一的教学计划,不仅学习政治,也学管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省乡(镇)党委正、副书记和正、副乡(镇)长分别轮训了两遍,曾被中央组织部列为全国的乡(镇)干部岗位职务培训的试点省。
全省现有乡(镇)党委正、副书记8 324人,有85%左右的干部接受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