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广东创办比较早的农科中等专业学校,有建于光绪32年(1905年)的崇实中学堂(1949年改名为高州农业技术学校);有1927年何香凝为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向爱国侨胞募捐、卖画得10万银元而创办的仲恺农业学校。以后各地陆续办了一批公私立农科职业学校,至1949年初共有学校23所,但同年底绝大多数已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全省恢复和创办中等农校20所,以后通过调整,中等农业学校开始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1956年招生达8260人,是广东中等农校开办以来招生最多的一年。1958年在“大跃进”影响下,掀起大办农校的高潮,这一年匆匆上马新办农校29所,连同原有农校共40所,在校学生达9 333人。1962年中专教育事业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大批学校解散下马,全省中等农校压缩为9所,在校生压缩为3 600人。1962年,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广东中等农校除继续培养全民所有制的干部外,还为集体所有制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学生由社队保送,经学校培养毕业后回到原社队。当年全省中专农校保送报考2 117人,录取240人。随着广东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十分迫切,中等农校培养规模无法适应,各地、县、公社纷纷兴办半农半读初级农校、农业职业学校、或农业技术学校。到1966年全省各类农校发展到77所,其中省、地(市)办的11所,县及县以下办的66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等农业教育受到严重破坏。1966年下半年全省中等农校先后停办,到1970年才逐步复办了梅县、肇庆、韶关、汕头、仲恺、惠阳、海南、高州、佛山等农校,新办广州市农校。但由于仍受到极左路线和错误思潮的干扰,特别是1975年,全省农校学习朝阳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经验,实行“开门办学”,实际上是课堂搬家,以干代学,致造成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很差。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农业中等教育健康发展。1978年改变“社来社去”的推荐保送招生办法,实行统考招生入学,学制由二年改为三年,毕业统一分配。随着农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中等农业技术教育也得到相应发展。1992年,全省中等农校发展到72所,其中,普通中专学校20所,成人中专学校52所(包括省属函授学校一所,省属广播电视学校2所,市县办农业技术学校49所)。在校学生达37 191人,其中普通中专学生11 4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