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革命军》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革命军》序 《革命军》序政论文。章炳麟著。写于1903年,收入同年5月上海大同书局出版的《革命军》一书,同年6月10日《苏报》转载。文中热情赞颂邹容敢于以“径直易知”的“雷霆之声”向整个封建势力宣战的革命精神,深刻揭示清朝统治阶级以封建思想为桎梏,以反革命两面派为武器扼杀革命的一贯伎俩。这篇战斗文章,滔滔雄辩,锋芒毕露,充分发挥作者考据之所长,借助丰富的历史知识,总结了近代革命失败的教训,说明革命舆论工作的重要,体现了这位“有学问的革命家”的本色。序文写得通俗易懂,结构严谨,与邹容《革命军》一书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同样发挥了很大的战斗作用。 ☚ 警世钟 绝命书 ☛ 《革命军》序章炳麟 蜀邹容为《革命军》方二万言,示余曰:“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不文耶②?”余曰:凡事之败,在有其唱者而莫与为和③,其攻击者且千百辈,故仇敌之空言,足以堕吾事实④。 夫中国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⑤,宰割之酷,诈暴之工⑥,人人所身受,当无不昌言革命⑦。然自乾隆以往⑧,尚有吕留良、曾静、齐周华等持正义以振聋俗⑨,自尔遂寂泊无所闻⑩。吾观洪氏之举义师(11),起而与为敌者,曾、李则柔煦小人(12),左宗棠喜功名、乐战事(13),徒欲为人策使,顾勿问其韪非枉直,斯固无足论者(14)。乃如罗、彭、邵、刘之伦(15),皆笃行有道士也(16)。其所操持,不洛、闽而金溪、余姚(17)。衡阳之《黄书》(18),日在几阁。孝弟之行,华戎之辨,仇国之痛,作乱犯上之戒,宜一切习闻之(19)。卒其行事,乃相紾戾如彼(20)。材者张其角牙以覆宗国,其次即以身家殉满洲,乐文采者则相与鼓吹之(21)。无他,悖德逆伦(22),并为一谈,牢不可破。故虽有衡阳之书,而视之若无见也。然则洪氏之败,不尽由计画失所,正以空言足与为难耳。 今者风俗臭味少变更矣(23)。然其痛心疾首,恳恳必以逐满为职志者,虑不数人。数人者,文墨议论,又往往务为温籍(24),不欲以跳踉搏跃言之(25),虽余亦不免是也。 嗟乎! 世皆嚚昧而不知话言(26),主文讽切,勿为动容。不震以雷霆之声,其能化者几何?异时义师再举,其必堕于众口之不俚(27),既可知矣。 今容为是书,一以叫咷恣言(28),发其渐恚(29)。虽嚚昧若罗、彭诸子,诵之犹当流汗祇悔(30)。以是为义师先声(31),庶几民无异志(32),而材士亦知所返乎(33)。若夫屠沽负贩之徒,利其径直易知而能恢发智识(34),则其所化远矣。籍非不文,何以致是也(35)? 抑吾闻之,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今中国既灭亡于逆胡,所当谋者,光复也,非革命云尔,容之署斯名。何哉? 谅以其所规画,不仅驱除异族而已,虽政教、学术、礼俗、材性(36),犹有当革者焉,故大言之曰“革命”也。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四月(37)。 〔注释〕 ①本篇选自《章太炎政论文选集》。《革命军》,邹容作。邹容(公元1885年—1905年),字蔚丹,四川巴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因写《革命军》被捕,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年仅21岁。《革命军》,写于1903年,是近代民主革命初期号召民众起来革命的一篇著名论著。②恣肆,无所顾忌。恶(wu勿),嫌。③唱,通“倡”,倡导。和(he贺),跟着唱,这里是响应。④空言,不切实际的言论。指反革命舆论。堕(hui灰),通“隳”,毁坏。实事,指切切实实的事业。⑤吞噬(shi是),侵吞。逆胡,指清朝统治集团。⑥工,精。⑦昌言,善言,直言。⑧乾隆,清高宗的年号(公元1736年—1795年)。以往,以前。⑨吕留良,崇德(今浙江桐乡)人,明清之际思想家。明亡,削发为僧,著有《维止录》,主张反清复明。曾静,湖南永兴人。受吕留良影响,曾派学生劝说川陕总督岳钟琪举兵反清,被岳告发,遭杀害。齐周华,浙江天台人。因作《为吕留良等独抒己见奏稿》被清政府杀害。正义,正理。指民族思想。聋俗,旧谓不辨美恶的世风。指安于清朝统治的社会风气。⑩自尔,从此。寂泊,无声无息的样子。(11)洪氏,指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12)曾、李,曾国藩、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人物。柔煦(xu绪),温顺。这里作贬义,卑顺。(13)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人物之一。(14)策使,驱使。韪(wei伟)非枉直,是非曲直。(15)罗、彭、邵、刘,指罗泽南、彭玉麟、邵懿辰、刘蓉,都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帮凶。(16)笃(du赌)行有道,品行纯厚,又有学问。(17)操持,掌握。这里指所信奉的。洛、闽,程朱理学。洛,指洛学。以北宋程颢、程颐为首的学派,因二程是洛阳人,故名。闽,指闽学。以南宋朱熹为首的学派,因他曾在福建的建阳(福建别称“闽”)讲学,故名。金溪、余姚,指陆王心学。金溪,指南宋陆九渊的学派,因他是江西抚州金溪人,故名。余姚,指明朝王守仁的学派,因他是浙江余姚人,故名。(18)衡阳,指王夫之,他是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黄书》,王夫之的政论著作,内容着重总结汉族统治者在民族斗争中失败的历史教训。(19)孝弟(ti替),孝,指顺从父母、先祖;弟亦作悌,指顺从兄长。都是儒家的伦理道德。(20)卒,终,结果。紾(zhen诊)戾,违反。(21)宗国,古代称同姓的诸侯国家。这里指太平天国。(22)悖(bei倍)德逆伦,违反封建的伦理道德。(23)风俗臭(xiu秀)味,指不好的社会风气。(24)温(yun运)籍,同“蕴藉”,含蓄不露。温,通“蕰”。(25)跳踉(liang良)搏跃,双脚跳动,挥拳搏击。这里指文字慷慨激昂。(26)嚚(yin银)昧,愚昧。话言,善言。这里指比较深刻的道理。(27)异时,将来。不俚,不通俗。(28)叫咷(tao桃)恣言,大声疾呼,畅所欲言。(29)惭恚(hui会),惭愧愤恨。(30)祇(qi其)悔,大悔。(31)先声,指革命前的舆论。(32)庶几,也许可以。(33)亦知所返,也知道回头。(34)径直易知,直截了当,通俗易懂。恢发智识,扩大见识启发觉悟。(35)籍(jie借),通“藉”,假使。(36)材性,指人的本性。(37)共和,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暴虐,“国人”起义,厉王出奔,由共伯和摄行王事,号共和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正确纪年的开始。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即公元1903年。 〔分析〕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上海出版了一本奇书。它既有层层深入的理论阐述,又有激昂慷慨的闿切陈辞;它旗帜鲜明地宣传推翻清王朝统治,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它大声疾呼地号召人们团结起来,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共和国而奋斗;它文辞浅显通俗,易晓易懂;它感情激荡昂扬,震撼人心;它文字简洁,全书只有两万多字。此书一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发行量高达100万册以上,从而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舆论准备之一。这部书,就是青年革命家邹容的杰作——《革命军》。 本文是章炳麟为《革命军》所作的序。全文分为五段。 第一段,由邹容的设问,提出了一个问题:“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不文耶?”邹容撰写《革命军》的目的,是为了发扬革命舆论的威力,使四万万处于“懦夫”地位的炎黄子孙,奋发图强,确立推翻清廷,反抗列强,建立共和的信心和决心。所以,他所写的文辞,犹如汹涌澎湃的洪流,一泻千里。然而,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都以“温柔敦厚”为原则,像《革命军》这样的作品,是不是会被人指谪为粗俗而没有文采呢? 第二段,作者就“革命舆论”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凡事之败,在有其唱者而莫与为和,其攻击者且千百辈。”极力强调了革命舆论的重要性。只有少数人倡导,没有多数人响应,事情就无法成功;而反革命舆论的猖獗,又往往会蒙蔽不少的人,使事情更难成功。因而,革命舆论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段,作者通过太平天国失败的历史教训,进一步论证了舆论的重要作用。作者把当时与太平天国为敌的人分为三类:一类是曾国藩、李鸿章等“柔煦小人”,即清王朝的忠实走狗;一类是左宗棠等“喜功名、乐战事”的人,据说太平军过湖南时,左宗棠曾去献谋献策,因不被采用,转而投奔清朝,反过来进攻太平军;一类是罗泽南、彭玉麟、邵懿辰、刘蓉等一批所谓“笃行有道”的文人,他们平日道貌岸然,甚至把王夫之的反清著作《黄书》放在案头经常翻阅,但到关键时刻,却成为清朝的走卒和打手,不惜抛弃自己的性命,与太平天国为敌。这些人为什么把是非曲直弄颠倒了呢?是因为受到曾国藩之流所制造的反革命舆论的影响。所以,作者做出了以下的判断:“洪氏(指太平天国)之败,不尽由计画失所,正以空言(指反革命舆论)足与为难耳。” 第四段,作者热情地赞颂《革命军》为革命舆论所作的重大贡献,从而正面地回答了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只有“辞多恣肆,无所回避”,才能发聋振聩,“为义师先声”——革命的舆论是革命武装斗争的必要准备。对于一般不了解革命的人,这种“雷霆之声”,可以激励他们为革命坚定信心而“无异志”;对于一些具有才能,但对革命认识不清的人,这种“雷霆之声”,可以使他们幡然醒悟,“亦知所返”;对于那些受清朝反革命舆论影响,甚至与革命作对的人,这种“雷霆之声”,有可能使他们“流汗祇悔”。至于《革命军》的“不文”,即不用传统的所谓“文采”,而用通俗的文辞写来,对于当时多数缺乏文化的劳苦大众,即所谓“屠沽负贩之徒”来说,是一件大好事。通俗的文辞能使他们“径直易知”,“恢发智识”,易于引导他们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来,因而作者认为“所化远矣”。 这里,作者对过去的革命舆论进行了再认识,并且作了自我批评。作者认为过去宣传革命的文章,“往往务为温籍,不欲以跳踉搏跃言之,虽余亦不免是也”。也就是说,革命的舆论,应该用通俗的语言,毫无顾忌地大声疾呼,才能为革命事业大叫大喊,发挥威力。这是作者对《革命军》的重大贡献所作的进一步肯定。 最后一段,概述《革命军》命名的由来,为“革命”一词作出了新的解释。在古代,“革命”指的是改朝换代。封建统治者认为皇权“受命于天”,皇帝就是“天子”,朝代的更迭就是天命的变革。而《革命军》所讲的“革命”,不仅要推翻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民主的共和国,而且还要在“政教、学术、礼俗、材性”等各个方面,进行一次彻底的社会变革,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此“大言之曰‘革命’”。据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这一代革命者的远大目标和雄图大略。 《革命军》是一本宣传民主革命的书,但这篇“序”,却不是从概述全书的内容来进行评论和介绍,而是从《革命军》写作的“叫咷恣言”的特点,深入地阐述革命舆论的重要作用;从《革命军》命名的由来,具体地阐述社会革命的重要意义。这样,“序”与全书相辅相成,发挥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宣传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章炳麟与邹容的革命友谊,也以《革命军》一书而达到了最高峰。 1902年邹容留学日本时,就参加了反清的革命斗争,酝酿写作《革命军》。1903年,俄国出兵侵占我国东北,邹容与留学生们奋起抗争,受到清政府驻日官员的阻挠。邹容忍无可忍,愤然剪去了清政府在日监督留学生的官员姚文甫的辫子,辍学回国,到上海参加章炳麟执教的爱国学社,并完成了《革命军》全书的写作。 这一年,章炳麟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保皇派的谬论,斥责光绪帝为“载湉(光绪名)小丑,未辨菽麦”;并在《苏报》上发表了《革命军序》,鼓吹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掀起了巨大的革命浪潮。清政府卑劣无耻地勾结帝国主义,由租界当局出面,逮捕了章炳麟。邹容为了救护同志,挺身而出,自动投案。章、邹二人在狱中坚持斗争,在会审公堂上继续宣传革命,成为生死与共的刎颈之交。 1905年4月3日,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迫害下,邹容死于狱中,其时刚刚二十岁。 《革命军》序蜀邹容为《革命军》①方二万言,示余曰: “欲以立懦夫②,定民志,故辞多恣肆③,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不文耶④?” 余曰:凡事之败,在有其唱者而莫与为和, 其攻击者且千百辈,故仇敌之空言,足以堕吾实事。夫中国吞噬于逆胡⑤, 二百六十年矣。宰割之酷,诈暴之工⑥,人人所身受, 当无不倡言革命。然自乾隆⑦以往, 尚有吕留良、曾静、齐周华等⑧, 持正议以振聋俗⑨, 自尔遂寂泊无所闻。吾观洪氏⑩之举义师,起而与为敌者, 曾、李则柔煦⑾小人,左宗棠⑿喜功名、乐战事,徒欲为人策使,顾勿问其韪非枉直⒀,斯固无足论者。乃如罗、彭、邵、刘之伦⒁, 皆笃行有道士也⒂。其所操持, 不洛、闽而金溪、余姚⒃。衡阳之《黄书》⒄, 日在几阁。孝弟之行、华戎之辨、仇国之痛、作乱犯上之戒, 宜一切习闻之,卒其行事, 乃相紾戾⒅如彼:材者张其角牙以复宗国;其次即以身家殉满洲; 乐文采者则相与鼓吹之⒆。无他, 悖德逆伦, 并为一谈⒇, 牢不可破。故虽有衡阳之书, 而视之若无见也。然则洪氏之败, 不尽由计画失所, 正以空言足与为难耳。 今者风俗臭味(21)少变更矣,然其痛心疾首、恳恳必以逐满为职志者,虑不数人。数人者, 文墨议论, 又往往务为蕴藉, 不欲以跳踉搏跃(22)言之, 虽余亦不免是也。嗟乎!世皆嚚昧(23)而不知话言, 主文讽切, 勿为动容。不震以雷霆之声, 其能化者几何!异时义师再举, 其必堕于众口之不俚(24),既可知矣。今容为是书, 一以叫咷恣言, 发其惭恚(25), 虽嚚昧若罗、彭诸子,诵之犹当流汗祗悔(26)。以是为义师先声, 庶几民无异志, 而材士亦知所返乎!若夫屠沽负贩之徒, 利其径直易知(27), 而能恢发智识, 则其所化远矣。藉(28)非不文,何以致是也! 抑吾闻之: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29),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今中国既灭亡于逆胡, 所当谋者,光复也,非革命云尔,容之署斯名,何哉?谅以其所规画,不仅驱除异族而已, 虽政教、学术、礼俗、材性, 犹有当革者焉,故大言之曰“革命”也。 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四月(30), 余杭章炳麟序。 (《章太炎政论文选集》, 中华书局1977年版) 注释 ①邹容——字尉丹,四川巴县人。17岁时去日本留学,参加留学生爱国运动,1903年逃归上海,参加“爱国学社”。1903年因写《革命军》被捕入狱。1905年病死于狱中,年仅21岁。《革命军》全书共七章,揭露清朝统治的腐朽,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主张,是一篇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著名政论。②立懦夫——使懦夫振作起来。③恣肆——无所顾忌,纵情发挥。④“然得无”句——得无,会不会。恶(wu),嫌弃。不文,缺少文采。⑤“夫中国”句——指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03年,约260年。逆胡,对清王朝的蔑称。⑥诈暴之工——软硬兼施之巧。诈,指伪善的欺骗。暴,指残暴的镇压。工,巧妙。⑦乾隆——清高宗弘历的年号(1736—1795)。⑧“尚有吕留良”句——乾隆以前,还有吕留良、曾静、齐周华等人用民族思想去触动愚昧的世俗,从那以后就无声息了。吕留良,明清之际的著名理学家,明亡后,削发为僧,主张反清复明。死后,因曾静案,被毁墓戮尸。曾静,受吕留良思想的影响,于清雍正年间派学生游说地方将领举兵反清,事发后被杀。齐周华,乾隆时因写《为吕留良等独抒己见奏稿》被杀。⑨聋俗——指对世事漠不关心的社会风气。⑩洪氏——指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11)“曾、李”句——曾、李,指曾国藩、李鸿章,二人都曾领兵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柔煦,柔顺温和,这里指奴颜卑膝的态度。(12)左宗棠——曾随曾国藩襄办军务,也曾镇压农民起义。(13)韪 (wei)非枉直——是非曲直。(14)“乃如”句——罗,指罗泽南;彭,指彭玉麟;邵,指邵懿辰;刘,指刘蓉。他们都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5)笃行有道士——指所谓品行纯厚、有道德的人。(16)“不洛、闽”句——洛,指洛学,北宋程颢、程颐兄弟为洛阳人,故称其学说为洛学。闽,指南宋朱熹的学说。金溪,指南宋陆九渊的学说。余姚,指明王守仁的学说。(17)“衡阳”句——衡阳,指王夫之,湖南衡阳人。《黄书》,是他鼓吹抗清的一部著作,曾被曾国藩当作向清廷乞讨权力的依据。(18)紾戾(zhenli)——违背,相反。(19)“材者”三句——意谓有才干的人张牙舞爪来颠覆自己同族人的国家,差一点的就以自己的身家为清朝殉葬,喜弄笔墨的人就对他们吹捧宣扬。(20)“悖德”二句——悖德,违背道德;逆伦,颠倒伦常。前者是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攻击,后者是作者认为替清政府效劳者是违反了根本伦常。作者认为逆伦是大事,悖德是次要的。而罗、彭、邵、刘之辈对此却不能明辨。(21)风俗臭(xiu)味——指社会风气。(22)跳踉(liang)搏跃——跳动的样子。这里指文字生动恣肆,慷慨激昂。(23)嚚 (yin)昧——愚昧。(24)不俚——不通俗。(25)“一以”二句——叫咷(tao)恣言, 大声疾呼、语言直率。叫咷,呼号。恣言,豪放的语言。惭恚(hui),惭愧怨恨。(26)祗(qi)悔——彻底悔悟。(27)利其径直易知——得利于它的直接了当,容易接受。(28)藉——如果。(29)攘(rang)窃——侵夺窃取。(30)共和——指周公、召公共同行政的年代,始于公元前841年,从那时至写作此文时共历2744年。这里的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四月,即公历1903年5月。 赏析 章炳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也是中国近代文坛上的“以文章排满的骁将”,他一生最大的业绩,是撰写了那些“所向披靡,令人神旺”(鲁迅《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充满革命激情、文笔犀利的论战文章,其中就包括《〈革命军〉序》。这篇文章对当时的文人产生了极大影响。鲁迅曾说过:“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牢。”(同上)《革命军》是辛亥革命前夕的一部宣传反对封建、主张民主革命的重要著作。邹容写完二万余言的《革命军》后,请章炳麟润色,章炳麟仔细阅读全文后,认为无须修饰,并为之作序。当时章炳麟虽仅36岁,但已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了。邹容仅是一名19岁的革命青年。章炳麟为一名普通革命青年的书作序,可见邹容的《革命军》的写作是非常成功的。鲁迅说:“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上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 《坟·杂忆》)陈天华在小说《狮子吼》第七回说《革命军》“此论一出,人人传颂。革命革命,排满排满之声,遍满全国”。为这样一部书作旗鼓相当的序,确非易事,如不是大手笔,定难胜任。章炳麟为《革命军》所作的序,与《革命军》一书相得益彰,是政论小品的典范。本文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气势充沛,锐不可挡而又仪容穆若,气自舒卷。这个特点的形成是与作者的文学主张和学养分不开的。从文学主张来看,作者认为:“凡议论者尚其明示,而不尚其代名。若云颜渊虽笃学,附冀尾而行益显。或云:足复王庭,垂铒虎口。其文虽工,而为雕刻曼辞矣。”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七)可见,章炳麟是主张用平实的议论说理而反对用铺张夸饰的方法来写议论文。同时,他还主张议论文要“便俗致用”。这篇文章就体现了他的这些主张,写得观点鲜明、论据精当、议论平实、理足气盛,而不是劝百讽一、华而不实、观点模糊之作。从学养来看,作者也是一位学者,与这一身份相应,作者也没有因为充沛的气势、饱满的感情便使此文写得形同谩骂,过于剑拔弩张,而是有着学者的冷静分析和博通今古的旁征博引。因而也就使得这篇“斗士之文”同时又有了“学者之文”的特色,内里激情涌动而外表则显得“仪容穆若、气自舒卷”,“守己有度,伐人有序”(章炳麟语),显示了一种大家风范。 其二,条理缜密而又波澜起伏。本文开头先以邹容的话提出一个问题:《革命军》“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不文耶”?对这一问题,作者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先提出一个观点: “凡事之败,在有其唱者而莫与为和”,接着作者从清朝立国260年来的历史证明这一点,然后再指出当时为数很少的几个宣传反满的人“文墨议论,又往往务为蕴藉”、“主文讽切,勿为动容。不震以雷霆之声,其能化者几何”?由此说明所谓文的宣传于革命实在无多补益。相反,革命需要的倒是“所化远矣”的“径直易知”, “叫咷恣言”的所谓不文的宣传文字。于是作者得出结论: 《革命军》一书, “藉非不文”、“叫咷恣言”正是其能取得杰出宣传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就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回答了文章开头用邹容的话提出的关于《革命军》表现形式上“不文”的问题,对《革命军》“辞多恣肆,无所回避”和“不文”做了正面的肯定。最后一段辨析了《革命军》命名和内容的关系,并借此实现了《革命军》广泛、深刻的内涵。纵观以上论述,可见这篇序文写得条理缜密,结构谨严,而且在行文中有顿挫,有回旋,有波澜,有呼应,表现出作者谋篇布局上的匠心。 最后,本文文字虽然简洁、古雅,但又不失其畅达,没有作者有些政论文所带有的古奥艰涩的毛病,这也应是本文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 《革命军》序 蜀邹容为《革命军》方二万言〔2〕,示余曰:“欲以立懦夫,安民志,故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然得无恶其不文耶〔3〕?”余曰:凡事之败,在有其唱者而莫与为和,其攻击者且千百辈;故仇敌之空言,足以堕吾实事。〔4〕 夫中国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5〕,宰割之酷,诈暴之工,人人所身受,当无不昌言革命〔6〕。 然自乾隆以往,尚有吕留良、曾静、齐周华等持正义以振聋俗〔7〕,自尔遂寂泊无所闻。吾观洪氏之举义师〔8〕,起而与为敌者,曾、李则柔煦小人〔9〕,左宗棠喜功名、乐战事,徒欲为人策使,顾勿问其韪非枉直,斯固无足论者。乃如罗、彭、邵、刘之伦〔10〕,皆笃行有道士也。 其所操持,不洛、闽而金溪、余姚。〔11〕衡阳之《黄书》〔12〕,日在几阁。孝弟之行,华戎之辨,仇国之痛,作乱犯上之戒,宜一切习闻之。 卒其行事,乃相紾戾如彼。〔13〕材者张其角牙以覆宗国,其次即以身家殉满州,乐文采者则相与鼓吹之。〔14〕无他,悖德逆伦,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故虽有衡阳之书,而视之若无见也。 然则洪氏之败,不尽由计画失所〔15〕,正以空言足与为难耳。 今者风俗臭味少变更矣〔16〕。 然其痛心疾首,恳恳必以逐满为职志者,虑不数人。数人者,文墨议论,又往往务为温藉〔17〕,不欲以跳踉搏跃言之〔18〕,虽余亦不免是也。 嗟乎!世皆嚚昧而不知话言〔19〕,主文讽切〔20〕,勿为动容。不震 以雷霆之声,其能化者几何?异时义师再举,其必堕于众口之不俚,既可知矣。〔21〕 今容为是书,一以叫咷恣言〔22〕,发其惭恚〔23〕。虽嚚昧若罗、彭诸子,诵之犹当流汗祇悔。以是为义师先声,庶几民无异志〔24〕,而材士亦知所返乎。若夫屠沽负贩之徒〔25〕,利其径直易知而能恢发智识〔26〕,则其所化远矣。籍非不文,何以致是也?〔27〕 抑吾闻之,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今中国既灭之于逆胡,所当谋者,光复也,非革命云尔,容之署斯名,何哉?谅以其所规画,不仅驱除异族而已,虽政教、学术、礼俗、材性,犹有当革者焉,故大言之曰“革命”也。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四月〔28〕。 〔1〕本文是章太炎为邹容所著《革命军》所写的序言。1903年发表在《苏报》上。章太炎(公元1869~1936),原名炳麟,又名绛,字枚叔,太炎是他的号,浙江余杭人。近代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曾参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后脱离改良派,走上革命道路。多次被追捕、入狱。辛亥革命后,他丧失了当年的革命锐气,“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在苏州创办“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走上“尊儒读经”的道路。章太炎著作很多,基本上都收入《章氏丛书》。他在文学、史学、经学等方面都有深厚的造诣。 〔2〕邹容:字蔚丹,四川巴县人,中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家。因写《革命军》被拘禁入狱,于1905年4月3日被害于狱中,年仅二十一岁。《革命军》:写于1903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初期一篇号召广大民众起来革命的著名论著。方:将近。 〔3〕不文:没有文采。 〔4〕空言:不切实际的言论,这里指反革命舆论。实事:指切切实实的革命事业。 〔5〕逆胡:指清朝统治者。 〔6〕昌言:犹“倡言”。 〔7〕吕留良:浙江石门人,明清之际思想家。明亡,削发为僧,著有《维止录》,主张反清复明。曾静:湖南永兴人。受吕留良影响,雍正时曾派学生劝说川陕总督岳钟琪举兵反清,为岳告发,后遭杀害。齐周华:浙江天台人。乾隆时因作《为吕留良等独抒己见奏稿》而被清政府杀害。正义:公正的道理,这里指民族思想。聋俗: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的世风,这里指安于清朝统治的社会风气。 〔8〕洪氏:指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 〔9〕曾:曾国藩。 李:李鸿章。 柔煦:温顺,这里指卑顺。 〔10〕罗:罗泽南。彭:彭玉麟。邵:邵懿辰。 刘:刘蓉。这四个儒生都是曾国蕃镇压太平天国的帮凶。 〔11〕操持:这里指信奉。洛、闽:指宣扬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洛,洛学。北宋程颢、程颐兄弟的学说,他们都是洛阳人,故名。闽,闽学。南宋朱熹的学说,他曾在福建别称“闽”的建阳讲学,故名。金溪、余姚:指宣扬主观唯心主义的陆王心学。金溪,指南宋的陆九渊的学说,他是江西抚州金溪人,故名。余姚,指明朝王守仁的学说,因他是浙江余姚人,故名。 〔12〕衡阳:指王夫之。 他是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 《黄书》:王夫之的政论著作,内容着重总结汉族统治者在民族斗争中失败的历史教训。 〔13〕“卒其行事”二句:意为结果他们的所作所为,竟那样的相反。 紾戾,违背。 〔14〕“材者”三句:宗国,同民族建立的国家,这里指太平天国。三句意为:(他们之中)有才能的人就张牙舞爪地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指彭、刘),才能稍差的人就以自己的生命和家庭甘心为清朝殉葬(指罗、邵),那些喜欢舞文弄墨的人则拼命帮他们加以鼓吹。 〔15〕计画:谋划,计策。 〔16〕风俗臭(xiu)味:指不良的社会风气。 〔17〕温藉:同“蕴藉”,含蓄不露。 〔18〕跳踉搏跃:双脚跳动,挥拳搏击。 这里指文字慷慨激昂。 〔19〕嚚(yin)昧:愚昧。 话言:善言,这里指比较深刻的道理。 〔20〕主文讽切:用含蓄的话进行劝谏。 主文,指诗文不直陈而用比兴。 〔21〕“异时”三句:意为将来革命再度兴起,一定会由于宣传的不通俗而失败,这是可以预料的了。 不俚,不通俗。 〔22〕叫咷恣言:大声疾呼,畅所欲言。 〔23〕惭恚(hui):惭愧愤恨。 〔24〕“庶几民”句:也许可以使老百姓同心同德。庶几,差不多。 〔25〕屠沽:杀猪卖酒的小商贩。负贩:挑担零卖的小贩。 〔26〕径直易知:直截了当,通俗易懂。恢发智识:扩大见识,启发觉悟。 〔27〕“籍非不文”二句:假使文章不是写得通俗易懂,怎么能获得这样的效果呢! 〔28〕共和二千七百四十四年:即公元1903年。中国古代纪年,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作者用这个纪元,表示要推翻满清皇朝的统治而光复汉族的天下,所以不用清朝的纪元。 本文是章太炎为邹容《革命军》所写的序。《革命军》全书共有七章,从历史、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等方面,揭露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提出了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方案,内容颇为纷繁。但章太炎在序文中并未作全面的介绍和系统的评论,只是抓住了《革命军》作为“义师先声”的本质特点和“叫咷恣言”的风格特征,进行了论说,文章中心突出,分析精当。至于文中有否认人民群众力量的观点,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偏见,则是其时代的局限。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