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陋室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2),往来无白丁(3)。可以调素琴(4),阅金经(5); 无丝竹之乱耳(6),无案牍之劳形(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8)。孔子云: “何陋之有(9)?”

〔注释〕(1)馨: 香,指德行美好。《左传·僖公五年》: “明德惟馨。”(2)鸿儒: 大儒,博学者。(3)白丁: 白衣,平民。(4)素琴: 没有华丽装饰的琴。(5)金经: 古时用泥金书写经文的佛经。(6)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7)案牍: 官场文书。(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住草庐。成都少城西南有汉辞赋家扬雄宅,亦称草玄亭,因扬雄字子云,故称子云亭。(9)何陋之有: “有何陋”的倒装。《论语·子罕》篇: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鉴赏〕《陋室铭》全文仅八十一字,却脍炙人口。开篇,作者运用比兴手法引出陋室。作者以 “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来比喻陋室; 以“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来歌咏陋室的 “惟吾德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的名句,具有哲理性。紧接着,作者极写陋室的内外美景、人情交往及其乐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是写陋室门前内里的美景。一 “绿”一 “青” ,把陋室映衬得格外的别致幽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是写作者与朋友交往的情况,以显示作者不平常的身分和高雅不俗。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乐趣包含着封建士大夫的情调。这是不足取的。“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四句,作者极写自己身居陋室的乐趣。“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采用散行句式,正面写其安逸;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运用的是骈俪句式,反面写其逸豫。在散句与骈句之中,既有呼应,也有对照: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 ,“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 。其句式既整饬,又错综,颇富美的韵律。最后,作者又将自己的陋室比之于诸葛孔明南阳草庐、扬雄成都宅第,权作自慰和自勉。在写作艺术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对仗句,与开篇的比兴句遥相呼应,使短文的结构显得十分谨严。文章的最后结句援引孔子的“何陋之有?”是为了说明自身的志趣符合圣人之道。

《陋室铭》乃作者积极参加政治斗争失败后而又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产物。作者本是个企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从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到身居陋室,自然是苦衷难言。作者在《陋室铭》中思想矛盾也依稀可见: 一会儿说“阅金经” “无案牍之劳形”,一会儿又将自己身居陋室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比,看得出作者仍不甘寂寞。《陋室铭》既有作者不羡慕富贵荣华、不与当时腐朽的权贵同流合污、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的积极一面,也有自命不凡、清高脱俗的消极的一面。我们在鉴赏时要细加分辨。

《陋室铭》在写作艺术上也有特色。通篇押韵,是其特色之一。所以,全文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犹如脱口而出,毫无矫揉装束之态,充满了音乐美。造出精警名句,是其艺术特色之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名言佳句,脍炙人口,流传百世而不衰,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其三,引用典故和孔子之言,对起首的比兴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是一个极好的佐证。

字数:1381
姜汉林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781-783页.

《陋室铭》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1),孔子云:“何陋之有(12)?”

【注释】①选自《刘梦得文集》。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铭,一种文体,用以称扬、规戒或兼寓褒赞鉴戒之意。

②〔斯〕此,这。指示代词。

③〔馨(xīn)〕能散布到远处去的芳香。这里指德行的美好。

④〔鸿儒〕大儒,指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⑤〔白丁〕指不学无术之人或缺乏文化的人。

⑥〔调素琴〕调,抚弄。素琴,无弦的古琴。《晋书·陶潜传》:“性不能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⑦〔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

⑧〔丝竹〕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⑨〔案牍〕指官府的文书。

⑩〔诸葛庐〕诸葛亮住的草庐。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未出山前,曾隐居在南阳(今湖北襄阳一带)。

(11)〔子云亭〕即扬子宅。遗址在今四川成都。扬雄字子云,成都人,西汉辞赋家。

(12)〔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只引用“何陋之有”,即含有“君子居之”的意思。

【译文】山不在高低,有神仙就会著名;水不在深浅,有蛟龙就显示神灵。这小屋虽然简陋,但我的德行高尚却远近传闻。碧绿的苔痕布满台阶,青青的草色映进门帘。博学之士在这里谈笑风生,往来的朋友都是有知识的人。既可以弹奏无弦的琴,又可以阅读金字佛经。没有管弦乐曲扰乱心境,也没有官府文书劳神伤身。如同南阳的诸葛庐,又像西蜀的子云亭。孔子说过:“这有什么简陋?”

字数:830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40-341页.

《陋室铭》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陋室铭》

[原 文]

山不在①高,有仙则②名③。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④。斯⑤是陋室,唯⑥吾德馨⑦。苔⑧痕上⑨阶绿,草色入⑩帘青(11)。谈笑有鸿儒(12),往来无白丁(13)。可以调(14)素琴(15),阅金经(16)。无丝竹(17)之乱耳(18),无案牍(19)之劳形(20)。南阳(21)诸葛庐(22),西蜀子云(23)亭(24)。孔子云:何陋之有(25)?

[注 释]

①在:在于。②则:就。③名:名词用如动词,出名。④灵:名同用如动词,显灵。传说龙能兴云作雨,所以水中有龙便会显灵。⑤斯:此,指示代词。⑥唯:转折连词。然而,但是。⑦馨(xīn):散发得很远的香气。⑧苔(tāi):苔藓类植物。⑨上:名词用如动词,漫上。⑩入:映入。(11)青:与上句的“绿”形成互文,都是“绿”的意思。(12)鸿儒:博学的人。鸿,原是大雁,这里引申为“大”。儒,有学问的人。(13)白丁:原指没有功名的人,这里指没有文化修养的人。(14)调(tiáo):调弄,这里指弹奏。(15)素琴:没有雕饰的琴。素,朴实无华。(16)金经: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所以借金经代佛经。(17)丝竹:借指弦乐器和管乐器,再引申为奏乐声。以具体代抽象,也是常用的一种借代方式。(18)乱耳:使耳乱,使心里烦。乱,使……乱,形容词用如使动词。(19)案牍:案头的文牍,借指公务。以具体代抽象。牍,古代写字用的木片。(20)劳形:使形劳,使身心劳累。劳,使……劳。(21)南阳:今湖北襄阳—带。(22)诸葛庐:诸葛亮隐居的草庐。庐,村舍。(23)子云: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的字。(24)亭,指扬雄的玄亭。(25)何陋之有:即“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结构助间,作为宾语“何陋”提到谓语动词“有”之前的标志。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迁居)九夷。或(有人)曰;‘陋,如之何(怎能住)?’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 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著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就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然而我的品德使它散发出芳香。苔痕漫上台阶,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满眼青葱。(到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人里绝无粗俗浅薄的庸人。(在这里)可以弹弹素琴,读读佛经。既没有嘈杂的音乐令我耳根不净,也没有官府的公务使我身心劳顿。(它可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也可比)西蜀扬子云的茅亭。孔子(曾经)说过:有什么简陋的呢?

[鉴 赏]

这篇传诵人口的借陋室抒情的短文,只用了寥寥八十一字,就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品德情操,安贫乐道的志趣和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文章很讲究陪笔的运用,反复用相类似或相对立的事物,或从正面或从反面进行衬托。文章以正衬发端,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类比,烘托“陋室”不凡的原因——居住的是“德馨”之人,点出全篇的主旨:陋室不陋,在于室主的道德高尚。接着以优美清静的环境描写

烘托不陋的“陋室”和室主的高洁。然后以室主对“鸿儒”和“白丁”的截然不同态度作对比,暗衬出与室主来往的也无不是“德馨”的君子。再以“乱耳”的“丝竹”和“劳形”的案牍,反衬“调素琴,阅金经”的雅趣,显示出作者对勾心斗角的官场的鄙视和追求自我修

养的无限喜悦。篇末以诸葛亮、扬雄自况,以古之名庐名亭衬托今之陋室,再引孔子“何陋之有”的话作结,说明陋室的主人指归何在,与文章开头呼应,浑然一体。作者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而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后对“陋”字做了彻底否定。写法别致,构思精妙。

全文事中见理,景中见情,把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含蓄精炼,有很强的表现力。文章的语言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句式整齐中有参差,错落有致,不拘一格,便于吟咏。

字数:1570

[作者及作品简介]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曾任太子宾客,早年与柳宗元同属当时较进步的王叔文的政治集团,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也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著作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
《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为自己的居室写的铭文。陋室,室名,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用韵。
《全唐文》是一部唐代文总集,清嘉庆十九年(1814)董浩等编,共收唐五代作家三千余人,文一万八千四百八十余篇,并附有作者小传,是收唐文最多的一部总集。

刘禹锡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陋室铭》原文、注释和解析 - 可可诗词网

《陋室铭》

唐·刘禹锡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可以调素琴7,阅金经8;无丝竹之乱耳9,无案牍之劳形10。南阳诸葛庐11,西蜀子云亭12:何陋之有13!

1陋室:简陋的居室,这是作者对自己住室的命名。铭:一种用韵的文体,常刻于器物或石上,用于规戒和褒赞。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诗人,有《刘宾客集》。3斯:此。4“惟吾”句:意为我感到它品德美好。惟:语气词,无义。5鸿儒:大儒者,博学的人。6白丁:本指无官爵者,此处指无文化者。7调(tiao):弹奏。8金经:佛经。9丝竹:泛指各种弦管器。10案牍:指官场上的文书。11“南阳”句:指诸葛亮隐居南阳时住的草舍,此处喻陋室。12“西蜀”句:指西汉扬雄在西蜀的元亭。此处喻陋室。扬雄字子云。13“何陋”句:语出《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析点】 “铭”属骈文,句式要整齐对偶,内容要规戒与褒赞,多写得死板而无生气。独刘禹锡为此“铭”褒赞“陋室”,充满了诗情。

开篇使用诗词中常用的“比兴”手法,用山中之仙、水中之龙为起兴,引出陋室之“德”,又比喻陋室之“德”,自远而近,思路开阔,境界高远。“苔痕”、“草色”二句,几于五律一联,全是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苔、草本是两个名词概念,而加上一“痕”、一“色”,就化抽象为具体,绘景清晰明白,这是陋室外景;“上阶”“入帘”,拟人手法化静态为动态,外景引入室内为陋室增添生机;再加一“绿”“一青”点染设色更显陋室的闲雅清幽。二句为陋室中的人和事铺设了适宜的环境。写陋室中人及事虽甚为概括,却写出了读书人不与世俯仰的生活态度,自然也不乏自命清高的情调。最后请出未仕时的诸葛与子云,以其庐、亭喻陋室实是引其人为知己,此又自近及远,拓广了境界。结句用《论语》成句收束全文,不尽之意,耐人玩味。至于句式上长短错落之变化,又使此铭具骈文之美韵而无骈文之板滞。美哉! 诗人的咏室之铭!


《陋室铭》原文、注释、赏析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注〕 ① 馨: 香,指德行美好。《左传·僖公五年》: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亦见《尚书·君陈》。 ② 鸿儒: 大儒,博学者。 ③ 白丁: 白衣,平民。 ④ 素琴: 没有华丽装饰的琴。 ⑤ 金经: 古时用泥金书写经文的佛经。 ⑥ 丝竹: 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⑦ 案牍: 官场文书。 ⑧ 南阳诸葛庐: 诸葛亮在南阳隐居住草庐。 ⑨ 西蜀子云亭: 成都少城西南有汉辞赋家扬雄宅,亦称草玄堂,因扬雄字子云,故称子云亭,是扬雄著《太玄》之处。 ⑩ 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开篇几句从《世说新语·排调》“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翻出新意,运用诗歌中常见的比兴手法引出陋室。“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比兴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则比兴陋室之德。这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颇有哲理诗的精警和含蕴。

作者自远而近,次第写来,以并列句式造成顺流直下的气势,随后托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便觉妙语如珠,胜意迭出。这两句从《尚书·周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联想得来,强调以德自励,确为一篇之主旨与警策。

写陋室之陋是为了衬托室中主人之贤,而写室中主人之贤,正好说明陋室不陋。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以下写室之内外之景、室中人、室中事,句句扣住“陋”字,而又不离“德”字。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室内外之景,妙在精切地传出陋室的佳处,以诗的语言表现诗的意境。“痕”、“色”二字,变概念化的“苔”、“草”为可感、可视的具体形象。“上阶”、“入帘”,化静为动,写出“苔”、“草”的神态,又将外景引入室内,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机,洋溢一片盎然春意。而一“绿”一“青”,色彩鲜明,更映衬出陋室的闲雅、清幽与别致。这两句为叙写陋室中的人和事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人,侧重写与朋友的交往,借以显示作者身分的高贵和性情的高雅。作者《自左冯归洛下酬乐天兼呈裴令公》一诗云: “新恩通籍在龙楼,分务神都近旧丘。自有园公紫芝侣,仍追少傅赤松游。”这情景正堪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注。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句写室中事,表现身居陋室的雅趣,足见作者行事不陋。“调素琴,阅金经”,见出陋室生活之清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显出陋室生活之安适。一个超然物外、体静心闲的高人雅士形象呼之欲出。其中所叙的生活作风和精神境界在作者晚年诗作中时有反映: “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秋中暑退赠乐天》),“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这正与铭文中的“调素琴,阅金经”相谐合。作者写室中之人心闲体静,衬托他的勤于修德;而写他的勤于修德,则揭示陋室不陋、令名远播的原委。从句式上看,前二句散句单行,后二句骈俪偶对,骈散相间,颇具韵律美。从写法上看,一二句从正面说,三四句从反面写,正反结合,且“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又形成呼应和对照,颇见文思之巧。

最后引证古人、古迹、古语作结。把陋室比作诸葛孔明的南阳草庐、扬雄的成都宅第,意在自慰和自勉;援引孔子“何陋之有”,则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而省略上句“君子居之”只引下句,既呼应上文“惟吾德馨”,又隐含君子居住其内之意,妙在机趣横生,不露自炫之迹。上下古今,浑然一体,包含着无限的情兴和深长的韵味。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但能打破铭文句式整齐对偶、内容多为规戒与褒赞的局限,行文一波三折,回环往复,富有诗歌的韵姿和含蕴,确为短小精警的千古名文。

字数:1672
王少华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古代文学作品《陋室铭》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陋室铭》

《陋室铭》

唐文篇名。刘禹锡作。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一《婺州碑记》详载北宋政和年间郡民在龟头土城上发现本文刻石的经过:“《陋石铭》,不知在何所。政和中,郡民至龟头土城上茅棘中,见一颓石,其色如铁,面平可坐,因刮拭之,仿佛有字,题曰:《陋石铭》。唐刘禹锡文。……今其碑在明月楼”。释智圆云:“俗传《陋石铭》谓刘禹锡所作,谬矣。盖阘茸辈狂简斐然,窃禹锡之盛名,以诳无识者,俾传行耳。”(《闲居编》)近人于北山《〈陋室铭〉非刘禹锡作补证》(载《教学与进修》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和呼安泰《刘禹锡与〈陋室铭〉》(载《艺谭》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对本文是否为刘禹锡作,亦持怀疑态度。吴汝煜认为“智圆所论,未提出任何确切证据”,故不能据为定谳。《陋室铭》“是以石刻和碑帖的形式流传的。单就流传的形式而言,它的可靠程度就决不在刘禹锡的本集之下。”《婺州碑记》是王象之“记录本地的碑目,当出于亲眼所见”,“《陋室铭》见载于是书,足证其信实可靠”。“《陋室铭》为刘禹锡所作,还有一些内证。”“一是可以从他的经历中找到根据”,“二是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找到根据”(《刘禹锡传论》)。李如鸾指出:“近年来,有的人说,刘禹锡住过的陋室,相传在今河北省定县南三里庄”。“《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有刘禹锡本传,本传上记载,刘禹锡自己说他的籍贯在中山(“自言系出中山”)。由此看来,说刘禹锡的陋室在今定县,不是没有可能。如果这个传说可信,《陋室铭》一文当写在刘禹锡从政前的青年时代。不过刘禹锡从政前涉世不深,政治上没有受过挫折,是很难发出案牍劳形的慨叹、很难对遁世的佛学发生兴趣的。因此,我们认为本文写于作官的贬官时期,比较近乎情理”(《短小,精粹,隽永》,载《文史知识》1982年第6期)。本文主旨在于说明“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古文观止》批语)文章短小精练,清新别致。


《陋室铭》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刘宾客集》)

注释①德馨(xin)——德行美好。馨,香,引申为美好。②鸿儒——大儒,博学之人。③白丁——身着白衣之人,即平民。此指没有文化的人。④素琴——装饰朴素的琴。⑤金经——用泥金书写的经文。⑥南阳诸葛庐——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居住的茅庐。⑦西蜀子云亭——西汉文学家扬雄,字子云,成都有其故宅,亦称草玄亭。扬雄曾在此著《太玄》。⑧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赏析铭,最早是刻在碑石或器物上,用以颂赞或戒勉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文体。以某一具体事物为题创作的铭文,自先秦以降,不可胜数。《陋室铭》堪入其中的上上之选。

从形式上来看,这篇短文的语言、声韵、构思均有独到之处。就语言而论,上阶、入帘、谈笑、往来、调素琴、阅金经等写动作词组形象生动,具有一种流动之美;绿、青、白、素、金等修饰形容的词语色彩明快多变,构成一种色彩美。这与其它铭文追求警策质实,用语不失之板滞,则失之晦奥,令人感到乏味无趣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声韵的角度考察,本文大体上是通篇押韵,“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基本合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等等,不失为规范的对句。如将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稍加变动,本文则可称为一首便于吟咏的“陋室诗”。至于构思的独到,主要表现在开头与结尾部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开头,具有穿云破空之势,它身兼数职,一石三鸟。既似诗中的起兴,又是作者的议论,同时深寓哲理,故而受到人们的激赏。结尾的“何陋之有”,以其简捷的句式,斩截的语气,对全篇加以收束,颇有余味。全文以“陋”字为线索,将开头的成见、中间的描写与末尾的结论贯穿起来,行文既富于变化又归属于一,显示出作者超人的剪裁功力。

从内容上来看,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高洁心志和情趣。其中“惟吾德馨”是“中心词”(亦可称为“文眼”)。它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为人只要修持美德,自可忘却陋室之陋;二是居住者的美德可补陋室之缺,陋室可助居住者修德。为了申明这一思想,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反复加以阐释。文章在一开头,首先将山与仙、水与龙、陋室与德人放置一起进行类比(异类类比)、推论,用小山有仙、浅水藏龙的事实(仙、龙均系作者的虚构),来证实德人居陋室的可能性、合理性。由于“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的前提合乎情理,因之,德修声远的比附和推论是站得住脚的。但这几句的推论较为概括,于是,作者又从环境、人物、事务入手,具体描述了陋室的清雅不俗:陋室的处所绿苔生阶,青草遍布,是“境雅”;来访的宾客皆为“鸿儒”、绝无“白丁”,是“人雅”;陋室主人摒除俗乐、俗务,惟喜素琴、金经,是“趣雅”。有此“三雅”,陋室之不陋,便能使人了然于心。为了进一步说明“室陋德修”,作者干脆拉出“诸葛庐”、“子云亭”这两座千古名室与自己的陋室类比(古今类比),更加显示出陋室主人的胸怀、志趣的非同一般。文章的末尾直书孔子之言,更是补足题旨,深含寓意。可见,这篇文章重在表现作者注重品德修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和安贫乐道,崇尚恬淡的生活情趣。其中虽有自鸣清高之嫌,但主要还是显示出作者守操“独善”,以待大用的意向。因为,修德而求“馨”,显然是为了扬名,有名则有“用”。所列诸葛亮、扬雄和孔子,虽说均曾身居陋室,但“济世立功”是他们的共同思想(其中诸葛亮确实立了大功)。所以,本文的弦外之音乃是“入世”,如若解为“消极避世”似有不妥。

总的说来,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佳作,具有永久的魅力。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