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阿q正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阿Q正传》

《阿Q正传》

鲁迅(1881~1936)著。中篇小说,分章连载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上,署名巴人。1923年8月收入作者自编小说集《呐喊》中,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小说描写的是辛亥革命前后江南乡村小镇未庄的一个无业无产者阿Q,在赵太爷的巴掌下,失去了姓赵的资格;在赵秀才的竹杠下,失去求婚和出卖劳力的机会;于辛亥革命中,又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下,失去革命的幸运;在把总老爷的屠刀下,失去生存的权利。作者通过阿Q的悲惨遭遇,塑造阿Q这个具有无比强大的艺术生命的典型性格,并在小说中显示“个人历史”和“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高度一致性,从而摄录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人心史和民族的苦难史。作者说这篇小说“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大约是想暴露国民弱点。”(鲁迅《伪自由书·再谈保留》)阿Q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功典型。他的性格展现得最为充分的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它概括了人类社会一种带有巨大普遍性的心理结构。阿Q的悲剧象征着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苦难历史。《阿Q正传》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提出了唤醒国民,教育农民的总要课题。《阿Q正传》是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民族性格的具有社会史诗性的作品,它已经成为一部“必读的民族典籍”。

《阿Q正传》

《阿Q正传》akiu zhengzhuan

现代中篇小说。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作品通过阿Q的生活片断,从农民的角度深刻、尖锐地揭示出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问题,暴露、鞭鞑了国民的弱点,同时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突出塑造了阿Q这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阿Q是一个贫闲的流浪雇农,他无家无业,无社会地位,受尽侮辱与损害,然而他并无真正的愁苦,反倒悠然自得。阿Q的麻木不醒关键在于他身上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精神胜利法”。这成为阿Q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它的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往往以幻想中的胜利,来消除实际中所遭受的耻辱和失败;不愿也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讳疾忌医,死要面子,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遭到屈辱往往转向更弱小者去报复,以及惊人的麻木与健忘症等等。阿Q的这种病态性格,是民族病态的典型化,鲁迅对阿Q病态性格的批判意在揭露民族的劣根性。半个多世纪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成为自欺欺人、麻木守旧陈腐思想意识的代名词,足见这一典型性格概括力的深度与广度。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首先是艺术形象的高度典型化。作者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塑造了阿Q这个活生生的、呼之欲出的艺术典型,使其成为独特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体。作品还显示出强烈的讽刺色彩,在夸张、幽默等笔法之中,流露出深沉的忧愤意识和批判力量。在情节结构上,作品既继承了传统的传记和章回小说的某些特点,又有创新,作品由一系列相互呼应、彼此对照、前后暗示的生活故事,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作品还以卓越的语言艺术取胜。作者的叙述语言简洁幽默,人物的语言性格化,还大量运用了口语和反语,使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形象得以准确、生动地展示。《阿Q正传》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使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 《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 ☛
《阿Q正传》

《阿Q正传》

是鲁迅先生著名的中篇小说,同时也是鲁迅先生的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之一。《阿Q正传》最早是在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晨报·副刊》上分章刊载的,后于1923年收入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的小说集《呐喊》之中。《阿Q正传》共分为9章,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农村生活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汉阿Q 一生之中的几件事情。阿Q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甚至连名字也被人们忘记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悲惨的地位,使他备受凌辱,但他却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胜利法”来掩盖他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屈辱。阿Q在秀才家打短工时,因调戏秀才家的女佣人吴妈,而被秀才老爷赶出门来,为谋生计,他只好到城里入伙偷盗。当辛亥革命的大潮波及到未庄时,阿Q从县城跑回来。一向反对造反的阿Q,见远近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正当阿Q沉浸在对“革命”的幻想之中,却因秀才老爷家被劫案,无辜地被当做“革命党”抓入大牢,并最终被处决。作品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沉笔调,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并通过这一典型,揭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同时还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剖析了由于封建制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再加之宗法思想的毒害,而形成的落后的“阿Q精神”。作品正是通过阿Q的生活悲剧与阿Q的典型性格,揭露出当时国人的弱点,其用意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将“阿Q精神”当做一种带有极大普遍性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揭露出来,以引起麻木中的国人注意,从而达到唤起“民魂”的目的。《阿Q正传》在艺术表现方法上,运用了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运用政论、讽刺相结合的笔调,通过夸张、漫画等手法,揭示人物的灵魂,从而刻画出阿Q这一家喻户晓的典型形象。《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 伤逝   围城 ☛
《阿Q正传》

《阿Q正传》

中篇小说。鲁迅著。描写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小村镇未庄一流浪雇农的悲剧。共九章。前六章细致刻画深受统治阶级剥削、凌辱和封建思想毒害的主人公阿Q勤劳质朴、愚蠢自私,而又一味用自轻自贱、盲目自尊等“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的性格特征。后因“恋爱的悲剧”而断绝生计,终至沦为小偷。七至八章写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阿Q看到举人老爷恐慌万状,不禁对革命心向往之。尽管他“投降革命”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褊狭自私的特点,却也有真诚的一面。然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最后当赵太爷家发生抢案后,阿Q被革命党诬以“抢犯”的罪名抓去枪毙了。作者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通过阿Q典型形象的塑造及其命运的描写,高度概括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人的灵魂”,深入剖析了国民性的弱点,并进而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问题。作品以阿Q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且长于运用白描手法和幽默讽刺的文字刻画人物,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发表于1921年,后收进《呐喊》,至今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为世界文坛公认的杰作。

☚ 舒婷   女神 ☛

《阿Q正传》A Q zheng zhuan

The True Story of A Q→鲁迅 (Lu Xun)

《阿Q正传》

The True Story of Ah Q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