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闺怨》 - 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闺怨》 - 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偏说“不知愁”,是反起法。(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诗例】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解析】

喻守真论王昌龄《闺怨》作法时说:“首句偏说‘不知愁’,是反起法。”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都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总是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现象,因此,作家在创作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时也经常运用出人意表的矛盾的手法,造成相反而相成的效果,诸如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等等,都是作家经常运用的写作手法。从审美主体方面来看,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人们欣赏文艺作品也像观赏山峰一样,喜欢看那逶迤起伏,负势争高的参差峰峦。正因为这样,所以作家吟诗著文,经常采用“反起”正结的方法来咏物抒情,使读者初一寓目感到意外,而读过全篇,则又有尽在意中之感。

王昌龄的这首七绝,题目《闺怨》,一般说来,作品的标题可以画龙点睛地突出全篇的主题,那么,本诗是抒发闺中人的怨情的了,作者就应该处处围绕“怨”、“愁”、“忧”来写,可是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打破常规,“首句偏说 ‘不知愁’”,请看原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这两句写居于深闺中的少妇还不晓得什么是愁滋味,这是因为她年轻,经历的事少,阅世不深,如宋代词人辛弃疾所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同时,从诗的第二句可以断定,她还是一个贵妇人,享受的是锦衣玉食、高楼广厦,整天只是吃喝游玩。在美好的春天到来时,她要欣赏春光之美,于是她把自己着意地打扮一番之后,便登上“翠楼”(即青楼,古代贵族之家的楼房涂青色),以便“登兹楼以四望”,观赏那姹紫嫣红的春天景象。这两句都是极写这位闺中少妇不知愁的心理和行为。如果只看这两句诗,那真是与诗题《闺怨》大相径庭了。殊不知,这里的反起,正是为下文写怨、写愁蓄势,经过这两句的有力渲染,以反跌下文,才会使所抒之情更为深切,更为感人。这也就是将欲写怨,必先写喜的写作辩证法。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第三句是全诗的转捩点。少妇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满心想欣赏那百花齐放、群芳争艳的美景,以给自己增添更多的快乐,可却出她意外地陡然看到“陌头杨柳色”。“情以物迁”,眼前的景象使这个在闺中打扮和登楼时尚不知愁的少妇,一下子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面对依依杨柳,想到与结婚不久的丈夫折柳赠别、令人黯然销魂的情景;她也会想到古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句……这一切都促使她悲柳色于芳春,触动了她的离愁别怨。她开始懊悔让丈夫去从军杀敌了。当初丈夫怀着“万里觅封侯”的雄心壮志,离家到边塞去从军,少妇也想让丈夫去立军功,以求得夫荣妻贵,光耀门庭,所以没加以阻拦。如今杨柳青青,再看看那陌上一对对的情侣,才意识到与丈夫离别之苦。自己形单影只,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与自己一起登楼赏花,携手游春呢?这是个未知数。诗的卒章显志,到末句才写出闺中少妇之怨之悔,点明题旨,而且如绕梁之音,余韵无穷,给读者留下涵泳联想的余地。


《闺怨》 - 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可可诗词网

《闺怨》 - 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不作直写,而于第三句以“忽见”二字陡转一笔,全首生动有致。(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诗例】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解析】

一般而论,说起、结艺术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大体不差,但如姜白石所谓“一篇全在尾句”(《白石道人诗说》),方东树所谓“诗文以起为最难,妙处全在此,精神全在此”(《昭昧詹言》),将诗作的成败完全归之于起、结则也有些绝对。事实上,除了起、结之外,还须要有转折、顿挫与之搭配,才能使诗作获得成功与完美,发挥诗的抒情魅力。像王昌龄这首被誉为“绝句中之极品也”(《顾璘《批点唐诗正音》)、“闺情之作,当推此首第一”(黄生《唐诗摘钞》)的《闺怨》,除了起句自然巧妙,便是独到的转折功夫了。

题曰《闺怨》,却从“闺中少妇不知愁”写起,为后面的转折赴题埋下了伏笔。既然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也就毫不为怪了。为什么不呢?春暖花开,春风拂面,“最是一年春好处”,心情舒畅的少妇当然要不负大好春光,精心打扮、着意妆饰,登翠楼观赏大好春光了。倘若循此而下,此诗会成为一首不错的“喜柔条于芳春”的颂春之作。但诗人没有这样做,而是在第三句来了个“陡转”。这一转彻底改变了此诗的情感基调,转出了一首堪称极品的闺怨之作。

“忽见陌头杨柳色”,从叙事逻辑上看是承上而来,是登楼远眺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从情感逻辑上看则是对“不知愁”的根本转折,直接引出“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抒怨之句。律、绝多离不开转折,但转有顺转,有逆转,有缓转,有急转,此诗属逆转急转,仿佛黄河流经三峡,突遇险石当道,顿成“冲波逆折之回川”,非寻常意料所及。“忽见”之景何以会产生这样巨大的心理效应呢?关键在于那“陌头杨柳”并非寻常物,而是带有原型意象性质的伤别景观,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唐诗中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从折柳赠别的习俗到柳、留谐音的通用,无不表明着杨柳独特的文化意蕴。这种意蕴是那样的丰厚明确,以至于“不知愁”的少妇一见之下,马上便有了离情的苏醒,别绪的自觉,于是,一种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马上浮现了出来:“悔教夫婿觅封侯”,早知如今,何必当初呢?这也就是诗题所说的 “闺怨”之 “怨”。宋宗元谓“不知”、“忽见”四字“为通首关键” ( 《网师园唐诗笺》),诚为有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