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长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长发》(一)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二)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三)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四)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五)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不竦,百禄是总。 (六)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七)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注释〕 长发:篇名,祭天时所用,祭天时同时大祭成汤,伊尹从祀。 濬(jùn):明智。哲:富有智慧。 维:是。 长:常。发:发现、出现。 敷:治理。方:四方。 大国:大部国土。疆:划分疆界。 幅陨:幅员,版图。 有娀(sōnɡ):上古之国,相传有美女简狄。将:长大,丰满。 帝:高辛氏。子:指简狄。简狄生契。契长大后,任尧的司徒,受封于商,故又名商。 玄王:传说简狄吞玄鸟蛋而有契,所以契为玄王。桓:大。拨:治。 受:受封。达:政令通达。 率:履行,遵守。履:礼,指商礼。越:超过,走样。 视:视察。发:实行。 相土:契的孙子。烈烈:威风凛凛。 截:整齐,指海外诸侯一起臣服。 齐:与天的意旨一致。 降:谦卑。不迟:不怠。 日跻:每日增长。 昭假(gé):祭祀。迟迟:长久。 式:法式,榜样。九围:九州。 球:美玉。 下国:诸侯国,管辖国。缀旒(liú):做榜样。 何:承当。休:美名。 絿(qiú):急躁。 敷政:施政,推行政策。优优:仁政,怀柔政策。 遒(qiú):汇聚。 共:法度。 骏厖(mánɡ):庇护,保护。 龙:宠。 敷奏:这里意为显示。 (nǎn):恐惧。竦(sǒnɡ):害怕。 武王:指汤。载:开始。旆(pèi):出发,讨伐夏桀去。 虔:坚固,握紧。秉:执掌。钺(yuè):大斧。 曷:遏止,抵挡。 苞:树根部分。蘖(niè):树枝。指夏桀及其韦、顾、昆吾三属国。 遂:达,生长。 九有:九州。截:齐,归顺。 韦、顾:都是夏的盟国,韦在今河南省滑县,顾在今河南省范县。 昆吾:夏的盟国,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 中叶:指商代中叶。 震:威风。业:势力大。 允:诚。天子:汤王。 降:天赐,天降。卿士:大臣。 阿衡:伊尹号阿衡,名挚。 左右:辅佐。 〔鉴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前二部分古时都配有乐曲,而《颂》不仅有乐曲,还伴以舞蹈,是在祭祀时使用的艺术作品,内容是歌颂天帝和伟大的君主。《颂》有《周颂》、《鲁颂》和《商颂》三种。相传商纣王庶兄、宋国始祖微子后七世戴公时,大夫正考甫从周大师(乐官之长)处得到《商颂》十二篇,返回宋国后用以祭祀商先王。孔子整理、编辑《诗经》时只见到五篇,另外七篇已亡佚。《长发》原为祭天,但殷人以为其伟大的君主死后上天与天帝同在,因此此篇实为祭祀成汤,其贤相伊尹从祀。 汤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甲骨文称唐、太乙,又名高祖乙。他原是商部族首领,经十一次出征,陆续翦灭周围的诸侯国,最后一举推翻夏桀的暴虐统治,建立了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却是使用文字的第一个朝代。商代延续了五百余年,创造了相当复杂的甲骨文字、灿烂的青铜文化和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发展出足以同古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化相媲美的辉煌的古文明。尧、舜、大禹是传说中的圣王,而成汤才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个真实的杰出历史人物。 《长发》首先以崇敬的语气颂扬成汤的身世的不凡,追述其神圣而高贵的家系。开头二句“濬哲维商!长发其祥”以非常凝练的诗句概述了商人先祖品性的卓越超群,以自豪的口吻叙述商人在其早期就一直表现出特别优秀的精神,异象不断地预示着商人将创立无比伟大的事业。然后作者以亮色重彩描绘了商人始祖契的不同寻常的出生和彪炳千古的功绩。他是天帝让有娀氏之女简狄生出的。传说简狄呑玄鸟卵而生,这表明了当时仍处母系氏族社会、商人以玄鸟为图腾的历史信息。据《史记·殷本纪》,舜时契助禹治水有功,任为司徒,封于商,由此部族得名。《长发》还提到契的孙子相土,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可见那时商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其势力已达到海外。 《史记·殷本纪》记载,由契至成汤经历了十四代。《长发》以极其热烈的情感讴歌了成汤的卓越的品性,他的宏图大略,特别是他消灭夏朝的不朽功勋和受天下人拥戴的崇高威望。这些诗句突出地表现了成汤的谦卑、明智、勤政、宽容、沉着,以仁爱之心施政待人,显示出“不刚不柔”的特点。诗人最钦佩的是成汤的英勇和武功。诗篇描绘他在凶恶的敌人和危险的局势面前不震不动,不惊不恐(“不震不动,不不竦”),率领部队出发时,手握大斧,“如火烈烈”,所向无敌,相继战胜了韦、顾、昆吾等诸侯国,最终打败暴虐成性的夏桀,立下了赫赫战功,终于成就其盖世英名。这样,《长发》塑造了一个既勇猛无畏,又恪守道德的杰出的英雄形象。 世界上各主要宗教都精心打造其神谱,以引导人们顶礼膜拜。与此不同,儒家提出了一个由伟大的历史人物构成的圣人系统,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代表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是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这些人物不仅是儒家的观念和道统的化身,而且是民族灵魂的显现,他们的精神被视为中华文化的命脉所系。《长发》的诗句使这一系统中第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光彩夺目。成汤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革命的行动推翻暴君黑暗统治的英雄,是第一个以武力和勇敢精神维护正义、铲除邪恶的代表人物,《长发》凸显了成汤形象中的这一含义,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汤实际上开创了中国吊民伐罪的伟大传统,通过《诗经》、《尚书》等经典,吊民伐罪成了儒家传统以至中华传统的基本内容。“汤武革命”成了后世一切反对暴君行为的榜样和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后世中国所有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地推翻独夫民贼的黑暗统治的英雄人物都是成汤的传人。 《长发》长发其祥②。上天常常示吉祥。 洪水芒芒,远古洪水白茫茫, 禹敷下土方③。大禹治水定四方。 外大国是疆④,扩大夏朝拓封疆, 幅陨既长⑤。幅员从此宽又广。 有娀方将⑥,有娀氏国也兴旺, 帝立子生商⑦。简狄为妃生玄王。 玄王桓拨⑧,商契威武又英明, 受小国是达⑨,受封小国令能行, 受大国是达。受封大国能行令。 率履不越⑩,遵循礼制不越轨, 遂视既发(11)。遍加视察促实行。 相土烈烈(12),契孙相土真威武, 海外有截(13)。海外诸侯齐听命。 帝命不违,上帝之命不违抗, 至于汤齐(14)。代代奉行至成汤。 汤降不迟(15),汤王降生正当时, 圣敬日跻(16)。明慧谨慎日向上。 昭假迟迟(17),虔诚祈祷久不息, 上帝是祗(18),无限崇敬尊上苍, 帝命式于九围(19)。帝命九州齐效汤。 受小球大球(20),接受上天大小法, 为下国缀旒(21)。表率诸侯作典范。 何天之休(22),蒙天之赐美名传, 不竞不絿(23),不相争也不急躁, 不刚不柔,不强硬也不柔软, 敷政优优(24),施行政令很宽和, 百禄是遒(25)。百样福禄集如山。 受小共大共(26),接受上天大小法, 为下国骏厖(27)。各国诸侯受庇蒙。 何天之龙(28),蒙天赐与我荣宠, 敷奏其勇(29)。大施神威奏战功。 不震不动,不震惊也不摇动, 不不竦(30), 不胆怯也不惶恐, 百禄是总(31)。百样福禄都聚拢。 武王载旆(32),汤王出兵伐夏后, 有虔秉钺(33),锋利大斧拿在手, 如火烈烈,好比烈火熊熊燃, 则莫我敢曷(34)。谁敢阻挡和我斗。 苞有三蘖(35),一棵树干三个杈, 莫遂莫达(36)。没有一株枝叶稠。 九有有截,征服九州成一统, 韦顾既伐(37),诛韦灭顾扫敌寇, 昆吾夏桀(38)。昆吾夏桀也不留。 昔在中叶,从前中期国兴旺, 有震且业(39)。威力强大震四方。 允也天子(40),汤为天子诚又信, 降于卿士(41)。卿士贤明自天降。 实维阿衡(42),贤明卿士是阿衡, 实左右商王(43)。是他辅佐商汤王。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濬:古通“睿”。睿哲,明智。②长发其祥:常常显现其吉祥。③敷:布、施。方:四方。④外大国:指夏国邦畿以外的诸夏。⑤幅陨:即幅员。⑥有娀:古部族名,也是国名。将:壮大。⑦帝:上帝。立子:指立有娀之女子为高辛之妃。生商:指生契。因契受封于商,故言生契为生商。⑧玄王:即契。是商之后世对契的追尊之称。桓:威武。拨:《韩诗》作“发”,《周书·谥法解》:“刚克为发。”刚毅的意思。⑨达:通。指通达国情。⑩率履:循礼。履,借为“礼”。(11)遂视既发:《郑笺》:“乃遍省视之,教令则尽行也。”(12)相土:人名,契孙。烈烈:威武的样子。(13)截:整治不乱。(14)齐:俞樾《群经平议》:“齐当为济,《尔雅·释言》:‘济,成也。’”这句意为到了汤而王业成。(15)降:降生。不迟:恰当其时。(16)圣敬:圣明恭敬。跻:升,上进。(17)昭假:祷告祈福。迟迟:久久不息。(18)祗:敬。(19)式:法,执法。九围:九州。(20)球:美玉。一说,小球大球,犹小法大法。王引之《经义述闻》:“球、共,皆法也。球读为捄,共读为拱。《广雅》曰,拱,捄,法也。”(21)缀旒:表率。(22)何:通“荷”,承受。休:美善。(23)絿(qu):急。(24)优优:宽和。(25)遒:聚。(26)共:法。一说为玉。(27)骏厖(mang):庇荫、庇佑。(28)龙:通“宠”。(29)敷奏:施展。奏,进、用。(30)(nan):恐惧。 竦:惊惧。(31)总:汇聚。(32)武王:指契。 旆:大旗。(33)虔:坚固。 𨱆:大斧。(34)曷:通遏,止。(35)苞:本。指树桩。蘖:树木被砍后旁生的分枝。三蘖,喻比韦、顾、昆吾三国。(36)遂:生。达:长。(37)韦:国名,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国名,在今山东鄄城县东北。(38)昆吾: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39)震:威力。业:功业。(40)允:诚然。(41)降于:于为“予”之讹,赐给。(42)阿衡:商之官名,指大臣伊尹。(43)左右:辅佐。 [赏析] 这首诗据《诗序》说是“大禘也”。所谓“大禘”,就是指古代国王祭天而以自己的祖先陪享的一种仪式。此诗大约是商代在举行这种祭礼时所奏的颂歌。从诗中所叙的史事来看,主要是歌颂了商王朝的创建者——汤的业迹,因此历来研究者多谓这位陪享的祖先就是汤。但是,商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发源远在汤伐桀灭夏以前。据说商族的始祖名叫契(xie),曾任尧舜时的司徒,是著名的贤臣之一。商族给他们的始祖契追号为“玄王”。所以《荀子·成相》中有“契玄王”之说。汤据说是契的第十三代子孙契的后代中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叫相土,他是契的孙子。据说相土在夏代时“入为王官之伯,出长诸侯”,对商族的兴盛也作出过贡献。所以诗中也称颂他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可是从契到汤伐桀以前,商族大约只是中原的一个部族,也就是从前人说的诸侯国。只是到汤伐桀之后,才使商族成为声威煊赫的天子之邦。所以诗中着重地歌颂汤的业绩。 这首诗共分七章,第 一章是写商族的起源,其“有娀方将”一句,写契母有娀氏女吞燕卵而生契的神话,与《玄鸟》篇所述相同。第二章是写契和相土的功业。其用意在炫耀汤的“祖德”,说明他出身不凡。第三章是写汤的出生和品德。第四、五两章是叙述汤征服附近各族,使它们接受商族的领导和保护。第六章写汤征服夏族的过程,他首先征服了夏桀的三个同盟——韦、顾和昆吾,然后实现他伐桀的目的。第七章是颂汤而兼及他的辅佐伊尹。据 一些古书记载,商代祭祀汤的时候,同时要祭伊尹。此诗最后讲到伊尹,也说明它确是祭汤时的颂歌。 《长发》的写作时代,和《商颂》其他篇一样,学术界至今有不同的看法大致说来,有一种意见认为是商代人所作,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春秋初年宋国人正考父(孔子的祖先)所作。其实后一种说法与正考父的年龄及事迹不合,难于置信;前 一种说法从行文比《周颂》稍见流畅来说,似亦不无可疑我们认为这些诗最初大约是商代人所作,但后来恐怕经过春秋时人的加工和润饰,这也许较近情理。 过去的学者解释《诗经》,往往用儒家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因此往往把汤看成 一个神圣的君王,因此诗中对他的每一句颂词,似乎都成了万世不易的真理。其实,这是很大的歪曲,在我们今天看来,汤不过是一位奴隶社会初期的君主和征服者。他的历史功绩在于他对商族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从而为后来汉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的统一起了一定程度的奠基作用。我们不想抹煞他的历史地位,但无可否认的是:在诗中出现的汤,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征服者。但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形成过程,却往往是通过许多这种征服者来完成的。 在这首诗里,有些字句比较难懂,历来的注释者作了种种解释,似多不甚完满。如第四章的“受小球大球”和第五章的“受小共大共”。据旧注说“球”是玉;“共”是法。但玉是具体的宝物,法是国家的法令,二者并非一事,但从四、五两章的句法来看,两者必须是相同的或同类的事物。关于这个问题,章太炎先生在《菿汉闲诂》中曾认为“盖玉以班瑞群后,法以统制诸侯。共主之守,莫大于此”。今人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引证《逸周书·世俘》“矢圭矢宪”与此类比。在现在看来,玉和法令所以能相提并论,大约是古人在朝廷上往往“执圭”,“圭”是用玉或石所制,其作用是以此铭刻一定的协议或法令。古代的盟誓、法令等都是刊刻在石片上的,以便长期保存“受小球大球”、“受小共大共”,大约指汤征服了附近各族,使他们刊刻盟誓,永远臣属于商。因此汤就成了他们的盟主,自然要“为下国缀旒”(表率):“为下国骏厖”(庇佑者)了。 当汤征服了附近各族,就着手于灭夏而使自己成为“天子”的事业。他为了削弱夏族,先灭了韦、顾、昆吾。此诗第六章写的就是这史实。在这章中,汤的形象被渲染的最为突出:“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一副自恃武力傲视一切的架势。“苞有三蘖,莫遂莫达”,把韦、顾、昆吾三国比喻作夏朝这棵老树根上长出的三枝新芽,现在汤要灭夏,自然不会让它们生长茂盛,而要加以砍伐。这个比喻颇为生动和形象,也体现了汤这位征服者雄心勃勃、主宰着邻国的姿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鲜明地勾画出汤的形象来,还是很不容易的。当然,在此诗中出现的汤的形象并不像历来所说的“圣王”而只是一个野心很大的征服者。同样地,在第七章中写到伊尹,只用了淡淡几笔,而“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两句,却给人以深刻印象,感到汤的许多业绩中,都有着伊尹辅佐的功劳。 这首诗的音节也特别响亮,和诗的雄壮的内容颇为协调。据《毛传》说:“殷尚声”,意谓商代人祭神,重视乐声。大约正是这个原因,使《商颂》中的诗.音节都很和谐和铿锵悦耳。这首《长发》亦不例外。所以《商颂》中的诗,至今仍有人爱读。显然人们读这些诗,未必是欣赏其中歌颂“王”之“功业”的内容,而是欣赏其古朴的艺术成就。 《长发》濬哲维商,(一) 聪明智慧是商王, 长发其祥。(二) 长久陈现那祯祥。 洪水芒芒,(三) 洪水呀一片茫茫, 禹敷下土方,(四) 禹王开辟土地到四方, 外大国是疆。划分九州的边疆。 幅陨既长,(五) 福呀降得长又长, 有娀方将,(六) 有娀姑娘正少壮, 帝立子生商。高辛帝立她为妃子诞生商。 玄王桓拨,(七) 玄王英明又刚强, 受小国是达,(八) 和小国呀这样的交往, 受大国是达。和大国呀这样的交往。 率履不越,(九) 沿着大道没偏向, 遂视既发。(十) 巡视各地把教化扬。 相土烈烈,(十一) 相土赫赫多威武, 海外有截。(十二) 海外同心来归向。 帝命不违,(十三) 上帝的命令不违抗, 至于汤齐。直到成汤都一条心。 汤降不迟,(十四) 到了成汤不衰歇, 圣敬日跻,(十五) 德、智日日都上进, 昭假迟迟,(十六) 长久的呀放光芒, 上帝是祗,(十七) 一心敬奉那上苍, 帝命式于九围。(十八) 上帝命令他做九州的榜样。 受小球大球,(十九) 接受那小法规、大法规, 为下国缀旒。(二十) 为下属国家的表率。 何夭之休,(二十一) 承担着天下的美名, 不竞不絿,(二十二) 不谄媚,不骄狂, 不刚不柔,不示弱,不逞强, 敷政优优,(二十三) 推行政令多宽和, 百禄是遒。百般福气聚成团。 受小共大共,接受那小章则、大章则, 为下国骏厖。(二十四) 把下属国家保护着。 何夭之龙,(二十五) 承担着天下的荣誉, 不震不动,不震荡,不乱动, 不戁不竦,(二十六) 不畏惧、不惊恐, 敷奏其勇,(二十七) 充分表现那勇武, 百禄是总。百般福气聚一处。 武王载旆,(二十八) 汤王这就把兵发, 有虔秉钺。(二十九) 威武的持着那斧钺。 如火烈烈,火一般的多兴旺, 则莫我敢曷。(三十) 没谁敢把我抵抗。 苞有三蘖,(三十一) 一棵根有三个杈, 莫遂莫达,叫它们不生又不长, 九有有截。(三十二) 九州齐心归顺商。 韦顾既伐,既讨伐韦国和顾国, 昆吾夏桀。还有那昆吾和夏桀。 昔在中叶,(三十三) 从前在商的中叶, 有震且业。(三十四) 有军威又有功业。 允也天子,(三十五) 真是个呀好天子, 降予卿士。天赐给他好卿士。 实维阿衡,(三十六) 就是那一个阿衡, 实左右商王。(三十七) 就是他辅佐商王。 注 释 (一)马瑞辰:“按《说文》:𧆱,深,通川也。或作濬。古文作濬。又曰:叡,深明也。古文作睿。此诗浚哲并言,浚当即睿之假借。《广雅》:叡、哲并训智,是也。浚哲,犹言宣哲、明哲。《传》《笺》并训浚为深,失之。” 朱熹:“言商世世有浚哲之君。” (二)郑玄:“长,犹久也。……久发见其祯祥矣。” (三)毛亨:“洪,大也。” 陈奂:“芒芒,犹汤汤也。” (四)郑玄:“禹敷下土,正四方,定诸夏,广大其竟界之时。” 孔颖达:“王肃云:外,诸夏大国也。京师为内,诸夏为外。言禹外画九州境界。” (五)王引之:“今考全诗之例,如:我稼既同、决拾既佽、福禄既同、降福既多之类,首皆实指其物与事。幅陨既长,文义与之相似,句首亦当实指其所谓既长之事,不应空训之为广、为均、为圜也。幅读为福,陨读为云,古字假借耳。福云既长者,承上文长发其祥言之,福亦祥也。……言当禹敷下土疆理大国之时,商之福祥,既已长矣。下文帝立子生商,则福长之始也。云,语助也。” (六)毛亨:“有娀,契母也。将,大也。契生商也。” 陈奂:“将训大,谓长大也。契母有娥氏女简狄,长大配高辛氏,生子契。佐禹有功,尧立国于商,仍其始对旧号,故云: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也。” 马瑞辰:“此诗帝立子生商,亦谓立有娀之女子为妃而生契。因契受封于商,遂以生契为生商耳。” (七)毛亨:“玄王,契也。” 王先谦:“《韩》拨作发。曰:发,明也。……《释文》引《韩》诗文,盖以桓、发二字平列。训桓为武,训发为明,言玄王有英明之姿。” (八)朱熹:“达,通也。受小国大国,无所不达,言其无所不宜也。” (九)严粲:“王氏曰:循行无所踰也。钱氏曰:不越于道。” (十)陈奂:“发,行也。言巡视述职,已行其教也。” (十一)毛亨:“相土,契孙也。烈烈,威也。” (十二)郑玄:“截,整齐也。……四海之外率服,截尔整齐。” (十三)马瑞辰:“按帝命不违,即不违帝命之倒文,诗总括相土以下诸君,谓商先君之不违天命,至汤皆齐一。” (十四)马瑞辰:“按汤降二字倒文,承上至于汤齐言之。谓由先王以降及汤也。迟当读如礼义陵迟之迟。陵迟叠韵,或作陵夷。迟犹夷也。谓降至于汤,能不下夷也。……汤不下夷,而德又加进,故下即接言圣敬日跻矣。” (十五)毛亨:“跻,升也。” (十六)朱熹:“迟迟,久也。……以至昭假于天,久而不息。为上帝是敬,故帝命之,使为法于九州也。” 马瑞辰:“昭假与奏假,义近而殊。盖言其精诚之上达曰奏假,言其精诚之显达曰昭假。戴氏震曰:精诚表见曰昭,贯通所至曰假。是也。” (十七)陈奂:“祗,敬也。上帝是祗,言敬是上帝也。” (十八)毛亨:“九围,九州也。” 孔颖达:“盖以九分天下,各为九处规围然,故谓之九围也。” 陈奂:“式,法也。帝命式于九围,言上帝命汤王天下,为九州所观法。” (十九)王引之:“球、共,皆法也。球读为捄,共读为拱。《广雅》:拱、捄,法也。此承上文帝命式于九围言之,言受小事之法、大事之法于上帝,故能为下国缀旒,为下国骏厖,所谓式于九围也。然则小球大球,小共大共,谓所受法制有小大之差耳。” (二十)毛亨:“缀,表。旒,章也。” 陈奂:“古缀、表同义连文。……古𥦙旒旌旒,本作流。流所以章物,故引申之,即有表明之义,章亦表也。” 戴震:“缀者,悬缀于高,民所瞻望之谓。旒亦重饰,章美以示仪者也。言为下国仰而取法。” (二十一)朱熹:“何,荷。” 郑玄:“休,美也。……担负天下之美誉,为众所归向。” (二十二)马瑞辰:“按竞即争竞之义。……絿对竞言,从《广雅》训求,为是。争竞者多骄,求人者多谄。竞求二义,相对成文。” (二十三)陈奂:“敷与布通。” 毛亨:“优优,和也。遒,聚也。” 朱熹:“优优,宽裕之意。” (二十四)戴震:“骏厖,言恃之以为安也。上章言政,此章言勇。” 马瑞辰:“按如《传》《笺》训为大、厚,言为下国大厚,似为不词。且与前章缀旒,语不相类。窃考《荀子·荣辱篇》引作骏蒙,大戴将军文子篇引作恂蒙。骏与恂,厖与蒙,古并声近通用。《大学》恂栗,郑注:恂读为骏。《诗》狐裘蒙戎,《左传》作厖戎,是其证也。此诗当以恂蒙为正。恂读为徇,《吕氏春秋·忠廉篇》,高注:徇,犹卫也。是徇有庇卫之义。……蒙通作𢄐。《说文》:‘𢄐,盖衣也。’《广雅·释诂》:‘蒙,覆也。’幪即𢄐字之俗。为下国恂蒙,犹云:为下国庇覆耳。” (二十五)郑玄:“龙当作宠。宠,荣名之谓。” (二十六)毛亨:“戁,恐也。竦,惧也。” (二十七)陈奂《毛诗后笺》:“吴江潘受生云:‘不震不动,不𢄐不竦二句,当在敷奏其勇之上,与上章一律。’奂案:《家语·弟子行篇》引《诗》不戁不竦,敷奏其勇。是王肃本不误,此亦一证。大戴礼卫将军文子篇引同。” (二十八)陈奂:“《殷本纪》:于是汤曰吾甚武,号曰武王,是武王为汤也。” 王引之:“《荀子·议兵篇》《韩诗外传》引《诗》并作武王载发。《说文》引作武王载坺。引之谨案:发,正字也。旆、坺,皆借字也。发谓起师伐桀也。《豳风·七月》,《笺》曰:载之言则也。武王载发,武王则发也。” (二十九)马瑞辰:“按《说文》:虔,虎行貌。读若矜。徐锴曰:虎之行竞竞然有威。则虔之本义,原取勇猛。……有虔,正形容强武之貌。……《字林》:钺,王斧也。故王者亲征,多秉钺。” (三十)朱熹:“曷、遏通。” (三十一)朱熹:“苞,本也。蘖,旁生萌蘖也。言一本生三蘖也。本则夏桀,蘖则韦也、顾也、昆吾也。皆桀之党也。” 王应麟:“《通典》,滑州韦成县,古豕韦国。《郡县志》,顾城在濮州范县东二十八里,(《寰宇记》在县东南)夏之顾国。……《郑语》昆吾为夏伯,……韦氏注,……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传》曰,高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寰宇记》:禹自安邑都晋阳,桀徙安邑。”启华按:韦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在今山东省鄄城东北,昆吾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面。夏桀都城在今山西省夏县之北。 马瑞辰:“《方言》:‘达,芒也。’遂与达,皆草木生长之称。莫遂莫达,以喻三国不能复兴。” (三十二)朱熹:“而天下截然归商矣。” (三十三)马瑞辰:“按《传》以叶为世之假借。……下文允也天子,指汤。承上言之,则中叶宜指汤胙。盖自殷有天下言,则汤为开创之君。自元王立国言,则汤为中叶矣。” (三十四)马瑞辰:“按以中叶指汤言,震,亦可从《笺》训威。……《尔雅·释诂》:业,大也。有震且业,即言其有威且大耳。” (三十五)郑玄:“信也天命而子之,下予之卿士,谓生贤佐也。” (三十六)毛亨:“阿衡,伊尹也。” 马瑞辰:“段玉裁曰:伊与阿,尹与衡,皆双声,即一语之转。……阿衡,盖师保之官。特设是官,以宠异之。后以声转,而为伊尹。” (三十七)陈奂:“《尔雅》:‘左右,亮也。’助与亮同义。” 注 音 濬jun俊 陨yuan员 娀song松 拨bo剥 截jie结 跻ji基 缀zhui赘 旒liu留 絿qiu求 遒qiu求 厖mang忙 戁nan蝻 竦song悚 旆pei沛 钺yue月 蘖nie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