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采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颠。

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诗经·唐风》

这首诗的主题鲜明单一:劝君切莫听信谗言。

诗共三章,各以“采苓采苓,首阳之颠”“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作为起兴。苓是甘草,生长在低洼潮湿的地方,苦菜大多长于田野泽薮,而蔓菁则是种植在菜园里的。这三种植蔬都不是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的产物,在首阳山是采不到这些东西的。这样,诗歌的一开始就叙写了一种与实际相违背的虚假之事。故此,本诗的起兴,就不仅仅具有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开头、起韵的作用,它还与本诗的中心议题——谗言不可信, “人之为言(谎话。 “为”通“伪”),苟(诚、确实)亦无信”,发生了一种内在的相关与联比。

此外,本诗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通篇运用了重句、重章的结构方式,通过反复咏唱,造成一种摇曳多姿的格调风采,从而使诗人的苦心劝诫获得了缠绵动听的艺术效果:“舍旃舍旃(舍之),苟亦无然(不正确)。人之为言,胡得焉!”——别理他呀别睬他,那些全都是假话。有人专爱造谣言,结果又能捞到啥!


《采苓》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采苓》

 采苓采苓,采甘草呀采甘草,


首阳之颠。在那首阳山顶找。


人之为言,有人专爱造谣言,


苟亦无信。千万别信那一套。


舍旃舍旃,别理他呀别睬他,


苟亦无然。那些全都不可靠。


人之为言,有人专爱造谣言,


胡得焉! 啥也捞不到!



采苦采苦,采苦菜呀到处跑,


首阳之下。在那首阳山下找。


人之为言,有人喜欢说谎话,


苟亦无与。千万别跟他一道。


舍旃舍旃,别理他呀别睬他,


苟亦无然。那些全都不可靠。


人之为言,有人喜欢说谎话,


胡得焉! 啥也得不到!



采葑采葑,采芜菁呀路迢迢,


首阳之东。首阳山东仔细瞧。


人之为言,有人爱说欺诳话,


苟亦无从。千万不要跟他跑。


舍旃舍旃,别理他呀别睬他,


苟亦无然。那些全都不可靠。


人之为言,有人爱说欺诳话,


胡得焉! 啥也骗不到!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首阳: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②为言:谎话。为,通“伪”。③苟:诚、确实。④旃(zhan):之。⑤无与:不要赞同。



[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鲜明单一:劝君切莫听信谗言。


诗共三章,各以“采苓采苓,首阳之颠”、“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作为起兴。苓是甘草,生长在低洼潮湿的地方,苦菜大都长于田野泽薮,而葑菁则是人工种植在菜园里的。这三种植蔬都不是首阳山的产物,在首阳山是采不到这些东西的。这样,诗歌的一开始就叙写了一种与实际相违背的虚假之事。本诗的起兴,不仅仅具有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开头、起韵的作用,它还与本诗的中心议题——谗言不可信,发生了一种内在的相关。


此外,本诗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是:通篇运用了重句、重章的结构方式通过反复咏唱造成一种摇曳多姿的格调风采,从而使诗人的苦心劝诫获得了缠绵动听的艺术效果。

《采苓》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 四书五经名篇 - 可可诗词网

《采苓》

(一)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二)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三)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注释〕 苓:甘草。一释为虎杖,两者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首阳:山名,又称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境。巅:山顶。 为:通“伪”。为言:伪言,虚假的谎话。 苟:诚,确实。 舍:抛弃。旃(zhān):之焉两字的连读。 然:是、对、正确。无然,没有真实性。 胡:何,什么。 苦:苦菜。 与:赞同。 葑(fēng):芜菁,二年生草本植物。 从:听从。

〔鉴赏〕 本诗三章,在结构上相同。先以采集甘草的生产活动为兴,引起假话不可相信之论。然后,进一步说明假话没有真实性,务必加以抛弃。最后,提出从假话中将得到什么的问题,供人们思索。

人们论说事物的是非往往与他们对事物的态度、情感和利害计较纠缠在一起,并受到后者的影响。态度、情感和利害计较,会使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不愿认识事物的整体。也有人虽则了解事物的真相、全貌、始终和本质,但为着自己和所属群体、阶层、阶级、民族的利益,蓄意扭曲、中伤、丑化、诽谤、无中生有。这就产生了假话、谎言,诗的作者称作“为言”即“伪言”。

作者认为人的话语有真实,也有虚假。对于从他人处听到的话语,听到的叙说、感叹、议论,首先要辨其真伪、虚实,即“然”与“无然”。“无然”之话没有真实性,是一种实际上并无其事,造作出来的虚假存在,是无中生有的“为言”谎语。对于“人之为言”谎话,作者提出“无信”、“无与”、“无从”,加以“舍旃”。如此就能够不受蛊惑,也就能“舍旃”,将其抛弃。作者对“为言”的论说,不曾到此而止。他又提出“人之为言,胡得焉”的设问自诘句,感叹系之,供人们思索。这种思索可从四方面考虑。伪言的制造者,他要从中得到什么?伪言的中伤者,将会受何影响?伪言的受听者,所得到的又是什么?伪言的旁听者,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呢?既然作者未曾将“胡得焉”的主体锁定在特定方面,而一句假话无论受听者听从与否,都会对造作者、受听者、中伤者、旁听者的处境、利害、认识发生影响,在那个时代这已是社会的常识。那末,我们有理由认为“胡得焉”的主体包括这四者,当然还有这首民歌的创作者、歌唱者和听众。

《诗小序》的作者认为:“《采苓》刺晋献公也。献公好听谗焉。”这是将它视为政治诗。晋献公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他打击强族,尽逐群公子,张大公室。他又讨伐北狄、西戎,灭耿、霍、魏、虢、虞等国,由此晋渐强大。为传位给骊姬之子奚齐,迫使太子申生自杀,次子重耳、三子夷吾出逃,死后引起内乱。古代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都认为,这是他听信骊姬等人谗言的结果。至少从《诗小序》的作者提出此说时起,《采苓》即被视为是君王和官员防止自己偏听受谗的“圣人之教”,在历史上有深远影响,起过积极作用。南宋朱熹认可它的讥刺听谗,而否认是针对晋献公。《诗集传》说:“此刺听谗之诗。言子欲采苓于首阳之巅乎?然人之为是言以告子者,未可遽以为信也。姑舍置之,而无遽以为然,徐察而审听之,则造言者无所得而谗止矣。”在朱熹看来,《采苓》诗是古代首阳山附近居民对人间关系的一种总结。作为一种防止谗言破坏人与人关系的思想,用之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是十分有益的。《采苓》论说的道理来自民间生活。当晋献公信谗之时,很可能有人赋此诗;当晋乱平息,有人总结历史教训时,也很可能联系此诗。于是,有“刺献公”之说。它在历史上,对自上而下防止谗言,正确处理与亲属、邻里、朋友、同事、上下级等关系,都有着积极意义。

《采苓》在历史上还具有科学思想的价值。作者以在首阳山顶采苓、在首阳山下采苦、在首阳山东采葑,作为兴起说人世间的虚假不实之言,即认为首阳山顶无苓、首阳山下无苦、首阳山东无葑,也就是说其土壤环境条件,不适宜苓、苦、葑的生长。这是一种植物与其土壤环境相统一认识的具体表述。正是在此基础上,周代农学家提出“土宜”、“地宜”的学说。

从艺术上看,此诗三章句式十分严整,很有规律性,既富有美感,又极具表达力。每一章第一句都以采集可以食用的植物起兴,而且都是由重叠的两字构成,无论是诵读还是歌唱,都非常悦耳,具有音乐性。第二句都说同一座山——首阳山,前三字完全相同,只是第四字指明了山的不同地点,使人想见诗人满怀义愤,在山中转来转去,一面采集植物,一面思索着、在心中诅咒着说谎者、中伤者的卑劣行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三章的第三句完全一样,斥责说谎者,一再重复,痛快淋漓地宣泄着作者对造谣诽谤者的愤恨。第四句在三篇中稍有变化,从第一章的“信”,到第二章的“与”和第三章的“从”,作者的情绪越来越激烈,态度越来越坚决,心中下定决心同说谎者决裂,也希望别人同他保持距离,或者更进一步,不再与之交往。第五句到第八句三章又完全相同:弃之,弃之,真的不要听,这种说谎精,怎能得侥幸!反复讲述,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说谎者的鄙视。三章最后四句重复,反映了《诗经》作为歌词的特色。一而再、再而三地循环反复非常适合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不如此不能尽吐心中郁结已久、积聚很多的不平之气。《诗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诗经《采苓》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采苓》


劝人莫信谗言。
采苓采苓,(一) 采甘草,采甘草,
首阳之巅。(二) 在那首阳的山头找。
人之为言,(三) 他人捏造的话,
苟亦无信。(四) 你不要相信它。
舍旃舍旃,(五) 不理它吧不理它,
苟亦无然! 并不真是这样哪!
人之为言,他人捏造的话,
胡得焉? 怎能合情理呀?

采苦采苦,采苦菜,采苦菜,
首阳之下。到那首阳的下面来。
人之为言,他人捏造的话,
苟亦无与。你不要附和它。
舍旃舍旃,不理它吧不理它,
苟亦无然! 并不真是这样哪!
人之为言,他人捏造的话,
胡得焉? 怎能合情理呀?

采葑采葑,采芜菁,采芜菁,
首阳之东。在那首阳的东边寻。
人之为言,他人捏造的话,
苟亦无从。你不要听信它。
舍旃舍旃,不理它吧不理它,
苟亦无然! 并不真是这样哪!
人之为言,他人捏造的话,
胡得焉? 怎能合情理呀?


注 释
毛亨:“苓,大苦也。”
(一)马瑞辰:“苓为甘草,而《尔雅》名为大苦,则甘者名苦矣。”
(二)毛亨:“首阳,山名也。”启华按: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
(三)黄焯:“《释文》引或本,为作伪。”
陈奂:“为言即谗言。”
(四)陈奂:“苟亦无信,诚无信也。亦为语助。”
(五)朱熹:“旃,之也。”

注 音
舍she捨 旃zhan毡 葑feng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