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榆林地区东南部。北与榆林、神木相连,南与绥德、吴堡接壤,东与山西临县隔黄河相望,西与米脂相邻。县城距榆林市94.8公里。境内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23.9公里,面积2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0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9%。大部分地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最高海拔1339.5米,最低海拔675米,县城海拔894.4米。由于毛乌素沙漠风蚀南移和黄河沿岸强度水土流失,形成3个地貌类型区。北部为丘陵片沙区,地势开阔,梁峁宽宏,梁面上沙片断续分布,占总面积的30.4%;西南为丘陵沟壑区,地表破碎,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水土流失严重,占总面积的52.3%;东南部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谷狭沟深,基岩裸露,占总面积的17.3%。佳芦河谷的毛国川段,地势平坦,灌溉方便,是佳县的“粮仓”。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75天。年平均降水量395毫米,64%以上集中在夏秋两季,且多暴雨、冰雹。水系主要有佳芦河、五女河、坑镇河、乌龙河、阎沟河、车会河、螅镇河、店镇河等。其中佳芦河最大,由西北向东南穿过境中注入黄河,境内流程62.8公里,流域面积894平方公里。黄河流经县境东侧,流程73公里。秃尾河在县北端沿佳县、神木县境注入黄河。植物资源有谷子、马铃薯、糜子、高粱、玉米、豆类、蓖麻等5大类71种农作物种;有枣、花椒、柳、杨、槐、榆、臭椿、柠条等30余个树种;有远志、黄芪、黄芩、全虫、龙骨等180余种中药材,其中远志多外销,全虫较为有名。动物资源有驴、牛、羊、猪、鸡等饲养畜禽和狐狸、兔子、龟、蛇等野生动物。水资源较为贫乏,年径流量1.5亿立方米。全县人口22.69万,其中农业人口21.27万人,占93.7%。居民以汉族为主。辖佳芦、通镇、乌镇、坑镇4个镇和神泉、峪口、木头峪、螅镇、康家港、大佛寺、店镇、下高寨、刘家山、金明寺、兴隆寺、官庄、朱官寨、西山、朱家坬、王家砭、上高寨、方塌、刘国具、楼家坪20个乡。县人民政府驻佳芦镇。 佳县原名葭县(葭,为初生芦苇),以城西葭芦河两岸芦苇丛生得名。佳县在春秋时属白翟部落居住地,战国期间属魏国所辖,秦为上郡辖地。西汉惠帝五年 (前190)设圜阴县。后几度易名。北周保定二年(562)设中乡县。宋至道年间(995—997)被西夏占据,县废。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今县城所在地筑城堡,设佳芦寨。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设葭州,辖神木、府谷、吴堡等县。清乾隆元年(1736)降为不辖县的散州。辛亥革命后,1913年更名葭县。1944年元旦,成立葭县人民政府,归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1950年划归绥德专区,1956年隶属榆林专区,1958年撤销县制,并入米脂县,1961年10月又与米脂县分开,复设葭县。1964年因“葭”字生僻,改名佳县。 佳县是广袤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小山城,南北狭长,依山而建,东临黄河,西临佳芦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频繁而激烈的争战,自古就有“铁佳州”之称。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转战陕北,曾在佳县居住和工作过98天。毛泽东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发表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著作,并为中共佳县委员会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一面”。境内文物荟萃,名胜古迹繁多,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云道观、云岩寺等游览胜地。其中白云道观是我国西北道教中最宏大的古建筑群,也是陕北最大的道教中心,它保存了明清以来最丰富的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堪称古代艺术的一座宝库。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庙会期间,陕、晋、豫、宁、内蒙、甘等省区成千上万的游客商贾云集于此,朝山观景,交流物资,盛极一时。此外还有香炉寺、玉泉寺、凌云鼎塔等名胜古迹。 该县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三田”(水浇地、梯田、坝地)面积达到41.06万亩,人均1.9亩。有效灌溉面积2.75万亩。已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积1038.4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55.2%。有池塘、水库87座,库容89.23万立方米。建成抽水站775处,装机容量1.2亿千瓦。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绿豆、大豆、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红枣、烤烟、苹果、油料为主。年农业总产值10376万元,粮食总产3538.4万公斤。造林保存面积247万亩。枣林10.8万亩,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的5个乡(镇),100多个村,年产鲜枣750万公斤,产值1200多万元,是该县黄河沿岸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佳县红枣个大、核小、油性大、含糖多,营养价值高,畅销京、甘、宁、晋和西安等地,并打入国际市场。畜牧业产值303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2%。种草保存面积7.68万亩。有大牲畜1.8万头,猪4.6万头,羊14.6万只,年产肉345.5万公斤。这里是我国地方优良中型驴种“佳米驴”的主要选育基地,盛产于乌镇、坑镇等19个乡 (镇),饲养量为9700头,全国有20多个省、区来此引种,年出售1000多头种驴,收入200多万元。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799台,农机总动力3.21万千瓦。 全县有工业企业944个,职工5800人,工业总产值2020万元。县办工业主要有生物化学工业公司、造纸、印刷、农机、地毯和鞋帽服装厂等。生化公司是国内唯一生产环状糊精的厂家,年生产B—环状糊精100吨,行销北京、上海、西安,并出口日本。该产品荣获国家星火计划金奖,陕西省第二届科技成果洽谈会金奖,陕西省乡镇企业“秦龙杯”奖。乡镇企业2115个,从业人员1.26万人,产值3184.4万元。全县年加工马铃薯5000万公斤,生产粉丝、粉条、粉面800多万公斤,收入近100万元。 境内有3条公路干线通榆林、米脂、吴堡,有公路支线173条,通车里程1133公里。拥有各种机动车1200余辆。有黄河渡口13处,客货船28艘。1991年9月开始动工兴建的佳(县)—临(县)黄河公路大桥,预计1994年建成通车。邮程2050公里,68.9%的村庄通了电话,年报刊发行量为127.8万份。 全县有商业网点1966个,从业人员2033人。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073.5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149万元。年财政收入350万元。有高中2所,职业中学1所,初中16所,小学628所;共有教师2233人;在校高中学生1584人,初中学生6000人,小学学生2.6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5%。另有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所,电大教学班1个。有科技人员1660人,已授予各类技术职称1182人。建有电视转播台27座,卫星地面站5座。各类文化广播事业机构和娱乐场所齐全。有医疗卫生机构38个,医护人员434人,病床431张。有招待所、饭店39个,床位700余张。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68.5元 (家计调查为336元),农业人均占有粮166公斤,职工年平均工资1924.7元,城乡人均储蓄241元,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 佳县榆林地区辖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东临黄河,邻接山西省。北宋置葭芦寨(即今佳县),属石州临泉县。元符二年(1099年)升为晋宁军。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为晋宁州,属汾州;二十四年(1184年)改为葭州。元属延安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葭州为葭县,治所即今佳县,属绥德州,八年(1375年)复升为葭州,属延安府。清改为葭州直隶州,属榆林府。1913年改葭州为葭县,属榆林道,1928年属陕西省。1958年废葭县入米脂县。1961年复置葭县。1964年改名佳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