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孟诗大段相近,而体格又自微别。王清而远,孟清而切。学王不成,流为空腔;学孟不成,流为浅语。如此诗之自然冲淡,初学遽躐等而效之,不为滑调不止也。(李庆甲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

【诗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析】

诗的自然风格,一般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写景抒情真切自然,二是语言自然。写景时,在反映景物本来面貌的基础上,描绘出最生动精彩的画面,即得于自然景物的天然之趣;抒发感情,是纯真深厚的情感的由衷显露,即真情实感。这样的写景抒情毫不粉饰做作。如王维《山中》诗:“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分明是深秋时大山中多层次景物的生动图画,其中融入了作者的清幽闲逸的心情。

语言的自然,指用形象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准确地反映现实生活,不做作,不雕饰,不晦涩,无陈词滥调。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词语极自然,然而写出了优美生动的意境。谢宣城《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景色明艳如绘,然而词语是自然而工丽的,毫无做作之感。也可看出,自然同平淡质朴有所区别,自然不完全排斥工丽。

诗真正具有了自然的风格,就会呈现一种神韵,一种伴随诗的形象而强烈感染人的艺术魅力,如 “行云流水,文理自然,恣态横生” (苏轼《答谢民师书》),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给人以真实、清爽、馨远的美感。

平淡也是诗的艺术风格。周振甫先生说:“平淡不同于平庸和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平淡有思致’。……平淡正是这样,表面平淡,含蕴深厚。平淡的作品语言力求朴素,不做作,不雕饰,不尚辞藻,也要力求精练,正如王安石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内容精辟,深入浅出,好像平易,写时要反复推敲,是艰辛的,写定后容易看,容易懂。” (《诗词例话》)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也指出平淡的特点是“浑朴中出苕秀”,因为浑朴,所以显得平淡;因为苕秀,所以诗味绵长。平淡,在宁静中显示恬适之美,给人以美感享受。

平淡的风格,是高度的艺术才能经过长期艺术实践结出的果实,是得来不易的。梅圣俞《赠杜挺之》诗中说:“作诗无古今,欲选平淡难。”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东坡也曾说: “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 《与侄书》)

平淡根源于自然,是自然的升华。元好问《论诗》中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与苏辙书》),以独特的质朴平淡的风格倍受人们推崇。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这是陶渊明诗的艺术魅力所在。王维、孟浩然都对陶渊明有所继承,并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还说:“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这里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标准,那就是把自然与平淡结合起来的格调,也就是纪昀评孟浩然《过故人庄》所呈现的 “自然冲淡”。

《过故人庄》是一首极自然完美的诗作。诗在描述层次上是顺其自然的:故人邀至,开轩把酒,约秋赏菊,因而使人感到那么亲切;诗人安适田园,乐与田家为友的真挚情感也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诗人写景也是以极自然清淡的笔墨,勾勒渲染绿村环围、青山远斜的淡彩画面,有田园清新之趣。诗人的语言也似脱口而出,与田园的质朴气息交融着,笔笔自然,不见锤炼之痕。诗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绝妙的契合,将艺术美融入了诗的血肉中,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神韵充溢着,感染着人。

此诗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宽和淡泊。诗的写法“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中。”(闻一多语)这种与自然高度默契的宽和淡泊之美,也深化了自然之美,读来使人有一种恬适、淡远的感觉,好像淡到看不见诗;然而诗真实深挚的情境,朴质无华的诗句,又和人们是这般亲近,令人回味不尽,确是“语淡而味终不薄” (沈德潜《唐诗别裁》)。

正是孟浩然这种“自然冲淡”的风格,成就了他的诗名,“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至于这种风格,是靠深厚的功底和长期的艺术修养与实践才形成的,是达到了文彩完美之后转趋老练而来,并非一朝一夕径直可就。故纪昀告诫不要从表面学习仿效。清人吴乔也有这样的意见,他说: “诗忌闹,孟独静。诗忌板,孟最圆。……孟诗极平熟之句当戒。” (《围炉诗话》)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可可诗词网

《过故人庄》 -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情皆由境而生,诗境即诗情也。作此等诗,不可太拘,太拘则滞;不可太浑,太浑则虚。须要求来龙去脉,一气相生,方足以见诗情之真切。(刘公坡《学诗百法》)

【诗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析】

刘勰的《文心雕龙》有言曰:“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附外者也。”意谓作者写景抒情皆因有感而发,因而形之于文于诗,也就把自己的情怀抒之于外了,刘勰《文心雕龙》又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是说诗人有感于物、境(象)就会缘情而写景(“情动而言形”)。写景写境既要根据物境的图貌而“随物以宛转”,又要写出作者的心情,“与心而徘徊”。孟浩然的这首《过故人庄》可谓是一首“诗情皆由境而生,诗境即诗情”的典型诗例。

诗一入手从对面写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为全诗先规划了意境,也交待了写作本诗的动机:乃好友整备了一餐丰盛又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饭菜,邀请“我”到他位处“田家”(农村)的家中欢聚,“我”就欣然来到了那里。首句交代过访的起因,平平道来,未作丝毫文字渲染,但主人与客的投契有年和邀友之诚之挚已跃然纸面。二句言明受邀和就道至庄过程,删繁就简,一笔带过,而客与主的相交之深之淳的关系也就顺带点出。这里的“田家”二字,似不经意道出,但却系全诗“题眼”,为下文的诗境状绘规划了蓝图。这一开头,平静、自然,奠定了全诗诗境的气氛,也使下面诗句顺势流转而汩汩自出了。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写至故人庄尚未入其宅时之所见。只见树木葱笼,绿荫绵绵,环抱村郭。“绿树”句是漫收近景,一个“合”字,道出这一田庄幽雅而又勃勃生机的胜境,再驻足回望,只见远山含黛,斜斜一抹,使此村更旁得山灵之秀。这是写回窥、远眺。一个“斜”字,淡抹轻描,赋予了远山流动之势,且状绘出此地的形胜。“绿树”、“青山”本为静景,一“合”一“斜”则使它们极具了飘逸流走之势,使得这一“田庄”的生机盎然、景幽形胜跃然纸上。如此胜地,如此美景,赴良朋之邀,有 “鸡黍”之享,欢洽融融之情溢于言表。

果然,颈联就依序顺接,咏写宴饮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首句已明点此宴乃故人相邀的“鸡黍”之宴,并非“玉盘珍羞值万钱”的豪宴,作为“故人”的主客,只需“开轩面场圃”,打开饮宴外面对谷场菜园的轩窗,以拓充视野,使室中空气更加清新。“把酒话桑麻”,轻酌慢啜,以共同关注会心的话题来佐酒的场景也就顺势涓涓自出了。

我们细味本诗此二联,作者孟浩然的本意似不完全为吟诵农家生活的恬适,表达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而恐更多地是为一抒“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感慨,以排遣“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的落寞。如用本条目“因境抒情”来释本篇,尤其是此颔颈二联似更妥帖些。试想功名无望、“不才明主弃”、“恨无知音赏”的诗人,又长期生活在“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的窘困中,只好被迫在山水隐逸中打发岁月。当然适遇“故人”招饮,又身临这充沛自然田园之乐的“田家”之境,当自会滋欣悦之感,而笔端诗句,也就随境生情,怡人悦目了。

如此理解,则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更易体味了。如此胜景,如此适境,如此故人,如此谈资,岂可偶一享之,只当订以来日。于是不待主人相邀,就自定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约。这一自约,岂止是表明了主客的脱落形骸,相洽相欢的友情,对此境此景此情的心向往之当是更主要的。诗以此联作束,既就题作结,又寄意来日,真言已尽而意无穷了。

统观孟浩然这首五律,咏的是眼前景,用的是常见语,其章法安排也是依时序道来,但写得极富诗意。这与此诗所描写的田家生活的静谧、恬适和友人所给予的充满了质朴的浓情厚意的环境息息相关,正是由于这个环境才产生了如此恬淡亲切而又欣悦舒畅的诗情,当然也是因作者具有高度的写作技巧,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诗篇之中才产生了这一艺术效果。作者举重若轻,不拘执于设景表象,但句句皆露田家的恬静、畅适之美;又句句点实,读来均觉实境中蕴含着深厚的情味,不拘,不浑,不滞,不虚,一气相生,确是“章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使人鉴赏之余,定觉“造语平易,不加雕琢,而清胜之境,闲适之意,宛然在吾目中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要之,运用因境抒情法,必写好两“境”: 自然环境与人际环境。而这两 “境”不可太拘,太拘则滞——堆积沉闷。欲避 “滞”,必对两“境”进行精选,切勿一一罗列。又不可太浑,太浑则虚——虚浮笼统。欲忌 “虚”,必将“真切”之情流注“境”中。孟浩然《过故人庄》堪称因境抒情法的范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