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赤壁》 - 唐·杜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赤壁》 - 唐·杜牧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国时孙曹大战的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北临大江。然而杜牧并未到过此处。《赤壁》诗是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所作,黄州城外有赤壁矶,杜牧借此以咏叹赤壁之战的史事,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全诗四句,前二句是兴感之由,后二句因感慨而议论。 赤壁之战当中遗留下来一支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沙中,然而尚未蚀尽。诗人把它拿起来经过一番磨洗之后,才认出是前朝的遗物。由此而联想到历史的往事、英雄的成败,发出后二句的议论,慨叹周瑜的成功完全出于侥幸,意谓不是东风给他以方便,战争也就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说不定连二乔都要成为铜雀台中的俘虏。 这首诗艺术上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背面敷粉法。诗人认为导致周瑜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东风,然而他并不正面描写东风如何帮助周瑜取得胜利,而是从反面着笔,假使东风不给周瑜提供方便,击败南下的曹军,那么,孙氏霸业便会成为泡影,鼎足三分的局面也不会出现,历史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了。诗人只是将锋利的笔锋一转,就完全改变了战争的形势及周瑜在战争中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把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作用的赤壁大战的胜负归结为侥幸和偶然。清人赵翼说:“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瓯北诗话》)《赤壁》诗正体现出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的独到之处还在于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的往事,想到了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了赤壁鏖战中的重要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别致。然而在说完“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诗人并没有直言吴国的破灭,而是以两位女子的命运暗示战争的结局。这两位女子,一个是吴国前主孙策的夫人,一个是吴军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代表东吴的性命、东吴的尊严。她们的遭受屈辱,也就意味着东吴的灭亡。这一有力的反跌,词语蕴藉,别有风致。 杜牧生活在晚唐多事之秋,具有忧国忧民的热情与经邦济世的抱负,非常注重研究军事。曾在曹操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结合历代用兵的形势,重新注释《孙子》。还写了《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等军事论文,陈述他制服内忧外患的策略,有的意见还被宰相李德裕采纳。正因如此,他常以武略自诩,自负知兵。《赤壁》诗中的议论,正是他在军事上自负之情的自然流露,侥幸成功的议论,又使人隐约感到他对历史上的周瑜带有一点嘲讽的意味。因此我们会不由想到阮籍登广武城,观楚汉战场时发出这样的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杜牧的慨叹不也正是幸有东风,遂使周郎成名吗?自负之中又透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大概就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赤壁》 - 唐·杜牧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咏史诗的意思是说:在沙滩上发现了埋在里面的戟(一种古代的兵器),戟杆已经断了,而戟头上的铁还没有因年代久远而消蚀。经过磨洗之后,认出了是前代三国时东吴破魏时用的兵器。这就使自己想到,假如当年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的话,火烧赤壁就不能成功,就不会战败曹操(按:这里诗人只是就一事发议论,并非赤壁之战的史论),那么,大乔——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新嫂,小乔——赤壁之战东吴主帅周瑜的夫人,她们都要被曹操虏了去锁在河北临漳的铜雀台中了。诗人先由小见大,从戟头想到赤壁大战;又以小写大,以二乔发感慨。表面上看,好像在说周瑜不过是借“东风便”侥幸获胜,实际上意在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宋代诗评家许顗说:“孙氏霸业系此一举,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彦周诗话》)清代何文焕则批驳此种说法:“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二乔虽小,可以喻大。”(《历代诗话考索》)诗中可以而且应该借助典型事物,委婉地表达主题。身份高贵的二乔都做了俘虏,那江山自然保不住了。这符合创作与鉴赏规律。 这首诗不仅感慨了历史的兴亡盛衰,而且使人思考客观事物的消长变化,都随着一定的条件而变化。蜀魏吴三国鼎立,最后为曹魏获胜,可是在这过程中,双方有胜有败。赤壁之战,就是吴蜀联合击败曹军,固然吴蜀联合的策略是根本性的原因,而具体战役中利用东风之便借火攻得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给人的启示也就在此。 《赤壁》 - 唐·杜牧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咏史诗的意思是说:在沙滩上发现了埋在里面的戟(一种古代的兵器),戟杆已经断了,而戟头上的铁还没有因年代久远而消蚀。经过磨洗之后,认出了是前代三国时东吴破魏时用的兵器。这就使自己想到,假如当年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的话,火烧赤壁就不能成功,就不会战败曹操(按:这里诗人只是就一事发议论,并非赤壁之战的史论),那么,大乔——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新嫂,小乔——赤壁之战东吴主帅周瑜的夫人,她们都要被曹操虏了去锁在河北临漳的铜雀台中了。诗人先由小见大,从戟头想到赤壁大战;又以小写大,以二乔发感慨。表面上看,好像在说周瑜不过是借“东风便”侥幸获胜,实际上意在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宋代诗评家许顗说:“孙氏霸业系此一举,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彦周诗话》)清代何文焕则批驳此种说法:“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二乔虽小,可以喻大。”(《历代诗话考索》)诗中可以而且应该借助典型事物,委婉地表达主题。身份高贵的二乔都做了俘虏,那江山自然保不住了。这符合创作与鉴赏规律。 这首诗不仅感慨了历史的兴亡盛衰,而且使人思考客观事物的消长变化,都随着一定的条件而变化。蜀魏吴三国鼎立,最后为曹魏获胜,可是在这过程中,双方有胜有败。赤壁之战,就是吴蜀联合击败曹军,固然吴蜀联合的策略是根本性的原因,而具体战役中利用东风之便借火攻得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给人的启示也就在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