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赠从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赠从弟》

赠从弟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是刘桢的代表作。此诗一组三首,分别以“华叶出深泽”的蘋藻、 “终年常端正”的松柏和“奋翅凌紫霄”的凤凰为喻,赞美、勉励堂弟坚守节操,同时表现自己的壮怀豪情。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第二首。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起调之平稳、工整,迹近古诗十九首,历来为论者所称道。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工整中暗含着对立,平稳中蕴孕着激荡。挺拔独立的“松”与呼呼作响的“风”,一静一动,一形一声,一山上一谷中,两两相对,表面上看似平静, 实则松、风对抗之势已然蓄足。

蓄势既满,三、四句即以相同句式出之: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尖锐的矛盾冲突依然寓于工整的语句中,但诗人的激情已不可遏止,歌唱也就由平稳导向高昂。这里,两个副词“一何”(多么)连用,已使语气次第增强;两个感叹句迭举,更将诗情步步高扬。读后,我们可以想象那挺立于高山之巅的劲松与狂风拼搏的情景。

接下来是五、六句: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岁末天寒,最大的考验莫过于冰刀霜剑的威胁。前面写“风声”,这里又写“冰霜”,从无形到有形,从听觉到视觉、触觉,进一步表现出山松所处的艰难困苦的环境。 “惨凄”一语,便是对这恶劣环境给人的各种感觉的准确概括。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山松始终挺拔直立,绝不为任何困难所屈服。它“端正”而能“终岁”,持之以“常”,确乎是难能可贵的。较之三、四句,这两句在语势上要平缓得多, 但柔中有刚,以静制动,更能显示出山松不畏艰险的泰然英姿。这也正是诗的妙处。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在描述山松抗击风寒的情态之后,这两句结语,自问自答,深入揭示出其罹( li,遭受)凝寒(严寒)而不凋,披风霜仍劲健的根本原因。认识的深化,感情的升华,拓展了诗意,主旨也鲜明突出了。诗人所倾心赞美的,正在那坚贞不渝的本性、真骨啊。

张戒《岁寒堂诗话》论刘诗曰: “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这首诗通篇写松,当属咏物一类,而题目却是《赠从弟》,可见诗人“本不期于咏物”,只是借物抒怀,托物寄情罢了。叙述性、抒情性、哲理性融于诗中,这与屈原《橘颂》以来咏物诗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惟其如此,它才是一篇咏物佳作。除标题外,此诗不着一个“赠”字,却处处为“赠”而作,诗人赠予其堂弟的深情厚爱,尽在所咏之物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里。所以,从赠答角度看,它也是别具一格的好诗。

这首诗的结构严谨而自然。一、二句松、风并举,三句紧承二句下抑,四句则承首句上扬,五句再度下抑,六句再度上扬。下抑,把困难言足,上扬,把精神写透。七句以设问一提,又成跌宕之势,末句结语破题,点在主旨之上。古人作诗,讲求起、承、转、合,无非是追求诗行的波澜起伏。但这不是有意追求便可得到的。艰苦的环境与坚贞的品格,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诗人满怀强烈的感情表现了这一矛盾,诗行间才出现起伏变化。此诗的结构安排,正是出于表达思想感情和生活矛盾的考虑的。

此外,语言朴素,不重雕饰,却成熟自如,句浅意远,平淡而有思致,也是这首诗的可取之处。


古代文学作品《赠从弟》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赠从弟》

《赠从弟》

组诗名。共三首。汉末刘桢作。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六说:“细玩公干《赠从弟》诗,其人似不肯仕魏者,其品行高洁,大有过人者,公干不胜致羡焉,盖亦以自伤也。”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文选》卷二说:“此教以修身俟时。首章致其洁也,次章厉其节也,三章择其几也。‘峻骨凌霜,高风跨俗’,要惟此等足当之。”此三首诗全用比兴,分别以蘋藻、松柏、凤凰喻其从弟,有赞美与勉励的两重意思,希望他能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其实也是作者自况。三诗皆比喻贴切,风格遒劲。


名诗《赠从弟》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赠从弟》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亭亭: 高耸的样子。②瑟瑟:风声。③罹:遭受。凝寒:严寒。

【诗大意】 屹立于高山的松树,听凭山谷吹来瑟瑟的风。不管风势多狂多猛,松枝仍巍然挺立不动。眼下冰霜正凛冽凄寒,松树挺拔的身姿却常年端正。这不是松树不曾遭受严寒,而是它本性坚贞刚劲。

【赏析】 《赠从弟》是刘桢的代表作。原诗包括三首,分别以蘋藻、松、凤凰比喻其堂弟,赞美他坚贞高洁的品格。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这首诗名为赠答,其实更近乎咏物,但其咏物的本意又在于借对松柏的赞美,标举人的高风亮节,所以重点还在寄托上,是借物以喻人。

诗一开篇便写得笔力千钧,音调铿锵: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这个开头,显得很突兀,好像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一样,一下子推出一个在瑟瑟风中顶天立地的松树形象。这两句的用字也十分简洁有力,几乎没有对松树做任何其他方面的描写,而只用 “亭亭”点出它的坚劲端直,用“瑟瑟”风声交待松树所处的险恶环境,便把松树高标傲世的本性展现出来。这正是所谓刘桢诗“不由作意,气格自高”(皎然《诗式》)的地方。

如果说开头两句主要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境界,重在突现松树的高大端直,那么,三、四句则变换角度,主要表现松树与险恶环境的抗争,展示了一个富于动态的境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只见狂风呼啸之中,百草折腰,只有松树仍巍然挺立,这一“盛”一“劲”的强烈对比,充分显示了松树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的坚贞品格。这两句的描写方式和上两句也不大一样。上两句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写得自然浑成;而这两句却是以感叹的句式直接发出抒情式的赞叹。以一“一”字在语气上掀起波澜,以一 “何” 字表现人所受到的强烈震撼,真是字字峭拔刚劲,气势激宕。

接下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两句,在用笔和行文上又是一转。上两句从风盛松劲的抗争性上落笔,写得笔力跌宕刚劲;这两句则着眼于众芳摇落、万木萧疏的岁宴严寒时节,松树始终一身正气,刚直不屈,主要进行正面描写,故语气有所平缓,但读来又仍能给人以力透纸背之感。

最后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收束全诗,直接点明松树之所以能“亭亭”立于山巅,能于狂风中愈加劲直,能经历“惨凄”冰雪的摧残,不是它逃脱于世外,不曾遭受风雪严寒,而在于它具有坚贞不渝、刚直不屈的高风亮节。这两句一问一答,既在行文上造成波澜,避免一味的平直,同时也达到了突出重点,把重心落在最后一句上揭示出松树的本性的目的。

这首诗从整体上看,可以说是一篇“以气取胜”的佳作。全篇中无一雕琢之辞,无一精刻之句,是那么质朴无华,不事“雕润”,但读起来,却分明有一股浩然正气回荡在字里行间,显得感慨极深,诗味浓厚,真正称得上是“语与兴驱,势逐情起” (皎然 《诗式》)。此诗在语言上则刚劲峭拔,自然紧凑,每一笔刻画,每一个意象,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旁枝繁衍的闲笔,也不做任何的铺垫渲染,特别能给人一种突兀骨立的感觉。钟嵘说刘桢诗“气过其文,彫润恨少”,即是就此而言的。


《赠从弟》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赠从弟》

 诗歌。刘桢作。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二首。这首诗描写了松树刚劲和不畏风寒冰霜的品格,勉励他的从弟,要象松树那样坚贞,不改变操守。诗既勉励别人,也用以自勉,比喻恰当,刚健自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