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谏太宗十思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者,必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1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12),知其不可,而况(13)(14)明哲(15)乎! 人君当(16)神器(17)(18)(19),居域中(20)之大(21),不念居安思危,戒(22)奢以(23)俭,斯(24)亦伐(25)根以(26)求木茂,塞(27)源而欲流长(28)也。

凡百(29)元首(30),承天景(31)命,善始者实繁(32),克(33)终者盖(34)寡。岂(35)取之(36)易守(37)之难乎?盖(38)在殷忧(39),必竭诚以(40)待下;既得志(41),则纵情以傲物(42)。竭诚则吴越(43)为一体,傲物则骨肉(44)为行路(45)。虽(46)(47)(48)(49)严刑,振(50)之以威怒,终苟(51)(52)而不怀(53)(54),貌(55)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56)(57);载舟覆舟(58),所宜(59)(60)(61)

(62)能见可欲(63),则思知足以(64)自戒(65);将有作(66),则思知止以安人(67);念高危(68),则思谦冲(69)而自牧(70);惧满溢(71),则思江海下百川(72);乐盘游(73),则思三驱以为度(74);忧懈怠(75),则思慎始而敬(76)终;虑壅蔽(77),则思虚(78)心以(79)纳下;惧谗邪(80),则思正(81)身以黜(82)恶;恩所加(83),则思无(84)因喜以(85)谬赏(86);罚所及,则思无以(87)怒而滥刑。总(88)此十思,宏(89)(90)九德(91),简(92)能而任(93)(94),择善而从之(95),则(96)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97)其惠,信(98)者效(99)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100)。何必劳神苦(101)思,代百司(102)之职役哉?

【注释】①求:要求,需求。

②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长(zhǎng):生长,长成。

④必:副词,一定。

⑤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⑥根本:树根。

⑦流:水流。

⑧浚(jùn):动词,疏通。

⑨泉源:即渊源,水的源头。泉,本作“渊”,唐人避高祖李渊讳改言。

⑩其:代“治国”。

(11)德义:指恩德和道义。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12)下愚:最愚昧无知,谦词。

(13)况:何况。

(14)于:介词,对。

(15)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16)当:与“居”同义,占据,主持。

(17)神器:指帝位。《老子》:“天下神器。”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在天下面前不可能有所为,故称天下为神器。这里指统治天下的帝位。

(18)之:结构助词,的。

(19)重:形容词作名词,指大权。

(20)域中:天地间。《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21)大:形容词作名词,要位。

(22)戒:戒除。

(23)以:用。

(24)斯:近指代词,这。代上句内容。

(25)伐:砍。

(26)以:转折连词,与“而”同。

(27)塞:阻塞。

(28)长:长远,形容词。

(29)凡百:所有的,表概括。

(30)元首:帝王。

(31)景:大。帝王自认为是按照天意管理天下,自己是天帝之子,所以说“承天景命”。

(32)繁:多。

(33)克:能够。

(34)盖:副词,大概。

(35)岂:难道。

(36)之:代天下。

(37)守:保守,保有。

(38)盖:承接上文,表示推究原因。

(39)殷忧:深忧,代指创业之始。殷,深。

(40)以:同“而”,顺接连词。

(41)得志:达到目的,实现了愿望。

(42)傲物:傲视他人,即看不起别人。物,与“我”相对,指自己以外的人。

(43)吴越:吴国和越国,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44)骨肉: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

(45)行路:路人,指互不关心。

(46)虽:让步连词,即使。

(47)董:监督。

(48)之:代人。

(49)以:介词,用。

(50)振:通“震”,震恐,威吓。

(51)苟:苟且。

(52)免:指免除刑罚。意思是不作乱犯法而已。

(53)怀:怀念,感激。

(54)仁:恩惠。

(55)貌:外表。

(56)惟:帮助判断的语气词。

(57)人:即“民”。因避讳而改。

(58)载舟覆舟: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载,背负。覆,颠覆,打翻。

(59)宜:应该。

(60)深:副词,特别,十分。

(61)慎:谨慎,警惕。

(62)诚:副词,果真。

(63)可欲:名词性短语,值得喜欢的东西。

(64)以:目的连词,以便,来。

(65)戒:戒备。

(66)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造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67)安人:即“安民”,使民安。安,使动用法,使……安。

(68)危:高。

(69)谦冲:谦虚。冲,虚。二字同义。

(70)牧:养。

(71)满溢:容器中水满则溢出。指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意见。

(72)下百川:即“下于百川”,比百川低下。比喻谦恭待人,虚心纳谏。《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百川,无数河流。下,居于……之下。

(73)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74)三驱以为度:即“以三驱为度”。以,介词,把。三驱,《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意思是说国君围猎,只包围三面,让开一面,放禽兽逃生,以示仁爱。

(75)懈怠:指处理国事时松懈怠慢。

(76)敬:慎重,与“慎”同义。

(77)壅(yōng)蔽:耳目被堵塞和遮蔽。

(78)虚: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不自满。

(79)以:目的连词,以便,来。

(80)谗邪:指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81)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82)黜(chù):排斥,除去。

(83)加:与下文的“及”二字同义,施加。

(84)无:同“勿”,禁止副词,不要。

(85)以:同“而”。

(86)谬赏:不恰当的奖赏。

(87)以:因为。

(88)总:动词,归纳。

(89)宏: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宏大。

(90)兹:近指代词,这。

(91)九德:形容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杰出的治国才能。九,极言其多。《尚书》:“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有治理的才能)而敬,扰(和顺)而毅,直(正直)而温,简(简易、宽大)而廉,刚而塞(充实),强而义。”

(92)简:挑选,选拔。

(93)任:用。

(94)之:代“能人”。

(95)之:代“好的意见”。

(96)则:连词,那么。

(97)播:施布。

(98)信:诚实。

(99)效:献。

(100)垂拱而治:指君王不操劳,天下就能治理好。《尚书》:“垂拱而天下治。”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101)劳、苦:使动用法,使神劳,使思苦。

(102)百司:百官。

【译文】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慢地对待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最终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君王应该特别谨慎啊。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网开一面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字数:3968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20-425页.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谏太宗十思疏》

[原 文]

臣闻求木之①长者,必固②其根本③;欲流之远者,必浚④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⑤,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⑥乎?人君当⑦神器之重⑧,居⑨域中⑩之大(1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12),斯亦伐根以(13)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14)元首(15),承天景命(16),善始者实繁,克(17)终者盖(18)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19)在殷忧(2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21);竭诚则吴越(2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23)为行路(24)。虽(25)董之以严刑(26),振之以威怒(27),终苟免(28)而不怀仁(29),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30)人(31);载舟覆舟(32),所宜深慎(33)。

诚能见可欲(34)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35)则思知止以安人(36);念高危(37)则思谦冲(38)而自牧(39);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40);乐盘游(41)则思三驱(42)以为度(4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44);虑壅蔽(45)则思虚心以(46)纳下(47);惧谗邪(48)则思正身以黜(49)恶(50);恩所加(51)则思无因喜以(52)谬赏(53);罚所及(54)则思无以(55)怒而滥刑(56)。总(57)此十思,宏(58)兹(59九)德(60),简能(61)而任之,择善(62)而从(63)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64)其惠,信者(65)效(66)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67)。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68)之职役(69)哉?

[注 释]

①之:取消“木长”这个句子的独立性。随后的六个“之”字,作用相同。②固:使动词,使……牢固。③根本:树根。本,根或茎干。④浚(jùn):疏通水道。⑤下愚:最愚笨的人,这里是自谦之词。⑥明哲:英明圣哲的人。⑦当:掌握,据有。⑧神器之重:帝王这样的重要的职权。神器,帝位。《老子》:“天下神器”。之,此,这样。重,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重要的职权。⑨居:处在。⑩域中:天地间。《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11)大: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重要的地位。(12)戒奢以俭:状语后置,即“以俭戒奢”。戒,革除。(13)以:而,却。(14)凡百:所有一切。(15)元首,指帝王。(15)景命:重大使命。景,大。(17)克:能。(18)盖:大概。(19)盖:因为。(20)殷忧:深重的忧患。殷,深。(21)傲物:看不起他人。物,与“我”相对。(22)吴越:春秋时两个诸侯国。这里指互相敌对的双方。(23)骨肉: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24)行路:路人。(25)虽:即使。(26)董之以严刑:即“以严刑董之”,状语后置。董,监督。(27)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状语后置。振,通“震,威压。(28)苟免:“苟免于刑”的省略。(29)怀仁:怀念恩德。(30)惟:是。(31)人:民。为避唐太宗讳“民”为“人”。(32)载舟覆舟:《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覆,使……翻过来。(33)所宜深慎:应当特别谨慎的。所,结构助词,“……的”。(34)欲:动词用如名词,爱好的,想要的。(35)作:建造,大兴土木。知止:知道适可而止。(36)安人:使人民得到安宁。安,使……安宁。(37)高危:同义词连用,强调“高高在上”。(38)谦冲:谦虚。冲,虚。(39)自牧:修养自己的美德。牧,养。(40)江海下百川:像江海一样甘居百川的下游。江海,名词作状语。(41)盘游:游乐忘返。这里指出去打猎。(42三)驱:一年打三次猎。一说,围合三面,放开一路,不过分捕猎,以示仁德。(43)以为度:“以之为度”的省略。把这作为限度。(44)敬:慎。(45)壅(yōng)蔽;被蒙蔽。壅,堵塞。(46)以:来。下一句的“以”用法相同。(47)下:臣下。(48)谗邪:谗言邪说。谗,说别人坏话陷害他人。(49)黜:斥退。(50)恶:形容词用如名词,指邪恶的人。(51)恩所加:有所赏赐。(52)以:而。(53)谬赏:奖赏不当。(54)罚所及:施加刑罚。(55)以:因。(56)滥刑:滥用刑罚。(57)总:总括。(58)宏: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大,扩大。(59)兹:此。(60九)德:《尚书•皋陶(yáo)谟》所载的是:“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善)而恭,乱(治理,即有治民的才能)而敬(慎重),扰(和顺)而毅,直而温,简(宽松)而廉(有棱角,品行方正,有节操),刚(刚而能断)而塞(充实,不失于空疏),强(无所屈挠)而义(动必合乎义)。” (61)简能:挑选有才能的人。简,选。能,动词用如名词,指能人。(62)善:形容词用如名词,指好的意见。(63)从:听从,采纳。(64)播:广施。(65)信者:诚信的人。(66)效:献。(67)垂拱而治: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垂,垂衣,拱,拱手。(68百)司:百官。(69)职役:职务。

[译 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牢;希望水流得远,一定要疏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累恩德和道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扎得不牢却盼树长得高,我虽然是最笨的人,也知道这是不行的,何况对于那些英明圣哲的人呢!君王执掌着

帝王这样重要的职权,占有着天地间这样重要的地位,(如果)不记取身处安乐时要想着可能发生的危难,用节俭来戒除奢靡,这也就是砍伐树根却想求树木茂盛,阻塞水源却希望水流长远啊。

所有的君主,都承受了上天的重任。开始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坚持做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夺取天下容易,保有天下却很难吗?(这是)因为君主处在深重的忧患中,一定会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而) 达到目的以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傲视他人。(待人能)竭尽诚心,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双方也可以团结成一体;傲视他人,那么亲骨肉也会成为路人。即使用严刑峻法去督责他们,用威严怒气去吓唬他们,最后(能)免于惩罚却不会怀念(君主的)仁慈,外表恭顺可是内心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百姓(的怨恨之心)。(百姓就像江河湖海)既可以托起帝王这只船,也可以叫它覆没,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如果能做到:见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要知道满足来警惕自己;打算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使人民能安宁;考虑到自己身居高位,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身的修养;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像江海一样甘居百川的下游;喜好游乐,就要想到国君每年打猎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既要慎始,又要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来听取臣下的意见;怕偏听谗佞的话,就要正心修身来斥退邪恶小人;有所赏赐时,要想到不能因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施加刑罚时,要想到不要因为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个“想到”,发扬光大古人要求的九种美德,选拔贤能的人加以任用,择取好的意见加以采纳,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尽量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文武都有贤才可用,君主就可垂衣拱手而致太平。哪里用得着自己劳神费力,(去)代替百官的职事呢?

[鉴 赏]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奏议中的名篇,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一步,提出问题。作者以木必固根,流必浚源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的国君,“必积其德义。”由于人君执掌着最高权力和所处的重要地位,如果国君不能“居安思危,戒奢以检”,想要让国家长治久安,只能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的妄想。第二步,分析问题。作者从对分析人君“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历史现象入手,指出“守之难”的关键在于国君在得志后,不再“竭诚以待下”,极易忽视“纵情以傲物”的严重后果——民怨,不懂得人民的力量像汪洋大海,既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结果不得善终。居安怎么能不思危呢?第三步,解决问题。居安思危思什么?作者概括为“十思”。其核心是:为治国安民必“正身”“自牧”。做到自觉地戒奢侈,戒骄傲,戒放纵,戒听信谗邪,戒赏罚不公。唯其如此,才能广纳贤能,垂拱而治。全篇以一“思”字贯穿,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文章深寓哲理,词锋犀利,其中许多对偶句、排比句,都是令人刻骨铭心的箴言警句。

字数:3441

[作者及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魏郑公文集》。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属河北晋县)人。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家。幼时贫苦而志存高远,喜好纵横之术。隋末参加李密起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唐太宗时,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他以敢于直谏著称,先后共向唐太宗陈谏二百余事,常“犯颜直谏”,有“诤臣”之称。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魏徵在史学、文学上也颇有贡献,他崇尚质朴纯正的文风。他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除《隋书》、《梁书》等由他撰写的部分外,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他的谏议政论文,言辞恳切,气势充沛,多见于唐朝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中。
谏,规劝尊长使他改正错误。疏,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魏征此疏写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初,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边防逐渐巩固,太宗不禁滋长了骄傲情绪,开始过分追求享乐。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第二疏。唐太宗看后,猛然醒悟,把“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表示从谏改过。

魏 徵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谏太宗十思疏》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1),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於明哲乎(3)! 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6),戒奢以俭(7),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8)

凡昔元首(9),承天景命(10),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11)。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1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3);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5)。虽董之以严刑(16),振之以威怒(17),终苟免而不怀仁(18),貌恭而不心服(19)。怨不在大,可畏惟人(20); 载舟覆舟(21),所宜深慎(22)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2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2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2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2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8),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9),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30),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31),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32):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33),简能而任之(3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35),信者效其忠(36);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37)。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38)!

〔注释〕(1)长: 生长。(2)浚: 疏通水道。(3)下愚: 最愚笨的人。明哲: 明智、贤能的人。(4)当: 主持。神器: 帝位。重: 重权。(5)域中: 天地间。(6)居安思危: 平安时想到危难。(7)戒: 革除。以: 用来。(8)斯: 此。(9)凡: 凡是,所有。元首: 这里指帝王。(10)承天:承受上天。景: 大。(11)盖: 大约。克: 能够。(12)殷: 深。忧: 忧患。竭诚: 竭尽忠诚。(13)傲物: 傲视他人。(14)吴、越: 本是春秋时互相敌视的国家。一体: 整体。(15)骨肉: 亲属。行路: 无关系的路人。(16)董: 督责。之: 指人民。(17)振: 震动。威怒: 声威。(18)苟: 苟且。(19)貌恭: 外表恭顺。(20)人: 指众人。(21)覆: 倾覆。(22)深:深切。慎: 警惕。(23)可欲: 自己嗜好的东西。(24)作: 建造。止:适可而止。安: 使之得安。(25)谦冲: 谦虚。自牧: 加强自我修养。(26)下: 居其下。川: 这里指河流。(27)盘游: 这里指打猎。三驱: 围打禽兽时,只合三面,开出一面,让其逃走。度: 限度。(28)慎、敬:谨慎、不懈怠,二词同一个意思。(29)壅: 堵塞。蔽: 遮蔽。纳下: 采纳下面的意见。(30)谗: 陷害他人。黜恶: 斥退邪恶。(31)谬赏: 奖赏失当。(32)滥刑: 滥用刑罚。(33)宏: 扩大。兹: 这,这些。见《尚书·皋陶谟》: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34)简: 选拔。任: 任用。(35)播:施予。(36)信: 忠信。(37)垂: 垂衣。拱: 敛手。(38)百司: 百官。职役: 职务。

〔鉴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古代论说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在先秦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围绕一个中心,通篇设喻,有的开篇第一句就设喻,然后才引出本意。这个传统手法,为后世历代文人所继承和发展,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下简称《谏疏》)就是一个范例。

《谏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文章提出“十思”,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是文章开篇并没有把这个中心论题直接提出来,没有谈国,也没有论政,而是先设置了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然后才引出本意: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以一个“凡”字,囊括历史的教训,言守成之君因为既得志而极易纵情傲物,丧失民心,自然引出“十思”——人君“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全文因论设喻,以喻明理,顺理成章,堪称历代谏书中的佳作。

魏征为了让唐太宗接受自己提出的“十思”,就先得把“积德义”的道理讲清楚。但光讲这个道理嫌抽象,不易使对方理解和信服,所以便借助了比喻。事实上,比喻的恰当运用,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等于结合许多经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君与民的关系很抽象,但用舟与水的关系一比,就很形象,很明白,就会令人深信不疑。设喻可以明理,这是显而易见的。

设喻明理,贵在一个“巧”字,刘勰所谓 “喻巧而理至” (《文心雕龙·论说》),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谏疏》运用比喻之巧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下面主要就文章开首一段作一简单分析。

首先是设喻之巧。能够说明本意的才可以作为喻体,但并不是所有能说明本意的就可以拿来设喻,这里有粗细之别,优劣之分。这就要进行选择。刘勰说: “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文心雕龙·比兴》)所谓“切” ,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引用事例能抓住要点,也就是说要选择那些能够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地表现本意的事例来作喻体。树木、泉源事小,其重固不足以比国政,但是作者抓住树木之长必固本、江河流远必浚源这个要点,便切合了本意,所以小事也就具有了神奇的力量,这就是所谓“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 (《文心雕龙·事类》)。作为人君,哪一个不愿使自己的国家长治久安?树木的茂盛与国家的兴旺,江河的流长与国运的久远,木之根本与国之根本,流之泉源与国之泉源,一句话,物之事理与王之心理,相“切”得十分精当,真是“弥缝莫见其隙”。这是相切得巧。

以喻明理,不仅理要切,事还要俗。所谓“俗”,就是喻体要通俗,要为人们所熟悉。喻体的作用是使抽象的本意形象化、具体化、明朗化,使本意容易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所以设喻就不得不要求“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是人人都熟悉的事物,可谓“俗”也; 木之长必固根本,流之远必浚泉源,属普通常识,是人人都熟悉的道理,也可谓“俗”也。用人人所熟悉的事理,去比喻不一定人人都熟悉的道理,喻之所至,豁然开朗。这是因俗得巧。

理切事俗,尚需要用文辞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方面的要求——辞约。所谓“约” ,就是要用简约精练的语言来表述喻体,使比喻形象鲜明,事理清晰。辞枝语碎,被视为设喻之大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种事理的比喻,丰富深刻的哲理,就这样浓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里,而且与本意——“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一起组成三个排比句,对仗工整,结构严密,一气呵成,自然贴切。从语言的内部结构看,“求” 、“欲”、“思”三个动词,表示出主观上的一种强烈愿望,要求作出回答,三个“必”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可谓一字总断,力抵千钧,令人信服。这是用辞之巧。

其理切,其事俗,其辞约。毕三巧于一体,是为《谏疏》设喻之巧。

其次是用喻之巧。设喻引出本意,揭示了中心论题,它的使命似乎也就可以完结了。但作者并没有轻易抛却它,而是巧织精编,反复引述,进一步使立论处于不败之地。

开篇设喻,引出本意,这是第一层,为正说。紧接着是反说: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同样是三个排比句,也仍然是三个愿望性动词,但笔下的三个“不”字,却使三客观相背离,示人以谬误。用喻在此一折,是以否定形式对论题加以肯定,进一步强调本意。这种反说是就一般常理而论的。文章接下去进入第三层,从人君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出发,尖锐地提出问题: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同样是反说,但却大大深入了一步: 不是“根不固”,而是“伐根”;不是“源不深” ,而是“塞源”! 这样用喻,咄咄逼人,把这种主客观的背离推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无异于倒行逆施,虽然没有用一个否定词,但却是最彻底的否定。这种对反面结果最彻底的否定,正是对正面论题最有力的肯定。而与这种彻底否定的比喻形式相对应的本体,作者很巧妙地隐去了,但读者在这样一喻三迭的反复引述中,自然会明白,那就是“败德而思国安”。作者把这句话变换了一个形式,归结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正面向人君提出,也可谓用心良苦,冷语巧出了。

古人曾说,一意数喻为巧,这于例有之,如《察今》; 又说,通篇用喻为巧,于例亦有之,如《劝学》。但象这样一喻三迭,反入正出,“钻坚求通,钩深取极”以明本意者,在用喻明理的文章中是并不多见的。这开篇一段,仅三句话,百余言,然而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在统一中富于变化,文章酣畅,语势充足,具有不容辩驳的说服力。这是《谏疏》用喻之巧。

谏书是向皇帝提批评意见的,古人称之为“批逆鳞”。刘勰曾赞颂战国策士“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 (《文心雕龙·论说》)。这是很不容易的,不仅需要勇气,还要讲究技巧。魏征就是这种“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的人物,他有胆量,敢于直谏,又有文采,善于劝谏,所以每言多被太宗采纳。这里所说的“飞文敏以济辞”,就是善于巧施比喻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这不仅谏书应如此,一般的论说文也当如此。

字数:3775
任兆文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674-678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