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羔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羔裘》

羔裘如濡,羔羊皮袍像油似地光润,

洵直且侯。他的为人既正直又美好。

彼其之子,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啊,

舍命不渝。豁出生命也要保持节操。

羔裘豹饰,羔羊皮袍的袖口装饰豹皮,

孔武有力。他的为人既威武又有毅力。

彼其之子,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啊,

邦之司直。国家的司直能主持正义。

羔裘晏兮,羔羊皮袍既光洁又鲜艳,

三英粲兮。三道豹皮装饰得真漂亮。

彼其之子,他是这样的一个人啊,

邦之彦兮。称得上是国家的贤良。

《羔裘》是《郑风》的第六首。关于这首诗,《毛诗序》说:“《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风其朝焉。”意思是赞古喻今,以赞美古代君子来讽喻现在的官员。朱熹《诗集传》认为是郑人“美其大夫之辞”,即赞扬郑国名臣子皮、子产的。对于这两种意见,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笔者同意此诗为讽刺现实之作。清代朱鹤龄、陈启源等人都有比较令人信服的分析。大致说来,主要有那么两条理由: 一、 在《诗经》中凡称到“彼其之子”的诗,都是讽刺诗,如《王风·扬之水》、《魏风·汾沮洳》、《唐风·椒聊》、《曹风·候人》等,因此,《郑风·羔裘》也不例外;二、 《诗经》中所收的诗止于陈灵公时代,而子皮、子产等人生活的时代比陈灵公时代要晚五六十年。再说,在昭公十六年,郑六卿饯韩宣子时,子产曾赋《郑风·羔裘》,如果说这是一首人家赞美他的诗,他怎么可能在客人面前用这首诗来夸耀自己呢?所以,朱熹在《辩说》中的立论有附会之处,是站不住脚的。

羔裘是古代卿大夫上朝时穿的官服。《诗经》中通过描写羔裘来刻画官员形象的诗有好几首,如《召南·羔羊》、《唐风·羔裘》、《桧风·羔裘》等,命意都不一样。《郑风》中的这首诗,作者在诗中具体而微地描写了羊皮袍子的皮毛质地是如何的润泽光滑,袍子上的豹皮装饰是如何的鲜艳漂亮,其目的是通过对羊皮袍子的仔细形容,和对其中寓意的深刻揭示,借以赞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员有正直美好能舍命为公的气节,有威武勇毅能支持正义的品格。总而言之,这位官员才德出众,不愧是国家的贤俊。在作者看来,古代的卿大夫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一联系郑国当时的现实,满朝穿着漂亮官服的是些什么人呢?一句话,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可以说,都不称其服!这样,作者赞古讽今的作诗命意就凸现出来了。

这首诗,从表现手法说,属赋体。作者以衣喻人,从羊羔皮制的朝服的质地、装饰,联想到穿朝服的官员的品德、才能,极其自然,也极为高明。因为衣裳总是人穿的,从衣裳联想到人品,再自然不过了。至于一个人的品质、德性要说得很生动、形象,就不那么容易,而本诗作者的聪明之处,也在这里。他用看得见的衣服的外表,来比喻看不见、感得到的较为抽象的品行德性,手法是极为高明的。比如,从皮袍子上的豹皮装饰,联想到穿这件衣服的人的威武有力就十分贴切,极为形象。但作为一首讽刺诗来说,有些过于含蓄,以致千百年来聚讼不已。


《诗经》·《羔裘》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羔裘》

羔裘豹袪,穿着镶豹皮的袖子,

自我人居居。对我们却一脸骄气。

岂无他人?难道没有别人可交?

维子之故。只是为你顾念情义。

羔裘豹褎,豹皮袖口的确荣耀,

自我人究究。对我们却傲慢腔调。

岂无他人?难道没有别人可亲?

维子之好。只是为你顾念旧交。

《毛诗序》说:“《羔裘》,刺时也,晋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从该诗首句“羔裘豹袪 ”的描写来看,所写的是当时的一位卿大夫。因为只有当时的卿大夫,才能穿这种镶着豹皮的袖口。卿大夫是西周、春秋时国王和诸侯所分封的臣属,在当时常担任重要官职,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在一般情况下,卿的地位较大夫为高,田邑也较大夫为多,并掌握国政和统兵大权,对属下的各级官员均可随意任免。从这首诗的内容看,那个卿大夫非常恃权傲物,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侮慢故旧,故引起了一位故友的不满,那人便写诗讽刺他。

此诗两章,脉络极清楚,每章的前两句极写卿大夫的服饰之威和对故旧的侮慢之态;后两句则通过自问自答,表现了原为友人的那位先生的怨愤不平的情绪,而诗句的语气显得“怨而不怒”,很能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

从结构上来看,此诗显得十分简单,艺术上也没有太多的特色,比较明显的也就是反复吟咏、反复唱叹、回环往复的手法。这种手法实际上在《诗经》中已相当普遍,有着民歌民谣的风味,从这也正说明了《诗经》与民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此外,该诗中所用的设问和作答的形式,在《诗经》中也时而可见。这种修辞方法作为讽刺或表现一种强烈的情绪是很合适的。后人诗歌以至今天的新诗里,也常可见到设问句或一问一答的形式,但其源头我们还不能不追溯到《诗经》中《羔裘》等诗。


《诗经》·《羔裘》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羔裘》

羔裘逍遥,穿着羊羔皮袄去逍遥,

狐裘以朝。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

岂不尔思,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

劳心忉忉。忧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羔裘翱翔,穿着羊羔皮袄去游逛,

狐裘在堂。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

岂不尔思,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

我心忧伤。想起国家时时心忧伤。

羔裘如膏,羊羔皮袄色泽如脂膏,

日出有曜。太阳一照闪闪金光耀。

岂不尔思,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

中心是悼。心事沉沉无法全忘掉。

《羔裘》一诗的主旨,《毛诗序》曰:“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洁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验之于诗,庶几可信。桧为周初分封于溱洧之间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平王东迁后不久,即被郑武公所灭。从诗意推测,此诗当为桧国大臣因桧君治国不以其道被迫离去后所作。

全诗共分三章,章四句。

诗首章“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两句看似叙述国君服饰,但言语间充满感情色彩。钱澄之分析说:“《论语》: 狐貉之厚以居。则狐裘燕服也。逍遥而以羔裘,则法服为逍遥之具矣。视朝而以狐裘,是临御为亵媟之场矣。先言逍遥,后言以朝,是以逍遥为急务,而视朝在所缓矣。”(《田间诗学》)这段分析为我们更深一层地理解诗旨提供了门径。即便是大国之君,身处盛世,不以仪礼视朝,不以国事为务,犹为不可,更何况当时桧国“国小而迫”,周边大国正虎视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处境如此而不自知,怎能不让人心存焦虑?“岂不尔思,劳心忉忉”,这是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同,但在回环往复中更让人感受到诗作者对国之将亡而桧君仍以逍遥游宴为急务的昏庸行为的幽远绵长之恨。

诗末章一改平铺直叙的路子,选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润发亮犹如膏脂的细节性情景,扩展了读者的视觉感受空间,使诗人的心理感受有了感染读者的物象基础。在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纯净而富有光泽的羔裘,人们会赞叹它的雍容华美和富丽堂皇之气,但在诗人为我们提供的独特的情景上下文中,如膏脂一样在日光下熠熠发亮的羔裘是这样的刺眼,令人过目之后便难以忘怀,这难以忘怀之中又无法抹去那份为国之将亡而产生的忧愤之情。“岂不尔思,中心是悼”,不为你费尽思虑,怎么会离君而去心中却时时闪现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国,作为国之大夫,无法选择国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离去,思绪却无法一刀两断,这便是整首诗充满“劳心忉忉”、“我心忧伤”、“中心是悼”层层推进式的忧伤和愁苦的历史原因。

全诗没有风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叙事也显得急切且繁复,但从这近乎祥林嫂式的絮叨中确实可以感受出诗作者的深切思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3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