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蝶恋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蝶恋花》《蝶恋花》
朱淑真 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①,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②,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③。 【注释】 ①犹自: 仍然。②杜宇: 即杜鹃鸟。相传古时蜀帝死后精魂化为杜宇,叫声凄厉,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③潇潇: 形容疾雨。 【诗大意】 楼外千万缕柳丝飘拂,似乎想系住春天,而春天只稍作停留,便匆匆归去。只有柳絮还在随风飘扬,好像要跟随春天去寻找她的归宿。 这已是漫山遍野草木繁茂的暮春时节,听着杜宇声声凄厉的叫声,纵然它是无情物,莫非也为人之烦苦而忧愁?让我举起酒杯为春天送行,春天默默不语,黄昏时节却落下一阵疾雨。 【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之作。惜春,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主题,也是宋人在词中最喜欢吟咏的题材之一。如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销几番风雨”),就都是惜春词中的名篇。不过,同是写惜春,朱淑真笔下的境界、情调却与黄、辛等人的绝然不同,使人感到“别有一番滋味”。这大概是因为朱淑真的词中灌注了她作为一位女词人的细腻温柔与多情敏感,是用一颗丰满的女性心灵去体察春天、感受春天,从而得天性之近。 男性词人笔下的惜春之作,多浸透着时光易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而朱淑真却是以自己纯真、温柔的心灵去直接拥抱美好的春天,从春天中发现人生的美丽、青春的短暂,引起自己的情感波澜。上片一开篇,她就用拟人的手法,把自己对春天的珍爱融化在那婀娜多姿的柳丝形象中,把春天想象为有感情有灵性的生物,好像一对恋人在离别之际互诉衷肠一样,写对春天的感情:“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这里不仅写出了词人自己对春的依恋、珍惜,而且还以极为传神的“少住”二字表现春天对自己的依依多情。真是设想新奇,情意缠绵,波澜顿生。下面 “犹自”两句亦有同工之妙。既然春天无法留住,分别在即,那又何妨让漫天飘舞的柳絮送春归去,以探其归宿呢。比较起来,黄庭坚写“唤取归来同住”,固然不失为奇想,但其艺术风格,仍属于一种叱咤风云的阳刚之美,而朱淑真却以一种委婉细腻的笔触,写柳絮的恋恋不舍,不忍别离,充分显示了女词人特有的敏感、温柔与多情。 下片,词人的笔触才落到惜春之人的身上。但起首三句仍不直接推出人的形象,而是从耳边听到的杜宇凄厉的叫声下笔,翻进一层先推想鸟是无情物,为何也如此多情?莫非它也在为人的愁苦而愁苦?连无情之鸟尚且为人而悲啼,何况人乎?这种由物及人、由人及物的推想以及似乎喃喃自语的疑问句式,使词境更加跌宕曲折。虽未直接写人,却更透露出词人送春的悲苦之情。最后,由于春天毕竟是挽留不住的,春天的归宿也无处可寻,属于词人自己的,不过是几缕悲哀而已,但词人仍要那么执着地“把酒送春”,在黄昏的潇潇雨声中煞有介事地送走了春天。词就在这里作结,结得语淡而情深,留下了不尽的依恋之情和茫然凄恻的别春之痛,不语而语,情韵格外悠长。 这首词充分表现了一位女词人对春天的心理感受,从渴望“系春”到“随春”,又从 “随春” 而不得不 “送春”,情感变化极有层次,一层层地写出了女词人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又多愁善感的心理特征。朱淑真本人也曾有过美好天真的少女时代,但由于婚姻的不幸,埋葬了她的全部幸福与欢乐,她是在极为悲惨的处境中渡过她的后半生的。在她的这首词中,或许就叠印着她的人生经历与感受,所以她才要这样多情地留恋春天,珍惜春天。 《蝶恋花》《蝶恋花》
周济 柳絮年年三月暮,断送莺花,十里湖边路。万转千回无落处,随侬只恁低低去①。满眼颓垣攲病树②,纵有馀英,不直封姨妒③。烟里黄沙遮不住,河流日夜东南注。 【注释】 ①只恁: 只如此。②攲(qi欺):倾侧。③直:通“值”。封姨: 相传为风神。 【词大意】 年年的暮春三月,柳絮飘扬在十里湖边小路上,这时,莺啼花开的春景就消逝了。柳絮万转千回找不到落地之处,只能随风如此低低飘忽而去。 我触目所见,满眼都是颓败的墙垣,倾侧的病树,即使有剩余下来未被风刮走的花朵,也不值得风神嫉妒去吹落它。烟景里的黄沙遮不住那河流日夜向东流去。 【赏析】 这首《蝶恋花》,上片写春天消逝,人们习焉不察;下片写词人对春去春来的感慨,似有某种寄托,但相当隐晦。 上片共分两层。第一层描绘年年岁岁的暮春三月重复出现的景象:柳絮飘飞。柳絮飘飞断送了莺啼花开的春天。“断送”犹言完结,不言 “送走”、“消退”而曰 “断送”,是表示一种沉重的感情,是为了引起读者警觉。“十里湖边路” 为地点状语,谓十里湖边最容易见到这种极平常的现象。暗示人人皆可见到,但无人理会。第二层两句还是说柳絮,“万转千回”指柳絮过于轻微,身不由己,不能自持,四个字状物极传神。结句“随侬只恁低低去”,突出柳絮轻贱之物只能在低处随风而逝。这里用了“年年”、“三月”、“十里”、“万转千回”这些数量词细致描写反复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很容易使人想到社会生活中也有类似情况,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断送繁华,驱赶人们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下片描摹园林衰飒之景,也分两层。开头两句令人触目惊心:“满眼颓垣攲病树,纵有馀英,不直封姨妒”。上片“柳絮”是写个体,这里“满眼”显然是群体,可能是某处自然景观,也可能是某处园林。“颓垣”、“病树”,一片荒凉破败景象,昔日繁华,今皆消歇。整个群体衰败,置身其中个别花朵(馀英)早晚亦当凋谢。第二层说“烟里黄沙遮不住”,可能是化用秦观《千秋岁》词:“柳边沙外,城郭春寒退”的句意,言园林颓败,荒烟、蔓草、黄沙,春来春去,遮盖不住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河流日夜东南注。”这是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孔子见河水日夜奔流永不复返,联想到生命流逝,含有珍惜人生、自强不息之意。词人以这句话收束全篇,也是提醒世人对生命流逝永不复返,应及早警觉。 全词上下片对比了几种春景的消逝,集中体现自然规则之不可抗拒,但绝非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张九龄 《感遇》) 因为词以 “年年” 开始,统领全篇,隐约暗示: 柳絮飘逝,来年可以再生; 莺花断送,来春定会重现; 园林颓败,异日亦可复苏,这些皆不足为哀,常人亦以平常的现象视之。词人是逐步由浅入深地启人深思,柳絮飘逝,春景断送,成片林木群体颓败,最后突出 “逝水不返,青春不再”,这才是值得嗟叹的。从上片描写之微同下片结语声势之巨的对比中可以体会词人的警世之意。词人将工笔刻画同粗笔挥洒结合起来,融婉约清丽、豪放壮美于一炉,以上下片的强烈反差促人警觉。 周济是强调比兴寄托的,但常有词意隐晦的毛病。这首《蝶恋花》词就是如此。周济因率武士缉私有功,在扬州以盐商酬谢的重金安度优裕的岁月。47岁时忽然醒道:“吾多年来,一念所误,乃至此!”遂散余金并房舍,至南京隐居读书,谢绝豪士相访,以著述为业。(《清史列传》卷七十二《周济传》) 这段经历说明词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珍惜乃在富贵逸乐之外。似乎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蝶恋花》《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①,楼高不见章台路②。雨横风狂三月暮③,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④。 【注释】 ①玉勒雕鞍: 玉饰的马笼头与雕绘的马鞍,形容坐骑华贵。游冶处:指歌楼妓馆。②章台路:汉朝长安有章台街,在章台下,为妓女聚居地,后来便以章台作为妓院的代称。③雨横(heng):雨势凶猛。④乱红: 飘散的落花。 【词大意】 幽深的庭院到底有多深啊?(只见)烟雾笼罩着杨柳,就好像垂挂着一重重数不清的帘幕。(丈夫)骑着华贵的马儿到歌楼妓馆游荡去了。(我恩情难绝,哀怨不已),登上高楼,却依然看不到(丈夫正在寻欢作乐的) 远处的歌楼妓馆。雨暴风狂,春已迟暮,又正值黯然黄昏,却毫无办法把大好春光留住。用噙泪的眼睛向花儿发问,花不言语,只见那凋零的落花纷纷扬扬,从秋千边飞过去。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一位孤守深闺的少妇的愁苦、幽怨、伤感之情。全篇语浅意深,娓娓写来,颇能动人心弦。 上阕前三句集中写少妇的生活环境。首句叠用三个“深”字,又是诘句,突出了 “庭院”异常幽深的鲜明特征。女词家李清照对这一句大为赞赏,她说:“欧阳公作 ‘蝶恋花’ 有 ‘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 ‘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 ‘临江仙’也。”(《词序》)其实,填词叠用三字来突出事物,并非自欧阳修始,但他能在起句就这样写,又用诘问语气,确实很能攫人耳目,以奇崛突兀之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起句之后,紧接着又以“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来进一步将“深”字具体化,同时也是对首句诘问的回答。看来这庭院中最多的是杨柳,株株相连,繁密簇拥,烟雾笼罩,深邃迷蒙,所以诗人才将其景象比之为垂挂着的重重帘幕。答句的巧妙,在于以一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展示了一片孤寂清幽的境界。在这幽禁似的环境中,孤身独处的女主人公该是多么寂寞苦闷啊!诗人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却是写人,以特定的景物(环境)来烘托人物的郁结寂寞之情。少妇在感情上早已被薄情儿抛弃,正陷于四顾茫然、孤苦无助的状态中。上阕后两句就写丈夫整天在歌楼妓馆寻欢作乐,她却偏偏痴心不死,旧情难断,日夜思念且不说,还要登上高楼凝目远望,企求寻觅丈夫的身影,借以慰安自己那颗破碎的心。但是,登楼的结果只是更增悲伤失望而已。写丈夫的忘恩负义和少妇的恋情不变,在鲜明、强烈的对比中托出了少妇的一腔柔情和一颗挚心。因此,上阕中无论是景物烘托,还是思恋难却的委婉表述,集中点都在于展示被弃少妇欲进不进,欲罢不能的矛盾心理。这样写,不仅将少妇的情感升华到中国传统道德的情愫美的高度,而且为下阕中少妇表达青春迟暮之感作了充分的铺垫。 下阕着重借景抒情,表达被弃少妇年华已逝的青春迟暮之感。是上阕所表达的少妇思绪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如果说在上阕中少妇还只是对负情郎这一个特定的个体抱着一腔怨恨之情的话,那么,在下阕中,少妇的感情已由对某一个人的怨恨与失望进展到对自身命运的满腹忧伤与无可奈何,对整个人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痛心叹惋的地步了。前三句,写触目伤怀的暮春景象。灰暗的黄昏时刻,又加狂风暴雨,少妇郁情有加无已,顿时感到自己青春已去,迟暮将到,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韶华不再的悲哀情感。这里的悲情愁怀,比起上阕更加深沉浓重。末两句的结语,尤为深刻浑成,历来为评论家所称道。毛先舒说:“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 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 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 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耶?”(《古今词论》)其实,这两句的独到处,在于孤独之人忧情难遣,便将无生命之花当作有生命的对象(拟人)与之相语,从而揭示了人物极度孤寂落寞的内心。尽管花儿无语,但那落英纷飞的凋零情状却对人生无常作了暗示和回答,这之中更蕴含着与人物同命运、共悲愁的深刻含意。一般来讲,诗词均以隐约委曲的表达为耐人寻味,而浅露显豁则为败笔。欧阳修的这两句,可谓隐约委曲之极致。张宗棣说:“《南部新书》记严恽诗: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此阕结二语本此。”(《词林纪事》)此说有一定道理,但欧阳修的“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却要意深远而质浑厚得多。 对这首词的评论,历来分歧较大。清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闺中既以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悟也。章台游冶,少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手?”(《张惠言词选》)这样牵强附会,寻觅“微言大义”,将此词与北宋朝廷政治斗争,韩琦、范仲淹被贬相联系,只能是一种主观臆测而已。王国维曾驳斥道:“固哉,皋文(张惠言)之为词也! 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人间词话》) 不过,公正而论,欧阳修作这首词,固然是感情潮来,兴至之作,不应简单比附;但是,在抒写少妇孤寂忧伤感情的同时,隐隐地渗进自己被谪后的惆怅伤痛思绪,也是自然的、明显的,忽略了这点也不对。 《蝶恋花》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 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 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伫(zhù):久立。危楼:高楼。黯(àn)黯:心情愁闷的样子。阑(lán): 栏杆。疏狂:放纵感情,无约束地。伊:她。消得:值得。憔悴:瘦弱而精 神不振。 【大意】独自一人久久站立在高楼之上,只有细细的微风陪伴着我;眺望落花 满地的暮春景色,离别的忧愁仿佛从天边悄然而生。绿茸茸的春草在夕 阳的映照下,升腾起迷蒙的烟雾;倚靠在高楼的栏杆边,我默默无言,有 谁能够理解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为了忘却这愁苦,我想索性一醉方休, 可即使喝着酒、唱着歌,仍是强颜欢笑,没有什么兴味。这种忧伤和惆怅 使我日渐消瘦,连衣带也渐渐宽松;然而为着心爱的人儿憔悴,我决不 后悔!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槛:栏杆。罗幕:丝织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朱户:犹言朱门,泛指大户人家。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大意】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出了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照入大户人家。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字数:366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97页. 《蝶恋花》《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①。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②,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花褪残红: 残花凋谢。②柳绵: 柳絮,柳花。 【词大意】 红色的花瓣在凋谢,不断向地面飘落,树间的青杏结得又密又小。燕子飞来的时候,澄清的溪水,像白练一样,将人家的院墙围绕。枝上的柳絮被风吹得越来越少,从眼前直到天边,到处都铺满了萋萋的芳草。 我行走在墙外的道路上,墙内传来荡秋千姑娘的阵阵欢笑。一会儿,欢声笑语逐渐消失,四周又恢复了原来的静寂。但是,姑娘的笑声撩动了我的心怀,我自作多情地引起了烦恼。 【赏析】 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婉约词也写得极好。贬惠州前后所作的《蝶恋花》,就是其中的代表。 词的上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暮春的景色,表现作者伤春哀己的愁情。杏花残谢,杏子青小,这是春末夏初的时令特征; 燕子飞舞,绿水满溪,又是春夏之交的田园风光。一个“绕”字,既写出了一圈绿水围绕人家的静景,又写出了双双燕子绕着人家飞舞的动景;同时,从中还可以觉察到,上片中所描写的初夏景色,与下片中所描叙的佳人笑声,正是作者绕墙行走时的所见所闻。说它以极精练的词语,表现极丰富的内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结尾两句仍然是写景。眼前的柳絮越吹越少,一直铺到天涯的芳草越长越多,从少与多、近与远、虚与实的对比中,深深地寄寓着作者的伤春情怀。 据《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指秋霜初降),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为什么朝云会如此伤感呢?可能她想到,苏轼谪贬惠州,对京城而言,不就像在天涯海角吗?而她生命的春天,苏轼政治上的春天,不正像“枝上柳绵吹又少”的自然界的春天一样,即将或已经消逝了吗? 因此,在这两句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的背后,饱含着作者的无限感慨,无限辛酸。 词的下片用赋的手法写行人经过院墙时的所闻所感,寄寓作者政治失意的苦闷。从下片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道院墙,把内外隔成两个世界; 寥寥数语,像一出戏剧小品一样,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待得明明白白,并从墙内与墙外、佳人与行人、笑与恼的对比中,取得了很好的戏剧效果。联系上片由伤春而暗寓伤己的描写来看,下片中墙里佳人引起墙外行人的苦恼,就不只是因求美人不可得而引起的相思,而是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悲愤之情。并含有一定的人生哲理。因此,词中的写景与叙事,都含有比兴的意味。这也是婉约词常见的现象。 这首词以鲜明的画面、清新的语言、明快的节奏表现愁苦的情感,起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作用。但是,它感情悱恻而不颓废,语言新美而不轻艳,于柔婉之中见深沉,因此,与柳永“缘情绮靡”的词风毕竟有所不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